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滨州对虾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的路径

2022-07-07 02:18刘振鲁高兆明赵玉静尹琳琳杨双
中国水产 2022年6期
关键词:白对虾滨州市滨州

文/刘振鲁 高兆明 赵玉静 尹琳琳 杨双

山东省滨州市地处黄河下游,渤海湾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20世纪80年代,滨州市开始养殖对虾,2021年,滨州市已建成海水陆基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70余万亩,内陆沿黄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10万亩,年产量达12万t,占山东省60%以上,是山东省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在此基础上,对虾苗种繁育、饲料加工、冷链物流、产品精深加工等相关产业链条得以充分发展。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海水梯度开发“一水多用”

20世纪80年代初,对虾养殖与海水晒盐是两个独立、彼此没有交集的产业,养殖池塘尾水通过入海河道直接排入近海,造成了近岸海水富营养化;机械抽取的海水直接排入大海,造成了能源和海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现今,滨州市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海水梯度开发的“一水多用”模式,构建出一条绿色生态产业链。将提取的新鲜海水作为一级制卤区,用于养殖海水鱼、虾、蟹、贝,实现对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随着海水自然蒸发,盐度逐渐升高的海水排入二级制卤区,用于养殖作为虾蟹优质生物饵料的耐高盐卤虫(盐水丰年虫)和采收卤虫休眠卵,经卤虫生物净化后的卤水再进行溴素提取,最后进入制盐结晶池进行结晶制盐。结晶池盐结晶后的苦卤再进行氯化镁、氯化钾等化工肥料的生产,最终实现海水“一水多用”,以及养殖尾水零排放和综合利用,创新形成具有滨州特色的海水陆基池塘“渔盐化一体化”绿色发展新格局,助力养殖、制盐、盐化工产业深度融合。

(二)开展池塘标准化提升改造

滨州市沿海对虾养殖池塘单池面积大、水位浅、进排水系不配套,“广种薄收”“人放天养”,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养殖模式成为制约滨州对虾养殖业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滨州市渔业资源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关专家深入调研分析滨州对虾养殖,立足生态、节约、高效的理念,制定以大改小、浅改深、进排水系相分离和沟、渠、路、桥、涵、闸、水、电、路相配套为主要内容的《滨州市海水池塘标准化提升改造实施方案》,构建“塘规范、渠畅通、路成网、电到塘”的养殖格局。

截至目前,已完成标准化池塘改造23万亩,海水对虾养殖产量由改造前的平均单产30kg/亩提升到现在的60多kg/亩,高产池塘单产突破200kg/亩,养殖病害明显降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

(三)开展良种自主选育与推广

科技兴渔、苗种先行,苗种作为南美白对虾产业链条中基础且关键的一环,在整个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滨州市每年海淡水对虾苗种需求量约200亿尾左右。南美白对虾自引入滨州市以来,养殖所需苗种大都由福建省、海南省、广东省等南方地区空运到本地育苗场,进行短期培育标粗投放池塘或直接购进无节幼体进行虾苗培育。

苗种不能实现自繁自育、自主选择,成为制约这一产业健康发展的短板。为改变局面,滨州市依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省虾蟹类产业创新团队等科技研发团队,与南方大型苗种企业实行强强联合,高起点定位,开展适应于北方养殖环境特点的自主种虾家系选育与苗种繁育,目前已建成五家大型育苗企业,年繁育虾苗能力达到600亿尾。2021年,其中一家育苗企业引入“广泰1号”亲本5万对,生产仔虾120多亿尾,其幼体在培育、仔虾标粗过程及虾苗投放池塘后,在生长速度、抗逆能力和成活率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性状。

滨州市虾苗“南苗北育”、自产自足,成为辐射环渤海湾的优质苗种供应基地,为滨州市乃至环渤海湾地区对虾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四)创新养殖模式

内陆沿黄地区开展南美白对虾规模化养殖起始于2001年,虽然具备渤海退海之地盐碱涝洼地的地下卤水和紧邻黄河的淡水资源,但受养殖容量、养殖病害和新开发养殖空间难等因素制约,养殖产量和效益曾一度徘徊不前。为实现内陆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新发展,在不开发新养殖区的条件下突破发展的制约瓶颈,当地学习借鉴了南方省份的养殖经验和本地蔬菜大棚的种植模式。相关科研人员充分研究分析当地历史气象资料,结合当地白对虾养殖产业现状,创立了滨州市内陆地区南美白对虾“135”分级接续二茬高效养殖新模式。科技和实践创新,促进养殖产量和效益逐年攀升,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昔日的盐碱涝洼地变成百姓发家致富奔向小康的“聚宝盆”。2021年,新模式在滨州市推广养殖面积达到4.2万亩,平均二茬亩养殖产量突破了800kg,创内陆白对虾养殖历史优异水平。

