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习故事的理解与实践表达

2022-07-07 01:16石妍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熙熙皮皮积木

石妍

学习故事是由新西兰怀卡托大学Margret Carr教授研发出来的,他认为,学习故事是一套由明确教育价值观引领的学习体系,是一套用叙事的方式进行的形成性学习评价体系,是一套能够帮助儿童建构作为学习者的自我认知的学习评价体系。学习故事强调“注意—识别—回应”三个步骤,即教学始于观察儿童(注意),然后进行分析和理解幼儿的行为(识别),最后根据识别到的信息,进一步支持儿童的学习(回应)。华东师范大学周欣教授认为,学习故事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能提供反映儿童发展的持续性画面,强调情景、地点以及相关人员在儿童学习中的作用。

在借鉴学习故事理论和实践模式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对学习故事理解不充分、不全面,往往把自己作为学习故事的主角,是学习故事的编织者,用自己的经验单方面地解读、评价、回应儿童,为儿童的下一步发展做出决策,故事的主人公(儿童)难以主动参与评价,难以实现自我评价、发现自我成长。基于此,我们尝试从“注意—识别—回应”三个步骤出发,以叙事、作品、访谈为主要呈现方式,以儿童生命成长为核心,将教师、儿童、家长纳入评价的主体,力求在多元主体的互动中,看清、读懂儿童的学习,为进一步促进和拓展儿童的学习提供方向与指引。

(一)强调“以儿童为本”的评价基调

学习故事强调,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不管世界怎样变化,只要学习者“准备好”(视自己是一个学习者)、“很愿意”(对学习场合和情境进行识别)、“有能力”(发展能够为“准备好”和“很愿意”参与学习做出贡献的能力与知识储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学习就有可能发生,发展就有可能实现。因此,在学习故事中,儿童是主角,是评价的主体。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儿童,记录其学习过程中的“哇时刻”,通过故事的回顾与分享,实现儿童的自我成长。

(二)重视“取长式”的评价视角

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不同,学习故事反对用同一把标尺衡量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评价不仅仅是评价结果,还要进一步促进儿童的发展,即“为促进学习而评价”。因此,教师要关注儿童已经掌握的、已经学会的、感兴趣的以及他们的优点与长处,重视捕捉儿童学习中的“哇时刻”,发现儿童在自身原有经验水平上的新改变、新惊喜,将其记录下来,以此来“扬长补短”,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刻画儿童作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积极形象。

(三)呈现“循环式”的评价过程

学习故事是在日常教育情境中通过“注意—识别—回应”三个步骤进行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观察儿童的行为,接纳和认可儿童的学习,同时带着爱和喜悦分享儿童的学习故事,并以此为起点激发儿童新的学习、新的发展。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儿童不断成长,新的学习行为也在不断发生,教师的“注意—识别—回应”也在不断深入与递进,生成了一个又一个灵动的学习故事,成就了每一个儿童独一无二的学习与发展轨迹。

(四)倡导“多元参与”的评价主体

学习故事倡导儿童、教师、家长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教师与儿童对话,了解儿童的真實想法,从而制订适合儿童的下一步计划,儿童在此过程中也能发现自我的成长。教师与家长对话,拓宽了解儿童的途径,多方面地收集儿童的信息,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育策略。教师之间相互对话,吸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探寻支持儿童学习的多样化方法。

(一)学习故事的实践流程

学习故事遵循“注意—识别—回应”实践流程,通过“发生了什么—学习了什么—下一步怎么做”来关注儿童行为背后的兴趣与意图,关注儿童的情感需要和表达,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可能。

1.注意——细心捕捉精彩瞬间。注意的发生意味着观察的开始,观察是学习故事的基础,也是评价的基础。在注意环节中,教师需关注以下三点:一是改变观察的视角。教师需关注儿童的“哇时刻”,即儿童在学习中所展现出来的“魔法时刻”或“积极时刻”,关注儿童的长处与优势。二是改变观察的范围。不要求面面俱到,教师可以捕捉儿童的一个细节、一个表情、一个微事件以及一个活动环节,将其串联成儿童成长的故事链。三是改变观察的内容。教师要让学习故事走进幼儿的生活,让生活、游戏、学习、表征等成为幼儿学习故事的源泉。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记录了这样一段学习故事:熙熙,你和皮皮的积木搭高挑战赛还在继续,你们尝试着把清水积木一块一块地进行垒高。现在的记录是八块,搭到第九块时无论怎么小心,积木总是会倒塌。这是你们合作搭高的第五次了,第八块成功搭上后,你拿起一块长方形积木,尝试往上放,但又放下来了,你把积木拿给皮皮,但是皮皮跑走了,似乎谁也不敢挑战第九块积木。你拿起两块积木从第一层开始重新垒起,皮皮跑过来说:“要在上面垒,不是下面。”你悄悄地说:“我要把积木楼房变得粗一点。”皮皮拿走了你重新垒起的两块积木,严肃地说:“不可以,这违反了游戏规则。”你最终妥协了。可是第九块积木怎么办?你想了一会,直接把一块横着的积木快速地放到了上面,第九层没有倒塌。你又取了一块积木,把它快速地放了上去,这是第十块。皮皮发出“哇”的一声,你一边踮起脚尖,一边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只是建构游戏中的一个小片段,通过对熙熙和皮皮的细致观察和真实描述,教师勾勒出一幅幼儿游戏的生动画面,呈现了孩子们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的不同表现,熙熙勇敢、自主、聪慧,皮皮谨慎、坚持、遵守规则,为接下来教师的进一步识别提供了依据。

