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组织 ·蜕变 ·升华武玉宁的艺术生活

2022-07-07 05:12苏金成
收藏与投资 2022年6期
关键词:艺术家绘画创作

文/苏金成

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其中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别具一格,即我们常说的创新。创新是一个艺术家的追求,也是一件艺术品生命力的展现。今天,当我们环视艺术界时,会发现真正的艺术并不多见,因为艺术家存在很大的问题。真正的艺术家不多,而假艺术家与伪艺术家充斥着艺术界的边边角角,混淆了人们的视听。正因如此,发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从一个艺术家的素养来说,技术、品质、修养等诸多条件的具备与表现又非常重要。从技术上看,一个人必须受过专业的技术训练才有成为艺术家的可能。从品质上看,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然是一个有着善良品质的人,一个对生活有着敏锐观察和共情的人。从文化修养上看,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长期沉浸在书本中,对中西传统与现代的一些知识与艺术思潮有着清晰的认识与把握。

武玉宁 视觉碎片系列-4 80㎝×100㎝

武玉宁 视觉碎片巴黎印象系列之三 150㎝×120㎝

武玉宁的作品,别具一格,除了画面效果,还表现在他的创作方式上。

武玉宁是一个善于思考的艺术家,这是他最重要的绘画品质。我很佩服这个默默耕耘于画室的艺术家,他给我的印象是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而不是画画。他思考时不是一直处于苦思冥想的状态,而是将想象的空间和实践放诸生活的角角落落。武玉宁对于自己的绘画,包括形式与内容、主题与方法,都有着异于常人的思考与实践。

1.武玉宁 视觉碎片系列-3 80 cm×100 cm

2.武玉宁 视觉碎片巴黎印象系列-1 150 cm×120 cm

3.武玉宁 视觉碎片系列之三 80 cm×80 cm

4.武玉宁 视觉碎片系列之四 80 cm×80 cm

5.武玉宁 视觉碎片系列 200 cm×120 cm

6.武玉宁 视觉碎片巴黎印象系列 100 cm×80 cm

7.武玉宁 视觉碎片系列-1 80 cm×100 cm

8.武玉宁 视觉碎片系列-1 80 cm×80 cm

我很羡慕武玉宁的创作生活,他是一个甘于沉浸在艺术创作中却游离于艺术界之外的人。他本身是一个艺术家,但是他不像多数艺术家那样在体制内,也不用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武玉宁常常安静地待在自己的画室,有时候一个上午,甚至一天,他都在静静看书或者对着自己的画凝视思考。有时候一天他不画一张画,有时候他又可以一天突击十几幅画。他可以一张张完成,也可以一次完成很多半成品。这种半成品不是流水作业,每一张画面都不一样。在某一时刻,武玉宁的创作思维像是一潭静静的、深不可测的幽泉。有时候,思维又如同开闸泄洪般喷涌而出,一泻千里。所以,我常常惊讶于他创作的速度,几天不见,再到他的画室,就可以看见很多新作品,而且精彩纷呈。可见,他的创作激情非常旺盛。

当下,游离在艺术界圈内与圈外的人喜欢谈论一个现象:今天的艺术界出不了大师。继而谈论出不了大师的原因,他们常常将问题归咎于学院教育,并喜欢将学院培养出来的画家统一称为学院派。其实这是一个不了解艺术发展规律并对当下艺术产生误读的结论。今天的学院教育与“学院派”不是一回事。学院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而“学院派”是美术史上对西方美术特定时期绘画风格的定义。今天的学院教育在很多方面确实存在问题,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的。从受教育的比例和培养艺术家的水平来看,学院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明显超过之前。我们在武玉宁身上就能看出。从绘画的技法上,尤其是创作思维和方式上,他的画面明显有着学院教育的痕迹。

