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治水功臣栗毓美之启示

2022-07-07 14:45龚孟建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2年5期

龚孟建

治国必先治水,治水才能安邦。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之大计。在清道光年间,有位著名治河专家叫栗毓美,系山西大同浑源县人。他作为河东河道总督,每临黄河泛滥,都亲临一线踏勘河势,指挥群众抗洪救灾,在治河实践中创造了“以砖代埽”的筑坝护堤工程措施,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栗毓美一生为官誉名天下,治河功绩卓著,做人光明磊落,被官方敕封为河神“栗大王”,道光皇帝和生前好友林则徐为其写了祭文。栗毓美治河事迹,至今仍在晋豫民间广受赞誉。

知史明志,资古鉴今。作为从事过多年水利工作的干部,感触尤为深切:从栗毓美治水实践中汲取养分和智慧,兴水利、除水害、尽民事、保安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情怀,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应作为当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政治本色。

栗毓美其“人”:

立志不敢苟且偷生

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号箕山、又号朴园。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八月,历任知县、知州、知府、粮盐道、开归陈许兵备道、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史、护理巡抚,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东河道总督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军务。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病故于治河工地,终年六十三岁。栗毓美少时读私塾,后又入当地恒麓书院学习,天资聪慧,又刻苦用功。十九岁时在岁试中名列优等,增补广生员,成为享受国家生活补贴的学生。二十四岁时考取拔贡生,二十五岁入京参加朝考,名列二等第二名,奉旨以知县用,签发河南。临行前,栗毓美专门拜访山西學政莫宝斋先生。先生问道:“你准备怎样做官呢?”栗答:“廉洁奉公,真心爱民,不辞劳苦,持之以恒,真心实力,不敢苟且偷生,不敢随俗。”此后,栗毓美在四十年的执政期间,先后任职理温等十个县的知县和河道总督等多个岗位,一直坚守奉行这一为官之道。

栗毓美是儒家弟子,他的治学与修身处处体现在儒家操守,但又不死板教条。栗公认为,做官与做学问是分不开的,政务类书和儒家经典都要读,前者提高专业水平,后者提升思想水平,两者互为表里。明代大儒吕坤《实政录》就是栗公最爱的书,不仅为其作了注,又以自己心得编写了一部《实政遗篇》,这对栗公一生的为政、断狱、理民打下了基本功,也为他成为一代清官廉吏奠定了理论基础。

栗毓美其“功”:

卓为当时河臣之冠

众多研究史料中充分印证,栗毓美一生最大的功绩便是治黄,最终猝死于任上。1835年6月,57岁的栗毓美被提拔为河东河道总督,主持黄河中下游治水工作。当时他已在河南为政多年,多次目睹河水泛滥、田园被淹、民众流离失所之惨象,深知治理水患的分量。

栗公上任时正值黄河汛期,一到任就去所辖河段调查研究。来到河南省原阳县,眼前一片汪洋,随时都有决口的危险,现场文武官员都惊慌失措,如实禀告:在黄河滩上原有一条串沟,突遇涨水,顿时刷成一条宽300丈(约1000米)、长40余里(约20公里)的支河,几乎掣动全河。支河汇合沁河(从山西沁源县发源)等支流来水顶冲大堤,防汛形势严峻,而且这里原是平工河段,素无防汛准备。栗毓美随即想起了雍正年间的河督嵇曾筠在《防河奏议》里提及的“砖筑坝”,今何不试之?立即下令收买民砖,抛砖筑坝。沿堤居民纷纷献砖。在栗公的带领下,经过40多个昼夜奋战,在支河上抛成砖坝60余道,最终化险为夷。这次成功抢险,栗公看到了“抛砖筑坝”技术是可行的。接着,他在黄河和沁河的交汇处多次进行试验,得以下结论:一是砖坝挑流迅疾;二是在不可厢埽的地方,使用砖坝的效果尤为明显。于是他上奏朝廷:请求在原有的防汛抢险工程土工、石工、埽工之外再增设砖工,准许设窑烧制河砖。朝廷很快就批准了他的请求。

