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2-07-07 14:50卢晶宋展树刘秀丽
南方农业·上旬 2022年6期
关键词:发展现状建议问题

卢晶 宋展树 刘秀丽

摘 要 甘肃省庆阳市在立足当地自然资源、环境、气候等多种优势条件的基础上,力争把食用菌发展成为现代新型农业产业、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目前,该市食用菌产业已初具规模,生产模式不断优化,技术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带动初步显现。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规划;2)组建专业团队,强化资金与科技支撑;3)引导规模化生产,提高抗风险能力;4)优化发展模式,创新激励机制;5)延伸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甘肃省庆阳市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1.026

食用菌富含多种蛋白质、氨基酸及矿质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食用和药用价值[1-2]。目前,食用菌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中粮、油、菜、果、菌中的第五大产业,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倡导的“一荤、一素、一菇”的新世纪产业[3]。其具有在资源利用上可实现“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的独特产业优势,属于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既能促进各类农林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下脚料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又能加速绿色生态良性循环,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产业。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依子午岭大自然馈赠和产业助力精准脱贫的政治优势落地食用菌产业。近年来,随着食用菌“南菇北移”步伐的加快[4],庆阳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针,探索出一条“依托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三级多元互补、促进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条”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打造出“集农业科研、示范种植、菌种培育、培训教学、休闲观光、旅游接待、初深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园区,推进了庆阳市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发展现状

1.1  产业初具规模

20世纪80年代末,庆阳市食用菌以窑洞、简易塑料大棚栽培方式为主。90年代后,人工食用菌栽培技术从零星的散种转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种植。近年来,庆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食用菌人工栽培向反季节、规模化、工厂化发展。其中华池县招商引资“天津齐心菌业”,依托百名博士团开展食用菌菌种研发、菌种、菌包生产等,建成年产1 000万棒香菇菌棒生产车间,四季出菇大棚89座,配套净化车间、养菌车间及300 t保鲜库等;庆城县建有4 hm2标准化示范基地,食用菌栽培大棚59座,年生产菌棒约110万棒;食用菌引进栽培品种多元化,种类丰富;生产企业、合作社规模化程度高、生产效益好、示范带动力强,引领庆阳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1.2  生产模式不断优化

为持续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庆阳市迎合南菇北移市场趋势,发展四季出菇、反季节栽培模式,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优化品种结构,创新推广“食用菌—有机肥—农作物”“食用菌—饲料—沼气—农作物”等多种循环模式,实现种植业、养殖业、食用菌业“三元双向”循环发展[5],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大量畜禽粪便造成的面源污染,实现了食用菌产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1.3  技术步伐不断加快

组建“国家队(东西部科技协作专家)+专家队(外聘食用菌专家)+地方隊(科技特派员、合作社技术骨干、田秀才、土专家)”食用菌产业专家服务团,建设了科技服务菌种研发中心、菌菇实验室、百名博士流动工作站、科普培训室和电商直播平台等。结合庆阳市生产实际,不断加大对食用菌关键栽培技术集成创新、提炼、提纯、野生驯化等,驯化了木耳、羊肚菌、鸡腿菇等5种母种,注册了具有“高海拔、高营养、高品质”特点的“高塬香菇”商标。

1.4  产业带动初步显现

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带动”的方式,鼓励支持企业到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扶持引导大学生、农村种植大户和返乡务工人员兴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环县木钵镇高寨村、合水县蒿咀铺乡蒿咀铺村、宁县焦村镇朱寨村等贫困村扶持建设食用菌设施大棚、贮藏库、配置冷链车等。通过政府统一规划和建设,企业和合作社无偿提供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全链服务及产品保底回收,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户种植收益,实现了企业和农户“双赢”发展。

2  发展优势

2.1  气候优势

庆阳市以东子午岭区平均海拔1 350 m,气候湿润,空气湿度60%左右,昼夜温差大,7—8月平均气温20 ℃,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有着独特的自然优势,产出的香菇花菇率高,肉厚、腿短[6]。

2.2  资源优势

庆阳市东南部接壤子午岭,森林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林区盛产多种野生菌类,有利于菌类的生长,畜牧业历史悠久,可为食用菌栽培提供基质资源。庆阳市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秸秆每年产出50多万t,玉米芯及纤维素资源丰富;南部黄土塬梁沟壑区栽植苹果面积8.87万hm2,年产弃枝木屑约24万t,这些都是培养食用菌的优质原料基质。

2.3  设施优势

庆阳市依托自然禀赋和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突出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蔬菜产业格局,强化装备配套,先后推广应用了联栋智能温室、钢架结构塑料大棚、复合式联栋塑料大棚等,具备现成的发展食用菌的产业设施条件。一方面,可通过设施蔬菜与食用菌的间作套种,最大程度地利用蔬菜的已有设施;另一方面,蔬菜的有机废弃物可转化为食用菌生产的原料,实现废弃物的资源有效利用。此外,通过借鉴已有的设施蔬菜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使庆阳市设施食用菌产业更加高效的发展。

2.4  产业优势

食用菌是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玉米秸秆、麦麸、废弃果树枝条等农业边角废料均是制作菌棒的主要原材料,食用菌分解的有机质可以制成沼气,整个生产过程基本达到零排放。一方面解决了农业废弃物污染;另一方面实现了农业循环再利用,提高生态环保价值,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食用菌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一定的劳动力,如在直接购买菌棒生产的情况下,技术难度降低、劳动强度变小。