武玉宁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张元教授门下,张元教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是地地道道的学院派。他于1989—1990年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参与组织并参加“中国油画人体艺术大展”。张元曾被公派赴法国学习考察,在巴黎国际艺术城画室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主修欧洲绘画。在此期间,他游历于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英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国,并在巴黎艺术城等处举办个展、联展。作品《夏风》入选巴黎大皇宫法兰西艺术家沙龙展。同年,他被法兰西北方美术家协会授予名誉会员,1997年年底张元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建了“材料表现工作室”, 并主持画室教学。1998年,张元成为中国油画学会《油画家》杂志特邀栏目主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秘书长。从这段经历可以看出,张元在中央美术学院以及后期游学中受到了欧洲文化与艺术的强烈影响,尤其是现代艺术的影响。这些都毫无遗漏地表现在了他的作品中。武玉宁作为其学生,受其影响很大,这种影响除了在创作手法上得到充分体现外,在创作思维上也有相通之处。尽管如此,当我们观赏武玉宁作品的时候,可以发现,他的作品在风格上和他的老师张元教授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1.武玉宁 视觉碎片迹墨山水系列 200 cm×120 cm

武玉宁的作品有着一次创作与二次创作,甚至三次创作的组合过程。他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某一幅作品一般要经过几次创作过程的组合,但是如果他觉得作品能够充分表达他的想法,即已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内心喷薄欲出的创作情感,这幅作品可能一遍就能过。如果经过三番五次的选择、组织,作品还是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设想,那么,他就会把此幅作品搁置一段时间,等待有了新的想法或感受,就继续反复多次实验探索、蜕变组合,直到完全符合他的创作意图才作罢。因此,可以说,武玉宁的艺术创作是“不择手段”且毫无规律的。他的导师张元曾经对这种创作方式和思想进行了学理上的剖析。张元认为武玉宁之所以在绘画创作上不断重组、蜕变,是因为绘画语言的发展从来都不是成功模式的重复。它的语言价值体现在自然生成的原创性上,体现在时代精神上。张元教授从语言本体的角度进行梳理,材料作为一个文化切入点,艺术材料从19世纪末开始变异逐渐演化为材料艺术。在此之前,材料在绘画中只是载体,是实现造型语言或色彩语言两大审美体系的技术载体。绘画语言秩序在不同时期均有不同的出色表现。艺术家的才华体现在他对语言秩序卓越的控制转换之中。20世纪20年代之后,在世界造型艺术领域,材料艺术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为艺术教育的新学科。这是具有多学科综合发展倾向的学科,是高科技、大工业的现代化发展直接影响了艺术家观念的重大变化。艺术家、艺术教育家群体已经从关注材料的应用技术(微观的把握)转向对材料的物质存在感知和自身意义与人文价值的研究上(宏观的把握)。材料本体成为人们直接思考对话的重要形式。人们已经不满足在造型中将材料作为“间接”载体的技术角色,而是把材料的功能强化、提升至艺术语言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物质材料自身自然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家的观念价值。从张元教授的分析中可知:现代艺术实现了不再仅仅使用一种语言形式或一种观念进行创作或赏析。随着人类精神的拓展、文化多元的形成、社会文明的进步,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获得了空前发展。由于材料成为一种突破语言,绘画从此由平面二维向立体多维迅速拓展。今天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艺术材料和材料艺术。因此,当我们重新审视武玉宁作品,就很容易理解他在思想上是如何遵从“师命”的。他对此思想上已经进行了多次“革命”,达到了升华,完成了艺术创作的多元格局, 从而使其作品给人大气、厚重、丰富、深邃的感受。

2.武玉宁 视觉碎片系列之一 60 cm×80 cm

武玉宁 视觉碎片系列之二 80 cm×100 cm

武玉宁 视觉碎片系列之一 60 cm×80 cm

武玉宁 视觉碎片巴黎印象系列之二 150 cm×120 cm

武玉宁 视觉碎片系列之一 60 cm×80 cm

武玉宁

武玉宁的绘画创作虽然是架上的水墨,包含了传统水墨画创作的诸多元素,但是,因为他只是将所谓的架上与水墨形式作为他创作的基础,或者我们称之为“一次创作”,这种一次创作足以使其被列入传统水墨画家的队伍。但是,对于武玉宁来说,他的无限探索与多元创作却是刚刚开始。我们可以看出,武玉宁的绘画创作其实是一种无边界的探索,明确地说,他是将实验与探索的科学理性精神与传统材料及艺术手法相结合,经过多次选择与重组,最终达到他理想的艺术表现效果。作品传达了他的创作思想,这种创作过程与思想也是武玉宁成为一位“别具一格”艺术家的原因。相较于今天那些大量功利性的艺术复制,他的创作显得难能可贵。

武玉宁的绘画创作最终能走到哪里呢?对此问题,他思路清晰并富有自信,我们也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艺术家绘画创作
Jazz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