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前多元并举的农业推广格局

2022-07-06 09:19肖敏
客联 2022年9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

肖敏

摘 要:从清末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农业推广是一个多元并举的发展模式,政府推广、学校推广、乡村建设派的农业推广都各自摸索,同时又相互借鉴,以农业推广为中心,改进农业,改良乡村是其事业特点。

关键词:学校推广;乡村建设;县政实验

农业推广通过示范、演讲等现代性的方式将农业科研成果教育引导农民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水平,改善农民生活,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学界对民国时期的农业推广研究颇丰,但侧重对推广概况、政策法令、机构、成就等方面的梳理,对近代以来农业推广的发展模式讨论不多,自甲午以后设置专门农政机构以来,中国的农业推广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并举的农业推广模式。

一、专门性农政机构的设立

郑观应是最早认识到设立专门农政机构重要性的中国人,早在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就指出“泰西农政皆设农部总揽大纲,各省设农艺博览会一所,集各方之物产,考农时与化学诸家,详察地制,各随土性,分种所宜”,提出清廷应该参考西法,“专派户部侍郎一员综理农事”。[1]但此时洋务派多通过翻译西方书籍,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校工厂等手段自强求富,关注的是军事、工矿等当务之急,对农业方面的现代化则没有重视。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到:“我国自欲引西法以来,惟农政一事,未闻效仿,派往外洋肄业学生,亦未闻有入农政学堂者,而所聘西儒,亦未有见有一农学之师”。[2]

甲午战败,国人开始意识到农业的现代化的重要性。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建议国家提倡农业技术,建立农政组织:“外国讲求树艺,城池聚落皆有农学会,察土质,辨物宜,入会则自百谷、花木、果蔬、牛羊牲畜,皆比其优劣,而旌其异等,田样各等,机车各式,农夫人人可以讲求,......吾地大物博,但讲之未至,宜命使者择其农书,遍于城镇设为农会,督以农官,农人力薄,国家助之。”[3]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其中关于农业改进的有:1、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兴办农业;2、编印“外洋农学诸书”;3、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省即由各该督抚设立分局;4、设立农务学堂;5、广开农会、刊农报、购农器,由绅富之有田业者试办以为之率;6、在通商口岸及出丝茶省份设立茶务学堂及蚕桑公院。[4]明确的提出要采用西方的农业知识技术发展中国农业,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专门的农业管理机构。

朝野上下对农政的认识统一起来,他们认识到不能象过去那样看天吃饭,专门性管理,专业化指导,才能促进农业大发展,设立专门的农政机构成为清政府发展农业的着力方向。光绪皇帝在上谕中指出:“中国向本重农,惟向无专董其事者,非力为劝导,不足以鼓舞振作,”不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农政机构——农工商总局就在北京成立,“一切事件,准其随时具奏”。[5]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农业变革的议题得到重视,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上书:“近年工商皆间有进益,惟农事最疲,有退无进......今日欲图本富,首在修农政”,提出在中央设立农政衙门,“考求督课农务之事”,“以资考验农务实事之用”,并请令设京师农务大学堂,以便专管农事,“不宜令他官兼之,以昭示国家敦本重农之意”。[6]

晚清新政,1903年商部设立,其中“平均司”为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掌管“开垦、农务、蚕桑、山利、水利、树艺、畜牧”等农事。1906年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平均司”亦改组为“农务司”管理一切农事,职掌扩大,原先属于户部和工部的事宜,如屯垦、水利、河工等都归属“农务司”负责。1907年农工商部在北京设立农事实验场,后又在张家口设示范农场,作为农业改良的实验指导机构。

地方也响应中央号召,1903年后各省、县设立了一些农政机构,但体制不一,1908年后统设劝业道,管理农工商诸事。各省也开始设立一些农事实验机构,如1902年河北在保定设立最早的省级农事试验场。1903年山东在济南成立农事实验场,江西在南昌成立“江西地方农事实验场”以及修水茶业试验场,九江棉業试验场。创办于1906年的奉天农业试验场是国内最大的农业实验场,有十二个分场。[7]清末这些农事实验场虽然体制不一,规模不大,经费不足,人才稀少,成绩不显,但出现在各地,开拓了道路,引领了风气。

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设立实业部,三个月后北京政府成立,实业部拆分为农林、工商两部,农林部下分四司一厅,分别为农务、山林、水产、畜牧四司及总务厅。次年,农林、工商两部合并为农商部,设置农林、渔牧两司。北洋时期,农事改良机构增多,且事业范围扩大,设立了农林牧副等多品类的试验场。在地方,劝业道被取消,各省设实业厅,县设实业科,掌理其事。

国民政府成立后,1928年成立农矿部,主管农业和矿业,1930年农矿部和商业部合并为实业部,其中农政、渔牧二司主管农政,林垦署管理林业和垦务,1936年又举办农本局,主理农业金融事务。1934年,“全国经济委员会”设置农业处,下设农业建设、农业改良、农业工程三科。为推动农业改进,1929年农矿部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1932年实业部成立了中央农业实验所,至此,一个政府性的全国专门化农业指导体系建成,包括政策制定、行业指导、金融供给、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等,不仅具备农业的政策性管理和调控能力,还其有一定的专业服务技能和产业建设能力。

