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举隅

2022-07-07 20:16陈岗林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8期
关键词:卫灵公仁德子路

【摘要】《论语》的解读有多种,像“当仁不让于师”,解读应是“如果具备仁德,就不会怪罪老师”,而有人却解读为“面对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理解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等,凡此种种,不胜牧举。而如前者则可以不予纠正,而后者之类则必须予以纠正。

【关键词】论语:解读;分析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8-129-03

【本文著录格式】陈岗林.《论语》解读举隅[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8):129-131.

引言

如今,解读《论语》的书多如牛毛,给阅读《论语》提供了方便。但在这些解读《论语》的书中仍有笔者不敢苟同的地方,兹举六例,略作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对于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让”,都无一例外地解释成了“谦让”。譬如:在金涛主编的《四书五经典藏本》中,该句话的翻译是——孔子说:“面对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1]在《傅佩荣译解论语》中,这句话译作——孔子说:“遇到人生正途上该做的事,即使对老师也不必谦让。”[2]毋庸讳言,典藏本,那是经典;傅佩荣,则是公认的大家。但是,在对《论语》中个别字、句的理解上,笔者不敢苟同。像这句——“当仁不让于师。”笔者的理解应该是——如果具备仁德,就不会怪罪老师。在这里,“当”通“倘”,假如、如果的意思;“让”,是埋怨、责备、怪罪的意思。理由有二:

第一,假如傅先生的理解是对的,那么,从这句话中衍生出来的成语——“当仁不让”就成了夺人所爱、占人便宜的挡箭牌。现实生活中,“当仁不让”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正面的意义近似于“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并且很难得被堂而皇之地说出来;相反,一旦被堂皇之地说出来,就肯定是出自自私自利者之口——不是夺人所爱,就是占人便宜,不是吗?何况,“不让”还能“当仁”吗?不能谦让者,能是仁者吗?

第二,在“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3](何宴郉昺.《论语注疏》)里,“让”才是“谦让”呢。也只有像“夫子”这样具有“谦让”品德之人,才能称得上仁德之人。《论语·卫灵公》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4](王蒙《天下归仁》)明日遂行。

孔子周游列国,意在宣传自己的主张并为人所用。而孔子最核心的主张就是“仁”,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爱人”。然而,到了卫灵公这里,卫灵公却要请教孔子“打人”的方法。结局可想而知,孔子怒不可遏,愤怒至极,恨恨地回答道:“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其语气之嘲讽、轻蔑无与伦比。第二天就走了(“明日遂行”)。卫灵公在孔子的心目中本是贤君的印象,这不免更让孔子感到失望——子曰:“由,知德者鲜矣。”意思是:子路啊,连卫灵公都是如此,这世上懂得仁德的人确实难找啊。也就是在见了卫灵公及其夫人之后,孔子明白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5](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而且发表了流芳千古的感慨——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卫灵公那里丢掉了工作又算得了什么呢?然而,在卫灵公看来,孔子的离去责任不在自己而在孔子,是孔子没资格当自己的老师,并且抱怨孔子不仅不学无术而且不近人情。于是——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则远怨矣。”(“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样就不会怨天尤人了。”)又说——“当仁不让于师。”如果你是一个仁德之人,你就不会怪罪我这个老师了。言外之意,你要是一个仁德之君,我又怎么会离开你呢?对此,司马迁有更详尽的记载:“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5](司马迁《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史记·孔子世家》)难怪“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6]( 程树德《论语集释》)一个无道之君会是一个有德之君吗?

