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调查类纸笔测试的框架构建与问题设计

2022-07-08 10:07虞文君李军杰
地理教育 2022年8期

虞文君 李军杰

摘 要:在“双新”背景下,城市调查相关的高考试题逐渐增多,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合适的城市调查活动,并设计相关问题进行测评,可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本文以“宁波城市化进程”调查活动为案例,阐述了基于地理实践力测量的活动选择和测评框架的搭建,并结合具体调查情境开展了相关的纸笔测试问题的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城市调查;纸笔测试;评价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8-0038-04

社会调查活动是一种主要的地理实践活动,也是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1]地理调查是指面对真实的社会地理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研等社会调查的方法,借助调查工具(如地图、数字通信技术等)客观认识现象,了解其地理过程和相关联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地理洞察力。城市是人口聚居、产业活动丰富、人地关系复杂的地域,城市地理调查活动以学生熟悉的地理情境为依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感悟、理解城市地理现象发生机理,提升地理实践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人地协调观。

一、高考试题中与城市相关的考查内容与设计特点

城市聚落一直都是高考试题命制中重点关注的方向。从近三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的统计中发现(表1),其考查内容侧重于城市某地理事象(如人口、产业、交通)空间特征和变化特点感知、地理事象成因分析,以及地理事象发展评价等方面。

[时间 试卷及题号 考查内容 2019 甲卷 43 题 安仁古镇游客人数与留宿人数 乙卷 1~3 题 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变化水平 乙卷 37 题 浙江滑雪场的建设与分布 2020 甲卷 4~5 题 东北某居民住宅区建筑物的空间布局 丙卷 4~5 题 西部某市常年外出人口数和女性人口数结构特征 2021 乙卷 36 题 某品牌连锁咖啡馆在上海的分布 ][表1 2019—2021年全国新课标卷与城市相关的试题统计]

试题呈现方式倾向于以下两种:一是主题式,即从一个城市主题或核心地理事象切入,感悟其空间特点,分析其形成过程,评价其发展现状及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如2019年乙卷37题,从“浙江滑雪场”这一地理事象切入,考查其空间布局原因、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内容。二是关联式,即从同一空间尺度或者同一时间尺度,比较分析城市某一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的差异性或关联性。如2019年乙卷1~3 题,在同一时间段,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展开比较,并以上海为参照寻找城市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二、城市调查活动选择与测评设计

1.城市调查实践活动的选择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集聚地,人类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可调查的对象也丰富多彩。地理调查活动是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调查了解社会现象、提升学习能力的好方式,相比其他实践方式易入手、投入低。夏志芳教授指出“社会调查研究模式是指运用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来进行研究性学习。许多与社会联系紧密的人文地理课题适合于本模式”。[2]从宏观层面看,可开展:①城市化过程调查(城市面积、城市人口、城市景观);②城市交通线路与工业区分布调查;③城市绿地与水域现状调查等。从微观层面看,可开展:①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调查;②城市交通流量与尾气排放调查;③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共享单车停放点)布局调查;④城市居民小区建筑物布局密度与采光度调查;⑤雨后校园积水状况调查(对应海绵城市建设调查)等。

2.城市调查纸笔测评的探索

地理调查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是学生真实学力最好的诠释。地理调查活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量表的设计可从活动内容出发,由单维度到多维度,由单点思维到多点思维,着眼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进阶发展。

笔者以宁波市作为调查对象,选取“宁波城市化进程”作为调查主題,围绕宁波城市化特点、原因分析、多重城市化问题背景下城市发展决策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测评,重点关注学生调查方法和工具应用能力、调查信息提取处理能力、地理问题分析解决和区域发展决策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图1)。

在学生亲历调查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提供的调查信息,设计相关问题,笔者开设了一节以“宁波城市进程”为主题的学生地理实践力测评课。

【活动一】三江口城市景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宁波城市化进程。第一调查小组的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和现场调查的方式获取了图2所示的四张不同年份的宁波市三江口照片。第二调查小组在走访城建档案馆的基础上绘制了图3所示的宁波城区面积变化略图。第三调查小组通过查阅不同年份城建区面积数据,绘制了图4所示的宁波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积变化统计图。依据调查信息,完成以下问题。