抗战爆发后实业部改为经济部,内设农林司,分管农政。为适应战时需求,加强农业生产,1941年成立农林部,除农业金融外,管理全国一切农业事务。抗战时期,农林部下设的事业机构得到了充实提高,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畜牧实验所、中央林业实验所等全国性的农业专业技术机构继续开办并有所扩大,“农产促进委员会”与“粮食增产委员会”合并为“中央推广委员会”,为抗战期间增强农业生产,扩大物资供应做出了贡献。在地方,自农矿部成立后,各省农政机关就改为农矿厅,后改称建设厅,县设建设科,战前各省县农事机构名称不一,体制不一,抗战后各省有农业改进所,各县设置农业推广所,一个由上至下的农政系统建成,专业化农事机构进入到农村基层。

近代农政机构的发展是一个纵横两条线同时发展的历史过程,从纵向上看,从中央到地方省县,农政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层设立,趋于健全。从横向上看,从行政到事业,政务建设与专业实验、推广互相配合,以共同推进农业发展。

二、学校推广的兴起

在农业推广实践方面,学校推广具有重要地位。邹秉文、唐启宇等中国早期中国大学农学院的开创者都特别重视大学农业推广事业,倡导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推广模式,他们长期在东南大学、金陵大学等江苏高校农科任职,江苏省的学校推广走在全国前列。

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成立,对我国农业推广事业发展有重要影响。金陵大学农林科是我国第一所四年制本科高等农业院校,1914年金陵大学成立农科,1915年成立林科,并合并为农林科,建科伊始就设立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1930年更名为金陵大学农学院,下设9个系组及一个农业专修科,分别为农科、林科、蚕桑特科、生物学系植物病理学组、农业经济科、乡村教育科、农业推广部、园艺系、农业专修科、农业图书馆研究部。[8]

东南大学农学院肇始于三(两)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辛亥革命学堂停办后,1917年在张謇、郭秉文等人的努力下成立了农、工、商专修科,农科聘任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邹秉文为主任,1921年建成国立东南大学后,专修科改为东南大学的农科,开始推行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在1924年组建了农业推广部。[9]

1922年江苏省立第一农校,参考欧美成法,设立农业推广部。该部的宗旨为:改良品种,消除病虫害,增加其生产,改造农村社会之经济生活,而活泼农民之精神。其组织分董事会、顾问会、执行会三部分,执行部又分本部和支部两部分,本部分教育、演讲、调查、询问、组合、赛会、实验、种子交换、病虫害、化验、编辑、公牍、事务、会计十四系。支部就各县设县指导一处,乡指导五处,与本部联络。因为经济关系,本部先办教育演讲调查赛会询问编辑各系,支部以金陵道属各县为范围,每县先设县指导一人,兼任乡指导员。[10]

其他省份也形成了以大学为中心的农业推广源。中山大学农科学院农业推广部成立于1924年,内分编辑、演讲、调查、通问、种苗、化验、病虫害、文书、庶务等共八股,设推广主任一人,推广员二人,专理推广事宜。第一任推广部主任为黄枯桐教授,张和邻、李杰二人为推广员,1927年黄枯桐辞职后推广部主任由唐启宇担任。关于一般的农业推广,有调查、编刊、演讲、同问、表证五种,由校农科之农业推广部及教职员负责办理,关于特种的农业推广,有蚕种之改良及推广、蚕桑教育之推广、蚕桑业之推广、稻种之改良及推广、林水种苗之推广、园艺事业之推广、畜牧事业之推广、农产制造之推广、化学肥料之实验及推广应用、造林事业之提倡推广等十种,由各特设之附属机关担任,如蚕种之改良及推广有清远蚕种改良所,蚕桑教育之推广有蚕桑巡回演讲所、蚕桑业之推广设有南路蚕桑实验场及制丝工厂一所,专以推广蚕丝业为目的。[11]

燕京大学、岭南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等学校都建立了农科,各学校重视将农业推广作为大学的任务与使命,各校农业推广部的成立,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探索了推广经验,示范了推广效果。