二、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对这句话的不同解读,错误在于“望文生义”。都以为道是道路,涂也是道路。于是乎,就有了“闻之于道路,则传而说之”[7]( 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解释,这种解释本也无可厚非,只是它的理由有点说不过去,说“若听之于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7]( 刘宝楠《论语正义》)如此看来,愚人节就该取消了,不然就会“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说“马季下蛋”,无非给生活增添笑料罢了,何谈“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诚然,别有用心者,另当别论。如此,金涛先生“在路上听到的传言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1]金涛《四书五经典藏本》之翻译,较为可取。然而,即使如此,与本义相差甚远。众所周知,现实中之传言,亦称小道消息,真假有之,难道都要一概“唾弃”么?即使假的如“大楚兴,陈胜王”也要“唾弃”吗?何况,那个年代,既无报纸,更无电台,哪来的官方大道消息呢?

那么,这句话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呢?笔者的理解应该是——孔子说:“祭祀路神时嬉笑、涂抹棺材时喜悦,这是道德所唾弃的行为。”理由如下:①道,“祭祀路神。”[8](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听,音yǐn,“笑的样子。”[9](杨自翔 楚永安 李达仁《古今汉语词典》)说,通“悦”。[8](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②涂,菆(cuán)涂。《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殡也,菆涂龙輴(chūn)以椁,加斧于椁上,毕涂屋:天子之礼也。”“菆涂为古天子殡法。”[10]陈戍国《礼记校注》)非但天子,老百姓亦用桐油等涂棺,以弥缝和防腐也。③“释文于‘涂说’无音,于注‘说之’音悦,此不可解。”[7]( 刘宝楠《论语正义》)此说明《释文》早有注释,只是后人不解而已。

总之,祭神,须得庄重,何来嬉笑?涂棺,令人感伤,因何欢悦?故孔子曰:“德之弃也。”

三、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与翻译,错误在哪里呢?先暂且不谈。先把这段文字的出处找出来,再慢慢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段文字出自于(《尚书·大禹谟》),原文是这样的:“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11](陈戍国《尚书校注》)对其中“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的翻译,网上搜索是这样的:“认真对待你所居的大位,切实做好你想要做的每件事。如果四海百姓都至于穷困不堪,那你做大君的天禄也就永远终结了。”而金涛主编的《四书五经典藏本》里是这样的:“慎重你所处的地位,诚挚专一地修养你的品德,如果天下百姓困苦贫穷,上天所赐给你的禄命就会永远终止。”[1](金涛《四书五经典藏本》)他们的根本不同在“可愿”上。前者说是“想要做的每件事”,后者说是“品德”。前者说的似乎过得去,后者简直就是无稽之谈!作为一国之君,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是你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读懂了原文的同仁都知道,这是舜在禅位于大禹时说的话,是舜对大禹的告诫、希望、嘱托。这句话的错误就在于一个标点。它的正确标准方式是:“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它的意思是:“极尽。”“困,极也。”[7](刘宝楠《论语正义》) “穷,极,尽。”[8](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论语》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刘宝楠《论语正义》是这样解释的:“允,信也;困,极也;永,长也。言为政信执其中,则能穷极四海,天禄所以长终。”[7](刘宝楠《论语正义》)那么“永终”怎么解释呢?“则永终二字原非恶词。”[6] (程树德《论语集释》)“皆作永长解。”[6](程树德《论语集释》)因此,我的翻译应该是:“好啊舜!上天的历数命运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希望你诚实坚定,保持公道,恩泽四海,造福百姓,永享天禄,善始善终。”这跟“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的嘱托不是一回事吗?

四、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

对这句话的解读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两种:

1.钱穆《论语新解》——“先生说:‘凭着片面之词便可断狱的,怕只有子路的话吧!’子路答应了人,没有久留着不践诺的。”[12]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孔子说:‘根据一面之词,就可以查出实情、判断案件的,大概就是由吧!’子路答应要做任何事,从不拖延。”[2]

不赞成,理由如下:

①未懂经旨。经旨难懂,这很正常,但妄下结论,就显得草率了。《四书集注》注解里是这样说的:“子路忠信明决,故言出而人信服之,不待其辞之毕也。”“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路之一言,其见信于人可知矣。一言而折狱者,信在言前,人自信之故也。”[13](宋·朱熹/集注、陈戍国/标点《四书集注》)说的是子路受人信任,他断案时话还没有说完人家就服了,而非“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也就是说,是子路在说,而不是子路在听别人说,不是吗?

