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巷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2022-07-07 01:16徐茹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古巷园本资源

徐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扬州素有“巷城”之称,五百多条老巷犹如一本册页,有书有画,处处锦绣。我园周边纵横交错着一条条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老街古巷,古巷里的一砖一瓦、一宅一院、一檐一梁、一树一花、一井一石,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实施要求指出,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都是课程资源。为此,我园深入挖掘园所周边有教育价值的“古巷文化”资源,构建“小脚丫丈量历史”园本课程,力求建设具有文化品性的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空间。教师要不断更新课程观和资源观,深入挖掘幼儿园周边的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园本课程的文化内涵。蜿蜒曲折的幽深小巷,巷連巷、巷通巷、大巷里面通小巷,而且街巷的命名也很有特点。“古巷游”初体验引发了孩子们对巷名来源的好奇,教师及时捕捉讨论中的有效信息,基于当下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对巷名文化展开了梳理。

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儿童,丰富适宜的资源能给他们带来综合、有效的学习。借助梳理巷名文化的契机,我们以“古巷文化”为切入点,筛选具有教育价值的物质文化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源,形成了幼儿园教育资源地图。同时,我们还从资源名称、资源内容、关键经验等方面,构建了“古巷文化”教育资源素材库(部分内容如下表所示)。

虞永平教授在《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一书中指出,民族文化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幼儿园课程具有传递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功能。实践中,我们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课程游戏化精神为引领,以幼儿园的环境和资源为背景,以幼儿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构建“小脚丫丈量历史”园本课程体系,让幼儿充分感受“古巷文化”的魅力,不断丰富园本课程的文化内涵。

1.基于地域文化背景,建设课程文化

虞永平教授在《学前课程幸福童年》一书中指出,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不只是幼儿园课程文本的完善、实践和优化的过程,更是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形成、充实和完满的过程。在园本课程的实践中,我们把“文”内含于心,把“化”外显于行——秉承“兴博学之风、怀博爱之心、具博学之才、做博雅之人”的教育信念,遵循“博雅启智,融和共生”的园所文化,基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古巷文化”教育性、生活性和亲缘性的特点,通过“品文化、说文化、绎文化”的方式,努力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多样化的资源支撑,引领幼儿“用手触摸历史、用脚丈量世界、用心品味文化”,在文化中启蒙、在环境中熏陶、在游戏中体验,使之成为“博文约礼、博学睿智、博学善思、博学笃行”的博雅之子。

2.基于儿童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

2016年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提出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指南》的文件精神,我们结合幼儿园课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从文化理解和传承、思维和创新、沟通和合作三个维度定位课程目标,制订了“小脚丫丈量历史”园本课程目标(如下图所示),其中,“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核心。

3.基于”古巷文化“资源,选择课程内容

在审议“古巷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我们架构了古巷建筑、古巷生态、古巷非遗等课程内容,并对各个维度的子主题和幼儿核心素养进行再架构,同时也考虑了各个主题与各领域内容之间的平衡,兼顾课程的生成与预设,关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新经验的建构。以古巷建筑之“园林里的博物学”为例,我们选取了亭、台、楼、阁、廊、桥等古园林建筑元素生成子课程,由各年级组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和《指南》中各年龄段的主要经验,对课程目标、核心素养、领域活动、区域游戏和环境创设等方面进行细化和梳理,同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和活动示例。

1.“园部—年级组—班级”三级联动,创生园本课程

我们构建了“园部—年级组—班级”三级联动体系:幼儿园为引领,整体架构园本课程的理念、框架、评价等,为课程的创生和发展掌舵领航;各年级组为抓手,带领组员进行课程再审议,聚焦主题框架、实施策略和评价进行研讨,为课程建设保驾护航;班级为基点,追随儿童的视角,聚焦“古巷文化”,结合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按照“整合已有经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深度探究—重构新经验”的路径,梳理脉络,让课程实施落地生根。真正有效的课程,必定是在班级生态中孕育和生长的,凝聚着师幼的智慧和创造。以班级为基点的课程建设,从静态的计划到动态的调整,“园部—年级组—班级”三级联动,有利于把握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推动课程建设深入有效开展。

2.“显性—留白—隐性”内外兼修,打造沉浸式环创

我们在“博雅启智,融和共生”的园所文化引领下,力求打造“形神兼备”的显性文化环境。如利用花草树藤、石沙水木等元素打造原生态环境,营造雅致、亲切、温馨的环境氛围。室内环创选择幼儿关注的古巷居民衣、食、住、行等方面作为主题,从布局、色调、材质上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融入瓦片墙、花格边框、国风布条、麻布粗绳等元素,打造沉浸式环创。班级环境融入桥文化、水文化、食文化、茶文化等元素,主题墙围绕“我知道什么”“我是怎么知道的”“我的发现是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四大版块,呈现幼儿进行资料收集、照片记录、图画表征和艺术创作的活动轨迹。

其中,在主题墙、区角、材料等方面,我们又进行了“恰到好处”的留白,为幼儿提供更多文化创作的空间和资源。在“形神兼备”的文化环境和“恰到好处”的留白之中,师幼的一言一行,都在隐性传递着“求同存异、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和浸润,促进了师幼的共同成长,增强了师幼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3.“家—园—社区”三位一体,构建教育共同体

课程资源库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建立课程资源库需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地域资源、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家长不仅是信息提供者、活动督促者、课程材料提供者,还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参与者。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参与园本课程审议、构建和评价。如家长根据班级的课程计划,和孩子一起走进古巷,探寻生活中的各种亭桥,“一亭桥小迎恩桥、双亭桥渡江桥、三亭桥通江门桥、四亭桥解放桥、五亭桥莲花桥、六亭桥广陵大桥……”家乡的童谣让孩子们对亭桥如数家珍,丰富了其对园本课程的认知。

幼儿园周边的古园林、卢氏盐商文化馆、民间艺人工作室、中国淮扬菜博物馆等,都是“古巷文化”传承的实践基地。印制一幅雕版作品,捏一个古风面人,剪一帖精美窗花,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技艺和非遗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家庭、幼儿园、社区等教育共同体的建立,拓展了园本课程资源空间,构筑了幼儿成长的文化生态圈。

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根植传统文化土壤,充分挖掘有教育价值的文化资源,多途径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让幼儿从小汲取故土的文化营养,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古巷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0/02/4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古巷园本资源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改进方法
我给资源分分类
古巷老面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
古巷
古巷里有最美的风景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