邓小平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拓展

2022-07-06 23:49郭钟山
客联 2022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郭钟山

摘 要:本文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出发,首先分析了唯物史观上的科学技术问题,强调科学不仅是理论的知识成果,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基本实践活动,从而重新厘定了科学和生产的辩证关系,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从这两方面的分析论证,我们的结论是邓小平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和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生产力理论;邓小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归根到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和特征。依据这一原理,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并以“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作为衡量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还创造性地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把发展生产力当作首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设想,实现共产主义包括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列宁讲得更明确: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二、生产力标准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标准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得到了新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总结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将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纳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他反复强调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并将生产力高低速度快慢看成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方面。必须摆脱贫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为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一再指出,要将经济建设重新提到首要位置,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这和马克思、恩格斯重视生产力发展和基础作用的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所不同的是,过去马克思、恩格斯只把生产力看成是基础,充分肯定生产力的基础作用。而邓小平则把生产力看成是制度本身。邓小平以“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作为衡量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他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是否有利归根到底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即坚持生产力标准,也是人民利益标准。邓小平从多方论证了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理论更为丰富和深刻:

第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是人民选择的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之所以选择它,原因不在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在于它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优越性应体现在:一是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快于资本主义。列宁说过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就在于它能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力应该比资本主义更高一些、更快一些。但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度走进了实践的误区,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只会败坏社会主义的声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这是解决我国社会主義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目前,我国还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物质产品还不丰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还不发达,远远不能满足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不能充分显现出来,更不用说进一步消灭三大差别,向共产主义过渡了。因此,发展生产力,成为解决国内国际矛盾的中心环节,成为我们必须加以解决的中心任务。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置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视为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标准。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国20多年来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生产力理论的拓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那么如何才能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邓小平依据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特点的深刻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从而找到了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这里马克思用首先是不仅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说明他开始注意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看做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看做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基本生产资料之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民手中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强大武器。然而,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这就决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只是初步的。这样,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是邓小平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对社会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确实,当代科学技术的作用比任何时代都加大和突出了。科学技术不仅渗透到生产过程中,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而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改变了社会生产部门的构成和结构,造成了一系列新兴的生产部门,这即是人们所说的“知识产业”、“知识密集型工业”。特别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一项重大突破往往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这就使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在本世纪初的生产率增长中,有5-20%是靠采用新技术取得的,到70年代上升到60-80%。相比之下,我国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还没有占主导地位。据测算,我国经济发展来自技术进步的因素只占到30%,大致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水平。明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良苦用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是邓小平对科技在生产力要素中的重要性深刻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他认为在生产力这个大系统中,科技虽不是一个独立的要素,但它却渗透到生产力的诸要素之中。事实正是如此,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劳动资料的效能,开发劳动对象的新领域和新深度,使生产力几十倍、上百倍地扩大。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是要否定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是说科技已成为了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人民出版社。

3: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蔡防发展阶段判断与发展战略选择—中国又到了重化工业化阶段吗,《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9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