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2-07-07 02:16薛洋李虹刘丹陈铁娇翟旭亮
中国水产 2022年6期
关键词:养鱼种养稻田

文/薛洋 李虹 刘丹 陈铁娇 翟旭亮

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南部,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多梯田,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暖夏热。目前,重庆市河流水面127万亩,水库水面158万亩,稻田面积1000多万亩,其中宜渔稻田近400万亩,但综合开发利用的稻田面积仅占重庆市可利用稻田面积的9%。2021年,重庆市水产养殖面积127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54.5万t,渔业总产值221.8亿元,平均每年水产品市场消费量约80万t,其中淡水产品消费量65万t,市场仍然存在一定需求缺口。进一步开发利用宜渔稻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增加当地水产品产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重庆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

(一)稻田养鱼的历史沿革

据历史记载,1700年前的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稻田养鱼。《魏武四时公制》中载:“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后大足县志有载,“过二凼鲫鱼好吃”“万担鲫鱼下重庆”。早期稻田养鱼多为人放天养,产量较低。20世纪80年代,重庆市稻田养鱼开始发展扩大,大足区、璧山区等地在全国率先探索于稻田中开挖“鱼凼”,著名农学家、西南农业大学教授侯光炯的“半旱式耕作法”在重庆地区得到大力推广,将种稻养鱼有机结合,解决了两者间的矛盾。1986年,重庆市发展稻田养鱼105万亩,总产量0.8万t,平均产量8kg/亩。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稻田养鱼在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不断努力下快速发展,通过建设规范化鱼田工程、积极推广名特优新品种混养、因地制宜推广“稻鱼菜”等多元复合生态种养模式、做好科学种养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逐渐走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重庆市稻田养鱼发展水平也在全国领先,享誉全国,成为重庆市“农业三绝”之一,亩产“千斤稻,百斤鱼”的稻田逐年增多。1996年,重庆市稻田养鱼约174万亩,总产量4.16万t,平均产量23.91kg/亩。

(二)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现状

进入21世纪,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推动下,稻渔综合种养典型模式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重庆市按照“以渔促稻、稳粮增效”的总要求,集成配套稻渔综合种养关键技术和设施设备,建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技术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广多样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重庆市稻田综合种养结合模式连续五年被列入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总结“稻田养鱼”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推广稻鱼、稻鳅、稻虾、稻蟹、稻蛙及稻藕—鳅、稻菱—鳅、稻莼—鳅等多样化种养模式,建立多种综合种养模式基地。重庆市通过“稻渔共生”,实现“一田双业、一水两用、一季多收”,令土地焕发新生机,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1997年,重庆市被批准设立为直辖市后,随着国家城镇化逐渐加快,稻田养鱼面积呈下降趋势,目前重庆市稻渔综合种养主要分布于潼南、梁平、铜梁、南川、荣昌、永川、忠县、合川、江津等26个区县。2021年,重庆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6.1万亩。其中,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示范面积17万亩,核心示范基地2万余亩,形成包括大足铁山、武隆凤来、潼南崇龛、太和、龙形等十多个规模500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千亩示范基地四个。

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共实现稻鳅模式亩均产泥鳅40kg、稻虾模式亩均产小龙虾115kg、稻鱼模式亩均产鱼139kg、稻鳖模式亩均产鱼鳖233kg、稻蟹模式亩均产蟹类50kg,亩均产值2000元以上。此外,重庆市已开发出两个有机稻商标、多个稻田水产品品牌。

(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优势

实施稻渔综合种养,不仅可以通过稻渔生态系统消纳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减少排放,同时还能为水体增氧,减少病虫草害,实现化肥农药减量,是一种绿色生态、节本高效的生产方式。稻渔综合种养可以减少化肥用量65.4%、农药用量48.6%,节约用水25%以上,节省人力50%。养殖尾水通过稻田循环净化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降低70%,亚硝酸盐降低69%,总磷降低49%,总氮降低40%。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优势,能有效确保粮食稳产、提升稻鱼品质和促进农民增收,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保供增收的重要渠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潜力巨大。