20世纪30年代,随着农科院校的发展和科研教学的积累,农业推广成为各农科院校服务社会、科学救国的重要选择。

三、县政建设与农业推广

县政建设包括县级行政体制的改革和社会改进两部分,推行自治是县政改革的核心内容,而“社会改进工作为地方自治推行的条件”,[12]农业改进是乡村改良的重要内容。北洋时期,1915年定县米氏父子在县知事孙发绪的支持下,在直隶翟城村创办官商合办的模范自治村,是民国乡村自治的开端。1917年起,阎锡山在山西实施“村本政治”,改革基层政治;1924-1925年间,以米迪刚为首的中华报派,从儒家文化的视角出发,制定了一套以村治为核心的国家与社会建设方案。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以社会改进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乡村建设兴起,在梁漱溟、晏陽初等人的努力下蓬勃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面对内外的重重困境,力图加强基层控制与汲取能力,进行县政建设复兴农村。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以山西村治为蓝本进行乡村自治探索,然而成效不佳,定县等地以县为单位的乡村建设实践引起国民政府的重视,1932年12月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提出以县为自治单位、各省建立县政研究机构和实验县的意见。1933年颁布《县政改革案》拉开了县政改革的帷幕,随后颁布《各省设立县政试验区办法》对县政建设予以规范和指导。初期有定县、邹平、菏泽、兰溪、江宁五个实验县,到抗战前,全国有四川的温江、仁寿、新都、安县、璧山,广西的临桂、柳城、宜山,武鸣、田东、龙津,陕西的南郑、泾阳、城固、米脂、兴平,贵州惠水(定番),甘肃的天水、渝中,福建永安,湖北施恩,河南洛阳等14个省的20个县前后分别成立实验县,[13]这种迅速发展的局面是乡村建设派等各类从事农业农村建设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下与政府积极合作的成果。

抗战全面爆发后,除永安,柳城,临桂、宜山,南郑、惠水,天水,恩施、洛阳,衡山,云和,璧山等12县仍然继续由农产促进委员会办理外,其余各县或交由各该省自行接办或因战事影响而中途停止。[14]

在乡村建设和县政实验的号召下,大学和政府联合推动农业推广,有中央和大学的合作、地方与大学的合作,中央、地方和大学的三方合作等多种形式,如乌江试验区、浙江第一农村合作试验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芜湖丁桥农村服务社等。金陵大学在合作方面成果最为显著,抗战前有吴江农业推广实验区,全面抗战后有温江乡村建设委员会。1938年为推进乡村建设,支持抗战,四川温江成立乡村建设委员会,由农产促进委员会拟具温江县乡村建设计划草案,并提供补助经费。委员会组织由温江县府、党部、金陵大学农学院各派代表1人,地方法团公推代表6人组成,经费由地方经费3200元,农产促进委员会补助4500元,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200元,中央、地方及大学三方合作,共同推进乡村建设。[15]

从早期的农业推广实践来看,农政机构虽然设立,但农业推广的最优秀的实践者是以农业院校为中心的群体,推广主体呈现大学推广、乡村建设派的推广、及政府机构推广多元并行,共同发展,合作促进的格局,其中农政机构的角色更多是提供制度支持与开展示范合作。这一点在《农业推广规程》中体现得比较突出。规定省级农业推广组织有三种,第一种组织,由国立或省立专科以上农业学校与农政主管机关会同有关系的机关团体,组织一农业推广委员会。这一种需要群策群力,不发生意见纠纷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第二种组织,由国立或省立专科以上农业学校内设一农业推广处。这一种需要行政机关给其切实扶助,才能作用。第三种组织,由省农政主管机关内设一农业推广处,或推广委员会。[16]三种组织形式有两种是由农业学校做主导,只有第三种是政府完全主导,但其专家来源,仍与农业院校息息相关。

四、结语

全面抗战前,中国的农业推广在实践上呈现一个多元并舉的发展模式,政府推广、学校推广、乡村建设派的农业推广都各自摸索,同时又相互借鉴,以农业推广为中心,改进农业,改良乡村是其事业特点。在农业推广在制度安排上既有政府独自成立农推机构,又允许学校主导农业推广,反映了学校方面在农业推广领域的成绩与强势,另一面也反映了政府意识到其主导农业推广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郑观应.盛世危言农功.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75.

[2] 上李鸿章书.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4.

[3] 翦伯赞等:戊戌变法(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07-309.

[4] 朱寿明.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4188.

[5]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M].上海:中华书局,1936:11239.

[6]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35[M].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21-23.

[7] 徐世昌等纂.东三省政略.实业奉天省.纪农业实验[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8] 金陵大学农学院近况便检[J].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1934(7).

[9] 袁家明、卢勇、董维春.中央大学农学院若干重要史实研究[J].中国农史,2017(4).

[10] 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并办农业推广部[J].农事月刊,1922(6).

[11] 农学院概况[J].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二十一年年报,1933:1-3.

[12] 梁漱溟.邹平乡村建设一般.梁漱溟全集.第5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73.

[13] 程方.中国县政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77.

[14] 蒋杰.一年来之农业建设专页:一年来之省县农业推广机构[J].农业推广通讯,1944(1).

[15] 任碧槐.温江乡村建设委员会概况[J].农业推广通讯,1939(1).

[16] 农业推广规程[J].湖北省政府公报,1929(51).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
基层协同治理推进路径和生成逻辑
“互联网+”在乡村中发展探讨
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中国土地生态管护内涵及发展策略探讨
梁漱溟与费孝通乡村建设思想之比较及当代价值
广州市从化区智慧乡村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