②不解子路。子路是何等正直之人!读懂了《论语》和《史记》的人都知道。“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13](李全华《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个在被人砍成肉酱之前还不忘把帽子扶正的人,会忍心只听一面之词、“凭着片面之词便可断狱的”吗?

所以,杨自翔等先生说得好,“片言折狱”即是“用简短的话语就能正确地判决讼事或判别双方争执的是非。”[14(]杨自翔 楚永安 李达仁《古今汉语词典》)所以,的解读是:

“孔子说:‘三言两语就能正确地判案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没有隔夜的承诺。”

“即使有厌恶不仁的好仁之人,也是为了他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这恰好证明了孔子说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五、子曰:“加我数年,卒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对这句话的曲解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1](宋·朱熹/集注、陈戍国/标点《四书集注》)以宋朝大儒朱熹为代表,后学多仿之。如清朝大学者刘宝楠先生即如是也,引注曰“以天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2](刘宝楠《论语正义》)“然何以读《易》始可无过,又何必五十始学《易》?”[3](钱穆《论语新解》)一种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3](钱穆《论语新解》)以民国大师钱穆为代表。以为“孔子为此语,当在年未五十时。又孔子四十以后,阳货欲强孔子仕,孔子拒之,因谓如能再假我数年,学至于五十,此后出仕,庶可无大过。”[3](钱穆《论语新解》)然而,“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也。”[1](宋·朱熹/集注、陈戍国/标点《四书集注》)

愚以為,如题所示为正确也。理由有二:

第一,“刘聘君见元城刘忠定公自言尝读他《论》,‘加’作‘假’,‘五十’作‘卒’。盖‘加’‘假’声相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13](宋·朱熹/集注、陈戍国/标点《四书集注》)

第二,从“释文云:‘学易如字,鲁读易为亦,今从古。’”“惠氏栋九经古义:‘外黄令高彪碑:‘恬虚守约,五十以学。’此从鲁论,‘亦’字连下读也。’”[7](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可知:《鲁论》读“易”为“亦”,且“‘亦’字连下读也。”

我们知道,“卒”在这里是“死”的意思,此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即使让我多活几年,但只要我活到老学到老,也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文从字顺,亦如荀子“学至乎没而后止也”。[14](王森《荀子白话今译》)岂非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之旨乎?

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关于这句话,最常见的错误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译成现代文,大概就是:“老百姓可以使他们这样做,不可以使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由此推断,孔圣人是主张愚民专制的。关于此推断,先贤早有驳斥,如“程子曰:‘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

那么,“圣人之心”是什么呢?智民也。此乃“至圣先师”“万代师表”之所由也。不然,何苦首开私学、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呢?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5](楊伯峻《论语译注》)亚圣孟子更为直接,“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7]( 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自己也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由此可见,孔子主张愚民,纯属胡说八道,血口喷人。

孔子知道:“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所以,“孔子说:‘老百姓可用,就由着他;不可用,就教育他。’”翻译成文言,就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使,用也;由之,使之由也;知,智也;知之,使之智也。

参考文献:

[1]金涛.四书五经典藏本[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3]何宴,郉昺.论语注疏[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6.

[4]王蒙.天下归仁[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5.

[5]司马迁.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史记[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8.

[6]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90.

[8]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9]杨自翔,楚永安,李达仁.古今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1]陈戍国.尚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13]朱熹.陈戍国/标点 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7.

[14]王森.荀子白话今译[M].北京:中国书店,1992.

[1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作者简介:陈岗林(1967-),男,汉族,湖南省邵阳市,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

猜你喜欢
卫灵公仁德子路
孔子“教训”子路
为仁由己
弥子瑕是对是错?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不欺暗室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孟子说仁德
一条进过瓢城的狗
出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