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用”的初中语文作业的功能定位

2022-07-07 02:45董占军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双减作业

董占军

摘 要:“双减”背景下,作业引起了较为广泛的重视。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具有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功能。可从“在真实语境下建构语言”“在活动探究中发展思维”“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审美”“在整合探析中传承文化”四个方面,具体阐释核心素养视角下以语言运用为核心的作业功能,以指出科学设计作业的方向。

关键词:“双减”;语文核心素养;作业;语用

对于作业,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我们作为学生时就写过作业,成为教师后也经常留作业;陌生,是多数教师对作业不够重视,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双减”政策落地,其中一项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这也侧面反映出作业设计不科学已是普遍现象。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认为作业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练习题或实验任务等,有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寒假作业……从这样的解释中,我们知道作业有一定的习题训练和任务驱动功能。但这样的解释过于笼统,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弄清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的基本性质与核心的功能价值。

从本质上说,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在特定情境下,对所学知识的自主练习、巩固或迁移创造。但是,我们练习什么?往哪个方向去迁移?也就是怎樣定位作业的功能,才能真正实现作业的价值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很显然,语文课程的本质决定了作业的功能定位必须着眼于语言的运用。

那么,语言运用有哪些形式呢?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语言表达,也不能笼统地说是“听说读写”,语言运用还应包括对语言的感受、揣摩、解读、鉴赏、积累等,以上都可以说是语言运用的形式。

了解了形式才能更好地去运用,但怎样才能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达:语言知识(积累)+语言实践(运用)=语言能力。所以,作业既要有相关的语言知识积累,更要有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只有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知识,最终才能形成能力,形成素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立足语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应是语文作业的核心功能。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实现。

一、在真实语境下建构语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段文字中的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情境”“自主”“积累”,表明语言建构与运用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避免机械灌输和简单记忆,并且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能力。怎样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呢?

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项作业为例: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走过了朱自清笔下生机勃勃的《春》,感受到了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的温情,更体验了刘湛秋对四季的雨的独特情怀。三位作者的文笔各有风格,他们笔下的哪些词语让你特别喜欢?请列出来,写一写自己理想中的某一季节的景色,看看你能够用上其中的多少词语?

这项作业就利用了单元学习的内容创设了真实的练笔情境,动态地完成了词语的积累,实现着语言的建构。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都要比“把每一课的词语写N遍”效果好得多。这样,词语在情境中运用就有了生命,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长期设计这样的作业,学生就会慢慢建构起良好的语言运用素养。

二、在活动探究中发展思维

活动探究单元是统编教材的一个突出特色,这一单元的很多活动内容都需要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下完成。如何布置这些实践性作业,能显示一个教师的能力。在精巧的实践活动设计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如八年级上册以新闻为主题的“活动·探究”单元。

看下面一位教师的创意设计,她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与“名著阅读”连结在一起,设计了巧妙的学习活动:

情境创设:1935年,作为斯诺新闻团队的一员,你跟随斯诺的脚步一同来到了中国苏区进行新闻采访与报道。请从下列新闻事件中,选择一项,确定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完成写作初稿:飞夺泸定桥、西安事变、长征。

活动流程:自选采访主题,自主成立采访团队,确定小组人员分工,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相关章节,拟写采访提纲、模拟采访,填写采访记录表,撰写新闻稿初稿。

这个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其中涉及活动主题的确定、团队的组建与分工、采访的实战演示等。整个过程中,阅读名著时的直觉思维、模拟采访时的形象思维、提纲拟写时的逻辑思维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这样的锻炼多起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都会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提升。

三、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审美

读写结合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方法,在仿写、缩写、续写、补写等训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既可以与原文进行比对,进一步发现原文的写作之妙,又可以对原文进行延展,探讨写作的另一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如黄厚江老师在教学《葡萄月令》这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个缩写活动:假如你把汪曾祺的文章缩写成一篇短文,你能缩写到多少字?而且内容比较全,忠实于原文。通过缩写比对,教师引领学生感受到汪氏散文“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特征、诗的语言”的显著特征。可以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就鉴赏出了这篇文章的独特美质。

在古诗学习中,采用读写结合的形式更易于感受诗的意境,领会作者的诗意。如学完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一课,就可以设置这样的作业:

苏轼曾盛赞王维的诗中有畫,其实好多优秀的诗词作品中都有生动的图画,你在哪首诗中看到了自己欣赏的画面,用现代汉语将它描述出来,通过你的笔表达出诗人创造的独特意境。

这样的训练通过想象,将抽象的诗句变得具象,个性化的描述中融入了学生自己的审美,文字就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了。

四、在整合探析中传承文化

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承,背诵积累是重要的一种形式。学生们从小就被要求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唐宋诗词等,随着数量的增加,古典文化对学生某一方面的濡养就会渐渐形成。但是,通过单纯的背诵学生还很难对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将整合的思想与方法渗透给学生。如学完《咏雪》一课,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作业:

文中描写雪的句子你更欣赏哪一句?调动你的积累,或查阅相关资料,看看你能写出多少写雪的诗句,作者与你有相同的审美取向,以此来表达你喜欢的理由。

这项作业就对有关写雪的古诗文进行了整合,在一定数量的古诗句支撑下,学生就会对文中的句子有更丰富、更形象的理解。

喜欢“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句子,就可以写出“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诗句,结合这些诗句,学生对白雪轻盈飞舞的姿态就有了新的认识。

喜欢“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句子,就可以用“惨惨柴门风雪夜”“朔风吹散三更雪”“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来支撑。结合这些诗句,学生就会感受到朔风挟雪扑面袭来的粗犷。

结合不同的诗句,学生对文中写雪的两个句子所蕴含的意境就有了更明确的领悟,这样才会真正习得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个简单的整合就是诗句与文言句子的整合。

当然,整合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整合同一作家的作品,如整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一文一词中可以解析出东坡先生经世致用的情怀、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可以整合不同作家的作品,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的《〈庄子〉二则》,就可与八年级上的《〈孟子〉三章》整合,其中儒家的“人本思想”“仁爱精神”与道家的“天人合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在相互比较中,学生对儒道二家的思想内涵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以上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具体阐释了初中语文作业的核心功能,整体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文化的渗透。这四者彼此间相融互通,可概括为“一核三维”的整体关系,语言是核心,思维、审美和文化是语言承载的三个要素,在具体的作业布置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有所侧重,但绝不能脱离了语用这一根本。当然,这四方面核心素养的落实也绝不是仅仅靠作业来实现的,但一定是作业的核心功能。只把作业的功能定位在巩固、诊断所学知识上,是窄化了作业的功能;只把作业的功能定位在中考题型的训练上,就使作业的功能功利化了,这点更要不得。

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双减作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