2.5  区位优势

庆阳市位于陕甘宁三省交汇处,周边连接西安、银川,交通发达,便于食用菌保鲜运输。地理位置处于子午岭东南部,在南菇北移的基础上,采取夏季出菇模式,可打造反季节、错峰头、优中特、独一份的“庆阳高原夏菇”。在华池县推广了林下种植赤松茸、露天木耳,并成功试种了灵芝、羊肚菌、猴头菇、滑子菇、银耳、金耳等多种菌种,培育子午岭羊肚菌菌种,经转化、驯化,形成适合本地的食用菌品牌。

3  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规模小,运营成本高

庆阳市食用菌基础薄弱,生产规模小且分散,食用菌市场不完善,产业链不健全。当地菌种生产企业少,菌种基本外调,增加了成本的投入;食用菌前期需要的生产设备成本较高,极大地增加了菇农的负担和降低了种植积极性;菌类种类以香菇、平菇为主,羊肚菌等珍稀品种种植规模较小,市场潜力没有充分挖掘;销售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

3.2  标准化水平低,品种单一

庆阳市食用菌菌种选育基础薄弱、力量单薄。目前生产企业、农户基本从福建、山东、浙江等地引进原种,进行本地适应性试验,筛选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农户对新技术接受度低,标准化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灭菌、接种、栽培设施相对简陋,管理粗放,菌袋污染率高,导致菌种容易变异。此外,品种单一,以常见品种平菇、香菇、羊肚菌为主,大球盖菇、滑子菇、银耳等则还处于试种阶段。

3.3  产业化程度低,利益链条不紧密

本地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偏低;食用菌企业、专业合作社、菇农相互之间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目前,庆阳市食用菌生产除华池县、庆城县产、加、销初具雏形外,其他县区食用菌生产经营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陈旧、后续加工缺失,产业链不完善。

3.4  科技支撑不到位,新技术应用少

从事食用菌研究、新产品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支撑不到位,生产管理经营比较粗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工作滞后,产品开发慢、加工投入低,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此外,有部分栽培大户采用传统方法灭菌、接种,灭菌不彻底、操作不规范,导致菌袋污染率高。

3.5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专业人员缺乏

庆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未形成整体合力,缺乏有效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配套政策和项目支持。企业仅依靠自身发展,力量单薄,除个别县区有较大规模企业外,多数为家庭、农户小规模生产,栽培设施简陋,专业化设备少,市场销售渠道窄,大多为自产自销模式。从事食用菌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服务不到位,主要依靠外聘做客专家和有经验的栽培大户,远远不能满足对食用菌产业全面发展的需求。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规划

将食用菌产业纳入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高起点谋划,全产业链培育,制定切实可行的食用菌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配套强有力的支持政策,紧紧抓住现阶段乡村振兴对产业发展的优扶机会,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食用菌产业的政策扶持,加大食用菌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等的投入力度,制定地方产业扶持激励政策,推动食用菌产业向机械化、规模化和工厂化转型升级。

4.2  组建专业团队,强化资金与科技支撑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技术实力雄厚、生产能力强、产业供应链健全的龙头企业落户庆阳,带动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向产业化、规模化、工厂化趋势发展。组建市县食用菌科技服务团队,引进层次高、专业强、技术硬的科技人才,创新研究基质配方、菌种选育、产品加工等关键內容。同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指导建设智能出菇、品种多样、带动生产的试验示范基地,为引领庆阳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持续稳定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4.3  引导规模化生产,提高抗风险能力

目前,家庭分散型、小规模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仍占较大比重,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知不够,承担风险能力不足。应少发展一家一户分散型、自由型种植,多发展原材料、菌种、菌棒统一发放,统一出菇的规模化、企业化、工厂化生产模式,扶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合作社、种植大户、菇农向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转型。

4.4  优化发展模式,创新激励机制

依托食用菌生产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实行入股分红,采取订单生产、合同销售运营模式。食用菌菌糠除了可作为种苗繁殖的基质外,也是制造沼气的好材料。创新“种植业—养殖业—菌业”的绿色农业循环模式,使资源得到高效重复利用,实现生态、循环、绿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4.5  延伸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

引进食用菌研发、加工企业,研究开发食用菌饮品、药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条,提高食用菌产品的商品价值和附加值,减轻产品因不可抗力而滞销带来的销售压力。同时,加强地方品牌建设,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全产业链条模式,借助“岐黄故里,红色圣地”的独特文化优势,更为庆阳市食用菌产业注入文化元素,进一步实现食用菌产品增值和食用菌市场扩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敬斋.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1(23):8-11.

[2]  娄小芳,彭霞.安顺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对策[J].农技服务,2021,38(9):82-83.

[3]  王丹,林玲玲,徐学荣.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方园艺,2021(18):148-154.

[4]  秦文龙,王利平,常小峰,等.榆林市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食用菌,2021,43(6):80-82.

[5]  李天童,张文斌,张荣,等.张掖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15):253-254.

[6]  陈天贵.食用菌高产栽培与气象条件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31(3):50-52.

收稿日期:2022-02-10

作者简介:卢晶(1990—),女,甘肃定西人,硕士,农艺师,从事经济作物栽培研究及技术推广。E-mail:1003287945@qq.com。

*为通信作者,E-mail:80711070@qq.com。

猜你喜欢
发展现状建议问题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三代人的建议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