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活到120岁吗

2022-07-07 22:04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环境因素慢性病遗传

任何生物个体都有一定的寿命。我们有时会纳闷,构成人体的材料是软软的“血肉之躯”,远不及构成汽车、轮船的材料那样坚韧,为什么人的躯体能使用几十年、上百年,比汽车、轮船的寿命还要长?

这是因为在生命过程中,构成人体的材料会不断更新。人体材料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使自身不断得到补充、修复,保持活力。除此之外,细胞本身还要周期性地进行更新,以细胞分裂的形式产生新的细胞,取代旧的细胞。

不同的细胞,其细胞分裂周期不尽相同,平均数年就要分裂更新一次。从细胞构成这个意义上来讲,无论任何人,“现在的你”与“过去的你”都不是同一个人。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不断地更新,不断获得新的活力,这是生物体区别于非生物体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的躯体可以使用几十年、上百年的原因。

如此说来,我们岂不是可以永远活下去了?非也。基于目前的认识水平,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决定了人类做不到长生不老。

首先,人的一生必须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我们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最理想的,其中某些有害因素常常对细胞的新陈代谢和更新产生不利影响;我们还必须与千万种其他的生物打交道,尤其是微生物。我们的身体要协调好与这些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因为我们的许多生理功能需要它们的帮助才能完成。如果这种共生关系失去平衡,我们就会生病,更不要说有些微生物是我们必须拒之门外的,它们本身就是致病微生物。

其次,尽管我们的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周期性地更新,仍然难免逐渐老化。一方面,上述环境因素可能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使之功能和结构受损,活力减弱;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内因和外因的影响,细胞在新陈代谢和分裂更新过程中经常会发生错误。虽然机体拥有强大的监控系统,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免疫系统,但仍然难以完全修正错误,其结果就是组织器官的病变,或者肿瘤的发生。岁月流逝,历经沧桑,人体的细胞和组织器官会逐渐老化,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我们称之为衰老。衰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终导致生命终结。

第三,人的一生中细胞更新的次数是有限的。有些部位的细胞可以频繁地更新,比如肠黏膜上皮细胞,它们与食物直接接触,数天就会更新一次;有些部位的细胞一辈子都不更新,比如大脑的神经细胞,它就不能更新,只能通过新陈代谢来维护自己的功能和活力。大脑神经细胞一旦受到损害,得不到修复,死一个少一个。随着年龄增长,细胞数量减少、活力减低,脑功能衰退不可避免。

有科学家通过计算细胞分裂周期和次数来推测人类的自然寿命。人的一生中,细胞分裂的平均次数约为50次,细胞更新的平均周期约为2.4年。因此人类的自然寿命约为50×2.4=120岁。

全世界曾经报道过许多接近120岁的长寿者,这提示,也许人类自然寿命比120岁更长。由于没有任何人能够在“理想的条件”下度过一生,因此我们没有办法证明某位长寿纪录保持者达到了自然寿命。所谓“无疾而终”并不存在。人类死亡的原因都可归因于疾病、意外伤害,或者提前衰老。

所谓自然寿命,又叫作“人类寿命上限”,这个概念早在19世纪就提出来了。它的含义是如果人的一生拥有理想的生存环境和行为方式,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扰,最多能活多少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基因医学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人类的自然寿命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这就是说,一个人在出生时,他的遗传基因就规定了他最多可以活到多少岁。

遗传基因对寿命的影响,过去主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研究。例如,有的家族中,祖孙几代都出现较多的长寿老人,可能这个家族的遗传密码中存在所谓“长寿基因”。拥有这样的基因类型,对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不太容易“提前衰老”;有的家族中,祖孙几代都出现早发冠心病、脑梗死、恶性肿瘤等病例,可能这个家族的遗传密码中缺少“长寿基因”,或者存在促发上述疾病的基因,对这些造成提前衰老的疾病有较强的易感性。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21世纪初获得重大进展,绘制完成了人类共有的标准化碱基排列顺序图,也就是“人类基因图谱”。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对每个个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从而对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基因与寿命的关系进行研究。

我们假设人类迄今为止从未达到自然寿命,古往今来人们死亡的原因都可归因于疾病、意外伤害,或者提前衰老,那么,在这些造成死亡的原因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分别起多大作用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造成“提前”死亡的原因分为三类。

第一类,完全由基因决定的疾病,称为单因子遗传病,如血友病、唐氏综合征、地中海贫血等。

第二类,由环境因素主导的疾病或死亡原因,如意外伤害、战争、饥荒、瘟疫等。这些死亡原因主要由环境因素所决定,与基因无关或仅有间接关系。

第三类,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现在认为,我们所认识的绝大多数疾病都属于這一类,只是在不同的疾病中,两者所起的作用不同。

造成人类死亡的全部原因中,完全由基因决定的疾病大约占1%;由环境因素主导的疾病或死亡原因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占有最大比例,当前大约占18%;其余81%的疾病或死亡原因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

今天,医学面对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应对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疾病,我们称之为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成为促使人类提前衰老、制约人类达到自然寿命的主要原因。

一旦患了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即便达到“临床治愈”,也得终生服药打针,还要定期复查,医疗费用也不低。

这些病为什么难治?因为它们病因不明确,仅仅用生物学因素解释不清楚。这些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转型,这类疾病已经表现出流行态势。在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死亡10个人,其中只有2个是死于这类慢性病;而现在,每死亡10个人,有8个是死于这类慢性病。

近几十年来,我国慢性疾病患病率急剧上升,逐渐成为流行病。以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例,1959年约为5%,1991年为13%,2002年为18.8%,2018年为23.2%。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公布的数据,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达2.9亿。

慢性病比例增高的另一个原因是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的发生除了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之外,与年龄增长也有很大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8岁,许多人还“来不及”患慢性病便去世了。而今,“人生七十古来稀”早已成为历史,老龄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慢性病也就越来越多。

现在的问题是整个医疗体系的运转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预防为中心。提起“预防”,我们脑子里立即想到传染病的预防,因为我们曾经在传染病预防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实大多数慢性疾病也是可以预防的。慢性疾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目前还没有办法控制遗传因素,但是我们可以控制环境因素。如果我们努力为自己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就可以大大减少患慢性疾病的机会。

“抗衰老”这个词很流行,其实预防慢性病、正确地治疗慢性病,是“抗衰老”的最大课题。从儿童抓起,从我做起,大家都来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预防癌症,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病,这就是抗衰老的正确途径。

(王鹏巨/编著,节选自《怎样让你的血管变年轻?》,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环境因素慢性病遗传
慢性病管理对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评价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为什么他们这么会唱?别闹!音乐细胞需要遗传的!
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的环境因素影响评估
造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