尽管栗公推广的只是一个防洪抢险技术,但在当时却引起轩然大波,原因是在当时清朝统治阶级的意识里治黄是一件“烧钱”的事,栗公的设窑烧砖会断了别人的生财之路,有人不断上奏阻止烧砖。道光皇帝先后派工部尚书和皇亲国戚到现场查勘,随后一场抛砖和厢埽的技术之争就演变成宫廷的权力之争。无论栗公受多大委屈,在抛砖筑坝上,他极力推广实施,在任五年“河不为患”,使老百姓免遭水灾和流离失所。推行砖坝数年内,“三年未生一新工”,为国库节省官银130万余两。栗公治黄所创的“抛砖筑坝法”和所撰《栗恭勤公砖坝成案》,在中国治黄史和世界水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史稿·卷三百八十三·列传一百七十》评价栗毓美:“卓为当时河臣之冠。”

栗毓美其“德”:

不忍一日不尽心民事

栗毓美堪称治世之能臣,做官无论大小,每一个岗位都有卓著的政绩,表现了非凡的能力和才干。他时刻心系民事国事,所到各任都全力赈灾济困、助学修桥,审理了近万件积案,受到民众广泛赞誉。他时时处处拥有一颗爱民之心,体恤劳动人民的疾苦,为百姓做主不惜得罪人,不怕丢掉官职,“全活饥民无数”。

在嘉庆八年(1813年)奉檄代理西华县时,因早霜遭灾请求赈济,太守以栗公已报丰收为由,不肯批复。栗公当面泣陈受灾情形,并以罢官相争,终得同意。后因周边县区也遭荒歉,栗公请求开仓赈灾。但看到灾民待哺嗷嗷,栗毓美没有等待批复就开仓济民。上官怒其专擅,对栗公严加斥责。同僚劝栗公说,“你很清苦,如果被参赔补,后果不堪设想。”而栗公却说“某一日在官,不忍一日不尽心民事,以此罢斥,何憾!”继续开仓平粜。绅民听说此事后都愿代为赔补,后经委员据实上报,才得以解决。

栗公在各个职任上审结了大量积案,都是秉公办事,为百姓着想,得到了老百姓的赞颂。他秉持的“为吏当凭情理,不当恃气质,恃一份气质,则民受一分冤抑”、“为官就当为民请善”、“家庭之间惟以论情,不可争理”等朴素的民本思想和理政原则,在当下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栗毓美其“誉”:

洁己爱民昭后人

栗公为官38年,不仅是一名廉吏,更是一名能臣,他时时刻刻心系百姓,办事实心,不计得失,雷厉风行,刚正不阿。如何更好地弘扬和继承以栗毓美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职尽责,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是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

——学习其“能”上有建树。在其位,谋其政;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他发明的“抛砖筑坝”法治黄有功,被百姓供为“河神”,在任河道总督五年,使老百姓免遭水灾和流离失所之苦。作为当下的领导干部,都应勤于政务,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作出不凡业绩。

——学习其“民”上有真爱。“不忍一日不尽心民事”,“为官就当为民请善”,栗公的这些民本思想,也是我们践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将为民执政的这一思想融入血液,浸入骨髓,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习其“学”上有考究。从栗公注解的《实政录》、编写的《实政遗篇》和所撰《栗恭勤公砖坝成案》,足以体现其对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及学业的钻研和考究。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尤其是提升政务专业能力,增强思想境界的高度,进而增强理想信念的厚度。

——学习其“德”上有大义。栗公把自己一生应得的俸银大部分捐赠于义学和贫民,而“于家人生计置不系念”,清理遗物时,竟然家徒四壁列书柜,无分文之存。我们应继承栗公的先贤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认知“小”我,完善自我,成就“大”我,弘扬家国情怀,培养社会新风。

——学习其“廉”上有戒尺。栗公一生清廉,拒贿无数,实心实力,只图为民谋利。从他居住的房间名为“勿自欺室”,可略窥其光明磊落的心境。栗公去世后,道光皇帝御赐祭葬,在其家乡浑源县为其建造了一座墓园和府邸,并为公府邸亲题“河帅府”。栗公精神之伟大,给今人以昭示,让后人之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