二、重庆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重庆市宜渔稻田的资源利用率仅为9%;养殖产量1.6万t,较1996年下降61.54%;平均单产44.32kg/亩,较1996年提高85.36%。传统的稻田养鱼区虽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但总体规模不大,以小规模、分散型为主,规模达到500亩的稻渔综合种养大户较少。

(二)基础设施差

重庆市地势较为复杂,高海拔地区以高山、深丘等地形为主,使得稻田星罗棋布、分布较广。田间塘边基础配套的设施设备不足,水利、电力、交通、规范沟池等基础设施缺乏,尤其是水源工程、输排水工程不完善不配套,缺少养殖尾水净化装置,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

(三)产业技术水平低

绝大多数主体仍停留在传统的技术水平上,以经验为主,没有上升到理论水平,往往出现“只会种稻、不会养鱼;只会养鱼、不会种稻”的现象,产业化水平较难突破。二是苗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小龙虾种苗基本靠养殖户自繁自养,种质资源退化严重,技术储备不够,没有形成一套标准的苗种繁育体系。三是总体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水平不高、增长乏力、单产水平低。一些贫困地区的宜渔稻田还未得到很好地利用,一些传统的稻田养鱼地区发展势头不明显,甚至还有退步趋势,稻田养殖水产品的平均单产低于四川省和湖北省。

(四)产业融合度低

目前,重庆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以一产为主,大部分产品还是传统的鲜活直销,加工产品种类较少,市场营销渠道较为单一,缺少集苗种繁育、养殖加工、冷链物流、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经营企业。品牌建设较为滞后,品牌化包装和营销不同步,没有形成品牌价值,产品附加值较低。

三、发展对策

(一)科学制定产业规划,突出政策引领作用

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农村产业振兴工程重点来抓,根据《重庆市渔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着力研究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科学布局优先发展区域和适度发展区域,遴选主导模式和主推品种,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将稻渔综合种养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乡村振兴。

(二)出台产业发展政策,充分发挥政策优势

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策优势,出台促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针对性措施,对于产业发展短板和重点发展方面予以支持。积极争取各类现有扶持政策和项目,研究制定各种新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资金投入,继续将稻渔工程建设纳入低产田改造、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将稻渔综合种养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田宜机化改造、乡村振兴以及特色效益农业等投资范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成片开发,建成一大批稳产、高产的规范化稻渔综合种养基地。

(三)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重庆市生态渔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优势,完善“产、学、研、推”协同攻关专家团队,针对稻田水土环境、稻渔专用品种、成套种养技术、生态影响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关键核心问题,结合重庆市山地丘陵地貌实际,开展联合攻关和试验示范。加快研究制定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地方标准,提高标准化种养水平,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稻渔生态模式推广应用力度,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帮助小、散、新户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培养一批掌握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四)强化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利用我国现有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龙头企业。同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小散户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格局,在规模化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周边群众,构建生产、加工和消费一体化发展产业链,提高综合生产效益。二是建设一批稻渔综合种养融合发展基地,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乡村旅游、体验农业、田园综合体等形式的农家乐、渔家乐,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第三产业附加效益。

(五)强化品牌培育,引领市场消费

推进重庆稻渔有机米、稻田鱼品牌建设,强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意识,引导相关主体主动适应市场化、信息化和消费升级的需求,积极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积极申报使用重庆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全重庆市农业品牌资源整合品牌升级,打造“大足小龙虾”“潼南蟹田米”“武隆鳅田米”等市级特色品牌,探索形成重庆“有机米、稻田鱼”区域公用品牌,并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平台加强品牌宣传推介与营销,提升品牌档次与品位。

猜你喜欢
养鱼种养稻田
万州区科技助农效果明显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巨幅稻田畫亮相瀋陽
养鱼记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养鱼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