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和主体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实施策略

2022-07-06 10:07崔利宾
客联 2022年9期
关键词:融入课程思政主体

崔利宾

摘 要: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是高职院校推进“三全育人”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驱动,是建设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抓手。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和实施主体,分析高职院校当前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入;目标;主体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建设目标。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各地各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分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围绕课程思政改革进行系列培训以及专项教学能力比赛,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引导广大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

一、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目标和实施主体分析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课程思政建设具体目标给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方向和路线指导,充分认识和客觀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实施课程思政,发挥专业课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实践的主体决定着课程思政改革是否能顺利推进,作为主体的广大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才能激发内生动力,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实现预定目标。

(一)目标设计和支撑方面存在不足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大多着重单个项目或者模块的思政设计,缺乏整体目标设计。比如某一类课程、某一单元或者某一课时中既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又融入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还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思政元素不断涌现,教学活动丰富充实,但是多为碎片化、高频次植入且相互之间不连接。抑或课程思政融入目标缺乏有力支撑物,既缺乏“点—线—面”系统支撑结构,又缺失“教—学—做”的整体支撑效果,极容易冲淡课程思政所彰显的主导目标与价值体现。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不在于多主题和高频次,在于恰当聚焦某一个或者两个代表性主题目标,组织学生深入学习与深度思考,并在惯习层面上进行行动唤醒和情感渗透。

(二)实施过程缺乏主体意识

广大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作为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育主体,虽然知道直接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或者学科专业发展史提取移植思政元素,但是调查发现部分专业课教师缺少对育人元素的深度开发和重新设计,导致与教学内容两张皮,难以与本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知识内在逻辑相匹配,在专业课讲授时,涉及思政元素部分显得不自然不协调,教学组织形式多采用直接灌输、道德说教抑或分离内容,流于形式的“贴标签”等显性表达,没有营造如春在花、如盐溶水的隐形感染,长期机械化的植入方式引起学生逆反情绪,难以达到润物无声和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二、基于目标和主体的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策略

(一)统筹确定目标,坚持目标导向

一是从课程思政的专业性出发,坚持价值引领。结合职业院校专业课工作任务体系,探索其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尤其注重课程背后的哲学审视和价值观塑造,形成知识—能力—素养的目标路径以及素养逐层递增的思政进阶设计。让学生从知识或者实物认知入手,通过思维转换形成较强的判断、辨别、运用能力,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形成根植于内心的专业理想、价值信念以及情感认同,在此过程中形成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个人学习品质以及专业成长内驱,最终衍生到课堂思政的行动领域,形成学生惯习。二是从课程思政的结构性出发,坚持价值协同。从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看,不同类型职业教育课程有不同的价值蕴含、思维方法、学习规律。要立足于专业与专业群的内涵建设,以全局观和满盘棋的战略高度建立条块化、有逻辑的课程思政大概念,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碎片化、零乱化,抑或是无组织、无思路的课程思政建设。从课程思政工作体系看,可以先采用一专业一课程类别、一专业群一跨专业类别或者不同通识课程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合作形式(校企合作、现代师徒制等)的示范试点,再有计划、分批次地布点实施、跟踪成效、迭代管理和归纳总结,以更好更快地优化课程思政的工作体系,营造课程思政协同的生态圈层和文化氛围。三是从课程思政的无形性出发,坚持价值驱动。提炼专业课程背后隐藏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寻找适合国家需要、社会倡导、文化传承、职业精神的课程思政主题,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各种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从无形基因到有形载体,从显性课堂到隐形渗入,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规律以及思政教育规律,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自然融入理想信念和精神指引。

(二)强化主体思维,发挥实施主体作用

一是提升教育者的主动性。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政观、课程观、专业观和学科观,激发教师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内生驱动。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多角色意识,将自己化身为学生思维建构的辅助者,技能学习的资源提供者,疑惑交流的对话者,讨论碰撞的参与者,困难受挫的鼓励者以及自身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各种角色规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所承担角色的要求,符合课程思政的客观标准,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实现主体回归的必然路径。二是提高被教育者的主动性。相较于一般课程,思政课程更多关注个体的精神成长、生命交往以及学习体验。关注人是课程教学的使命,培养人是课程教学的目标追求,发展人是课程教育教学的终极追寻。课程思政在追求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目标中,寻求和探索人的最高价值,最终达成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实现人的自由状态。让学生在各类课程思政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三是提质学校主场的主动性。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不单单是教师和学生的课堂革命,需要学校领导班子建立组织机构、制度激励和运行机制,分层负责,发挥集体智慧。学校是领导统筹,教务处是协调主抓,学院是主体落实,教师是具体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协同配合。各部门各施其职,密切配合,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思政工作整体水平,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热烈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德炎,谢今.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12).

[2]李辉,王丹.内生育德: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遵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

[3]沈壮海.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理解和推进课程思政[J]. 教育研究, 2020(9).

猜你喜欢
融入课程思政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