(1)据图说明宁波三江口城市景观自民国以来的变化。

(2)观察宁波城建区的变化,说出城市化过程的实质。

(3)除了查阅网络信息和搜集景观图像外,还有哪些调查方法可以了解宁波城市化过程,试列举两种以上的方式。

此活动环节以“宁波城市化表现”为背景,以获取景观图像、绘制宁波城区变化图,以及提出其他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为任务驱动,考查学生对“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调查方法应用、调查工具选取、调查信息感知获取、调查信息分类归纳、调查方案设计等地理实践力进行测评。

学生在问题(1)的回答中,给出多样化的答案,大部分学生能依据图2信息,从建筑景观、道路景观等的直观变化来说明三江口城市化的表现,但很少有学生能从中抽取人口(居民人数)变化这一隐性信息。在问题(2)的回答中,大部分学生能提取到图3、图4显示的直观信息“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但很少能从具体到抽象,对城市化过程的实质进行高度归纳 (人口集聚,第二、三产业集中),说明学生的信息提取与应用能力还相对比较薄弱,由观察与感知到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能力尚未养成。在问题(3)的回答中,学生呈现出多样化的答案,其中有“走访不同年龄的居民,了解城市变迁”“查阅城市人口变化数据”“做问卷调查,了解从业人员的变化”等,反映出学生已具备一定地理调查的行动能力,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但也有部分学生缺失这方面的调查素养。

【活动二】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第四调查小组获取了1978—2019年宁波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数据(表2)。依据表中信息,完成以下问题。

(1)将表格中的数据用直观的统计图表示。

(2)结合图表信息,分析宁波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此活动环节借助宁波产业结构变化特征来分析宁波城市化过程,感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通过调查数据表达方式转换,考查学生地理信息的处理与表达能力,以及能运用地理数据深入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为了较好地评估学生“地理信息表达、分析与应用”这一素养的形成状况,设计了对应评价量表(表3)。

【活动三】第五调查小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宁波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产业不够集聚、交通拥堵、部分资源短缺、行政划分与管理矛盾等问题。就城市可持续发展收集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观点①:继续扩大市区规模,将宁波建成超级大城市以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城市带动乡村。

观点②:优先发展宁波辖区的县、乡镇,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化——农村包围城市。

问题:你赞成哪个观点?说出你的依据,并从产业发展、交通建设、资源利用、管理机制等角度因地制宜为宁波城市发展提出建议。

此活动环节着眼于城市化产生的系列问题背景下,城市发展现状评价和未来发展道路决策,侧重于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评价。

此活动涉及的是开放性问题,主要考量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应从学生的思维结构方面对其回答进行评价(表4)。

三、城市调查活动测评建议

1.聚焦学情,进阶测评

城市地理调查活动是以学生生活环境为情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形式。学生是调查的主体、是活动的实践者,在调查活动设计前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基础、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对调查活动的兴趣、态度、科学素养等,有梯度、循序渐进地选定测评视角和调查内容。

2.聚焦目标,精选主题

如何培养地理调查能力应该忠于课标的要求,地理调查不是在网上简单截取、下载结论的过程,而是到真实社会中动手动脑的行动,以实现课标的要求。[3]城市地理调查活动的设计应该围绕课标,从地理视角选取典型的地理问题作为主题,如城市空间格局变化、城市产业发展、城市道路变迁等。同时,调查活动的选题和设计要因地制宜,使调查活动更具有生命力和践行力。通过有序探究区域城市地理事象的发生与发展,引领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学科的智慧探索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

3.聚焦素养,细化评价

调查活动旨在提升地理实践力,同时培育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方法,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问题的設计应该更多关注素养考查,借助多样的评价方式,多维度、分层次评价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既关注学生对调查方法、调查工具、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数据处理等实践行动能力的评价,也关注学生地理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区域评价与决策能力,以及调查模型建构与迁移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李梁辉.基于水资源调查的地理实践力培养[J].地理教育,2020(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