(五)促进对虾产业科学发展

北纬37°的适宜气候、40以上的高盐水质、洁净通透的泥砂底质、营养丰富的卤虫资源,造就了滨州市生态盐田虾所特有的体色青亮、肉质紧糯、味美鲜甜野生品质。在对待品质与产量、产值与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问题上,当地坚持质量第一的生产理念,以盐田对虾的生态品质为第一产品要素,全力打造“滨州生态盐田虾”品牌。

经有关专家对生态养殖模式下池塘所能供给的基础生物饵料量和盐田卤虫生产量进行科学评估,制定盐田虾“密度不超2、产量不过4、活饵不低6”的养殖指导原则,即放养密度不超过2万尾/亩、养殖产量控制在200kg/亩以下、鲜活饵料占比不低于60%。有效增加养殖池塘基础动物饵料供给,通过移植培养蜾蠃蜚、扩大卤虫养殖规模和提高养殖产量等措施,提升对虾养殖产量;通过开展虾苗集中暂养标粗投放大规格苗种,提高虾苗成活率和基础饵料利用率;通过施加有益微生物和安设增氧机等措施进行养殖环境调控,防控养殖病害和降低病害损失。

二、存在问题

对虾是滨州市渔业优势主导品种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养殖面积、产量和技术等在山东省较为领先,但仍存在科技人才缺乏、养殖产品质量和创新度有待提高、品牌打造不够等问题,这制约着滨州市对虾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科技人才缺乏

水产育苗工作一般靠近海边,条件艰苦,人才吸引力较小。目前,滨州市沿海育苗企业多为高薪聘请外地研发人员,科技人才数量尚不能完全满足育苗企业需求,发展受制于“人”的难题比较突出。

(二)新养殖模式仍需进一步推广普及

受制于传统观念和文化水平,一些养虾户选苗多有盲目性和跟风心理,传统的苗种供应方式、养殖模式限制了水产养殖优良品种的普及与新养殖模式的推广,某些土塘养殖模式仍旧粗放落后,养殖效益较低。

(三)品牌打造不够

尽管滨州市在对虾种业和养殖生产方面发展良好,但对虾良种培育力度仍需旧不够、种源仍然不足,一些苗企仍需不惜重金从国外引进亲本用于繁育。“滨州对虾”品牌在国内还不够响亮,当地在对虾产品宣传推广、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三、发展建议

(一)引进人才,开展种业创新攻关

立足滨州市对虾资源和产业优势,建议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打造国家级对虾联合育种平台,启动实施核心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开展重点品种培育联合攻关,加强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

着眼于种业振兴行动总体要求,不断加大政策扶持、人才输送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吸引科研院校专业人才落地生根,为当地渔业发展、集体增收注入“源头活水”,为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对虾苗种繁育基地和推进渔业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二)大力开展良种良法推广

政府引导更多农民成立养殖合作社,加强配置基础设施设备,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技术人员和推广服务人员继续推广南美白对虾“135”分级接续二茬高效养殖新模式,积极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式技术指导和服务,有效控制和规避对虾养殖病害,将该模式变成现代渔业提质增效的新增长点。

积极探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的深度融合,开展渔业新品种引进与推广试验,加快高端产业技术研发和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对虾养殖企业参与亲本选育和开发,推动滨州市对虾养殖产量和效益全面提升。

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提升良种生产能力,强化种业市场监管为前提大力开展良种推广。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打造国家级对虾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进而打造区域性产业相对集中的种业基地,逐步建成辐射北方地区的对虾种业基地,并利用种业博览会、滨州对虾节、渔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等活动,组织企业参会,大力推介优质苗种。

(三)打造滨州对虾市场品牌

在严格投入品使用管理,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切实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继续保持100%的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基础上,积极引导开展水产品“三品一标”、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基地认证等工作,让养殖户从传统的仅追求经济效益,转变到全方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效结合,打造极具市场潜力和知名度的“滨州对虾”健康、安全、放心市场品牌。

猜你喜欢
白对虾滨州市滨州
滨州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开赛
A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mon Problems of Chinese Domestic Style Au Pair
南美白对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浅谈南美白对虾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最美还是夕阳红
滨州—青岛地磁剖面地下磁性结构分析
二哥
天津市南美白对虾养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滨州市一道中考题的探研
盐田晾水池养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