2.识别——精准解读学习品质。识别是学习故事的关键环节,是教师解读幼儿行为的过程,是以“儿童发生的事实”作为识别的中心,看懂儿童学习过程中的举手投足、情真意切和创新应变,从而对“儿童是什么样的学习者”做出判断和分析。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把握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了解此年龄段中幼儿可能会有的行为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幼儿在学习或游戏中积累了哪些经验、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什么问题、展现出什么样的学习品质。另一方面,在识别过程中,教师还要吸纳儿童、教师、同伴、家长等主体共同参与学习故事,立体建构学习故事中的识别环节。

基于前文的学习故事,教师对熙熙和皮皮做出了如下识别:熙熙做了三次探索和调整,第一次按照原有的方式进行搭建,在之前失败的基础上,熙熙选择继续观察或放弃原来的方式;第二次,熙熙拓展了思路,用扩建的方式为垒高增加地基的面积;第三次,熙熙改变积木的安放方法,成功实现了积木的垒高。熙熙主动发起游戏,并不断地探索方法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展现出有勇气、有智慧、乐于挑战的学习者形象。在游戏中,他能与同伴皮皮积极合作,当知道皮皮的想法与自己不一致时,能认真聆听同伴的建议,展现出熙熙友爱的一面。当熙熙发现自己的方法与游戏规则冲突时,能尝试变通,自觉遵守规则,为今后的社会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回应——支持发展的可能性。回应是基于注意与识别的下一步支持计划,关照着教师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是儿童学习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聚焦注意和识别环节,以识别核心问题为中心,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畅想。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操作性和丰富性,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支持、分享讨论等方式支持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为儿童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基于前文的学习故事,积木挑战赛后,教师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幼儿的探索活动不仅源于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还来源于环境的支持和引导。熙熙的持续探索,让他的“高楼”不断攀升。活动后,我积极引导熙熙用图画的方式将他的游戏过程及时记录下来,利用游戏分享环节与同伴进行经验交流,在分享中鼓励熙熙再次回顾游戏中的表现,实现自我评价和总结。熙熙第二次尝试增加地基面积的行为,是建构经验和空间思维的提升,于是我尝试将“塔”引入建构游戏中,引导孩子们观察塔的图片,了解塔的建构原理。在游戏中我还提供了不同材质的建构材料,如积木、奶粉罐、树枝等,鼓励孩子们尽情想象,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挑战机会。

(二)学习故事的呈现方式

1.基于叙事的学习故事。学习故事以故事的形式记录对儿童的注意、识别与回应,叙事是学习故事的主要呈现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具象、细致地描绘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动作、话语、表情等,记录细节越多,故事的画面就越准确,越富有表现力,评价就越科学。基于叙事的学习故事生动、真实,能够更好地呼应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2.基于作品的學习故事。我们还拓展了学习故事的记录方法,重视收集和保存幼儿的作品、游戏计划、调查表、幼儿游戏中的成果等。通过分析幼儿的学习成果与作品,教师能够了解他们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绪情感等,也能多方位、立体地看见他们的成长轨迹。此外,教师不仅要关注儿童的作品,还要研究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儿童的心理活动。

3.基于访谈的学习故事。访谈是学习故事的呈现方式之一。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可以营造宽松舒适的氛围,以访谈的形式与儿童进行对话并记录下来,便于后续的识别,探寻儿童真正的想法,做出下一步支持计划,形成基于访谈的学习故事。

(三)学习故事的行动策略

1.有“你”有“我”,改变撰写角度。与传统案例的撰写不同,学习故事强调儿童与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以“我”的角度、儿童以“你”的角度进行阐述。有“你”有“我”的方式,拉近了教师与儿童的距离,营造了儿童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情境。特别是当教师与儿童分享学习故事时,更是在轻声细语中建立双方的情感共鸣,体验理解与爱。

2.有“记”有“享”,呈现多元互动。教师积极观察,记录幼儿的学习故事,呼吁他们在学习故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故事。教师应与儿童共享学习故事,让教育不再是教师的独白,也不是知识、技能的灌输,而是师幼共同成长的鲜活轨迹和旅程。一方面,教师将学习故事与其他教师共享,互相阐释课程观、儿童观,积累儿童发展评价的智慧和经验;教师与儿童共享学习故事,让儿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接纳、理解与尊重;教师与家长共享学习故事,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儿童将学习故事与教师共享,能让教师更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儿童与同伴共享学习故事,能够促进社会交往,共同体验成长路上的精彩风景。

3.有“思”有“行”,拓展成长空间。鲜活、灵动的学习故事倡导要从定性评判走向积极评价,从关注结果走向关注过程。在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故事中,有思考也有行动,有评价也有互动,这样的方式让教师和儿童站在一起,成为有着共同愿景的“发展共同体”,推动教师和儿童共同关照真实的教育生活,关怀积极的自我成长。

猜你喜欢
熙熙皮皮积木
平乐十八酿
堆积木
“诅咒”风波
谁厉害
如此晨跑
书低了
考前准备
有趣的积木
玩积木
回避型:行为退缩,心理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