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路径

2022-07-07 14:25褚应静赵世美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动技能情境

褚应静 赵世美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开展地理学思想史教育,培育劳动精神

地理学思想发展史根植于地理学科实践,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地理学者的真知灼见,是其劳动成果的集中展现。地理教師要紧扣教学内容,弘扬学者不懈探索地理奥秘的科学精神,并将劳动精神有机植入学生地理知识学习、技能提升、思维养成、品质培养的全过程。

以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为例,在讲授地壳运动知识时,教师可以以魏格纳在艰苦卓绝的野外考察中不断重复“观察、搜集、核对、验证、推论”的考察程序,遍访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4次深入格陵兰岛探险,从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的角度为大陆漂移学说寻找证据,继而为之后的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思路,最后不幸长眠于北极的蓝冰之下的英雄故事导入课题,以此彰显科研的艰辛与劳动的价值,着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体会地理学家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和不辞劳苦的科研毅力。

在进行“常见的天气系统”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用“竺可桢日记”渗透劳动教育,“竺可桢日记”讲述我国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从1936年至1974年,38年如一日记录天气变化,并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多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几乎全部的农作物进行长期观测,致力于我国物候学建设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致敬地理名家,逐步培养持之以恒、踏实肯干的劳动习惯。

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元素,端正劳动态度

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教育元素,它贴近人类现实生产,涉及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为劳动教育的渗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效地将劳动教育元素渗入地理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和以劳动为荣的正确态度。

如开展高中地理必修二“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的问题研究,教师先组织学生搜集和阅读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农民工群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农民工的身份属性及职业属性,让学生分析促使农民工进城的推力和拉力,然后指导读“农民工与农村、城市关系模式图”,让学生认识到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城乡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调查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树立劳动不分贵贱和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尊重和分享劳动成果,理解“幸福出自奋斗”的真谛,培养勤俭节约、踏实苦干的劳动态度,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强化地理户外实践教育,锻炼学科技能

地理学科的实践性要求其教学活动要走出校园、走进田野、走向社会。高中阶段地理户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地理观测、社会调查、研学旅行、职业体验等形式。在地理户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将课堂所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相联系,使学科知识与劳动技能有效衔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地理户外实践活动作为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载体,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拓展创造性思维,从而将劳动素养内化于心,学科技能外化于行。

以“星象观测”教学为例,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查看星图和使用天文望远镜“寻星”,还要重视指导学生架设地平式支架、安装轨道仪、放置镜筒、调节焦距等,锻炼基本技能。在进行野外地质考察时,教师现场教授铁锹、放大镜、高度计、卷尺、地质罗盘、地质锤等的使用技能,示范指导学生采集岩石样本和制作植物标本并进行编号和标签,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地形地貌概况,仔细观察天然的或人工的地质露头及其倾向和倾角,分析其岩性并判断其构造和接触关系,测量其产状、岩层厚度,记录每一测点有关数据及内容,进行对比研究后,绘制分层设色或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质剖面简图。地理户外实践活动前要在教育性和实践性兼顾的原则下选定目的地和主题内容,活动途中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尽量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既重视调动与运用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又注重动手实践和磨炼意志。活动结束时依据多元评价标准和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及劳动成果进行评价,切实锻炼学科技能。

推进地理情境化教学,创新融合点位

在日常教学情境中,知识需要在润物无声中被激活与重构,才能更容易转化为学生的能力、素养与价值认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事件,多以社会热点、时政要闻、重大工程项目为素材,梳理其中的地理因子和劳动元素,寻找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位,将热点问题转化为教学情境,用地理知识或地理原理分析解读地理时事,以扩展视野、拓宽思维。

劳动实践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真实的问题情境。地理教学宜通过生产生活、生态建设等类型的情境切入,促进地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课堂注重文字和视频材料、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的综合应用,注意设问结构的层次性,明确设问动词导向,力求设问角度新颖,以启发主动思考,促使教学由关注“解题”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转变,从知识灌输转向素养提升。因此,平时的课堂教学要关注情境呈现形式和设问方式的创新,巧妙地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以达到良好的劳动育人和地理智育效果。

如在讲授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时,教师可通过播放短视频“‘一带一路’与中老铁路”导入新课,再介绍中铁建电气化局培训老挝员工和带动当地就业及帮建基础设施的事迹,介绍铁路全线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装备、中国施工原则,贯通隧道,建成桥梁,有效绕避世界遗产保护区、旅游风景区、设置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减少破坏地面植被等创举,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地图分析滇南的地形、地势、人口、经济等要素的特征,进而得出不同路段设计不同时速是铁路建设者因地制宜、凝聚智慧与汗水的创造性杰作。

地理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素材,适时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内容渗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智慧劳动,共同推进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

责任编辑/杨亮亮

猜你喜欢
劳动技能情境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热爱劳动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