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2022-07-08 09:20张朝晖刘伟荣叶青林
职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张朝晖 刘伟荣 叶青林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具体做法和实践成果,对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成效。

关键词:技工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育人

技工院校以培养新时代技术人才为目标。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是技工院校学生作为时代新人应具备的重要素养。

目前,技工院校一些学生存在因成绩不好而自我否定、内心敏感、厌学等问题。基于培养对象和教育终极目标的特殊性,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技工院校应当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构建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机制。

一、现实反思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频繁出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政策文件。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七大育人”长效机制和教育部“十全”育人体系的提出,一方面为技工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提供了可遵循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基于技工院校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不同,构建符合技工院校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机制更是现实所需。

基于此,笔者通过查阅、筛选与新时代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机制与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当下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厘清了目前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育人主体理念淡薄、育人责任和功能不明晰,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缺乏有机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无法实现同频共振,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种隐性育人阵地建设缺失等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和观察进一步实证调查,发现目前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育人是学校的责任、育人是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处的事情、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堂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大认可等协同育人理念误区。上述问题的存在最终导致技工院校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难以深入,协同育人成效不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只有结合实际、科学分析,才能对症下药,破解当前困境。

二、探索与实践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结合浙江建设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实际情况,笔者就如何构建技工院校协同育人有效机制进行探索。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升育人质量

1.加强顶层设计

学院立足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育人观,在党委统筹规划下,形成团委、教务处、学生管理处、世赛研发中心、各系部、各职能部门等多主体参与,相互协作、共同配合、齐力共育的“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

党委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部署学院中长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实施目标,制定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践行思政实践育人理念,将思想政治课建设纳入学院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院重要议事日程,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院级领导联系一个支部、院长每学期面向全院师生上开学第一课、分管院长参加每半个月一次的班主任会议、开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研等举措,将工匠精神与世赛精神植入学院文化,内化为学院人的行动意识,从而打造出具有技工院校特色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新格局。

2.优化师资队伍

学院单独设立思政教研室,配置专业思政教师,开好思政课程;组建思政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通过入职培训、专题培训、考核评价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引导教师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价值引领”作为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教职工年度考核、教师聘期考核实行思政工作考核“一票否决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育人模式;重视发挥社会资源在思政育人中的作用,将企业导师融入思政育人,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3.完善考评制度

注重学生道德发展,创新德育评价体系,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技工院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学生处、团委、系部为评价主体,结合家长、社区及企业社会的配合参与,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信息化手段,围绕学生的政治思想与道德素养、文体活动与心理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自我管理与团队合作、创新创业与工匠精神、日常行为规范六个方面,建立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动态德育评价体系。同时,客观记录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和突出表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二)守好主阵地,深耕思政课责任田

学院紧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守好学院意识形态责任田,带领思政教师积极探索、改革和创新思政课,结合社会熱点和校园新闻,借助智慧职教云平台、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案例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1.注重“课前任务+课中演说”,关注学生口头表达和价值观的引领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和2020年下半年国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之际,学院思政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命教育和学院学子在2020年全国第一届技能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及获奖选手的成长历程等,组织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学习劳模精神”“生命无价,大爱无疆”等课件,展示自己结合专业、立足岗位学习身边先进人物的心得。

2.注重“课前任务+课中导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院通过开展“抱团成群”“纸牌搭塔”等课堂游戏活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组织思政辩论赛,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安排学生演绎心理情景剧,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鼓励学生以说唱形式演绎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公民行为准则等话题,普及思政常识。

3.重视实践教学的探索

积极开拓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前往实践基地开展现场学习、参观和访谈等活动,以学院校史馆文化为根基,激发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承“艰苦奋斗、敬业自强、创优争先”的学院精神;以学院世赛基地文化为延伸,弘扬工匠精神,造就“现代鲁班”;以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提取红色地域文化精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构建“大思政”格局,强调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1.公共基础课悟出“思政味”

学院大力推进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注重引导教师充分挖掘公共基础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等思政育人元素,逐步实现公共基础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

2.专业基础课品出“思政味”

学院各系部大力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内容,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规范、中国制造、国家经济发展成就等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专业基础课。

3.专业实践课做出“思政味”

专业实践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以任务为导向,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融入社会,实现教学做合一。例如,学院园林班师生养护植被、书写绿色标语;设备安装班学生制作晾被架、绿植围栏;建筑工程系师生为学院翻修地砖、吊顶;装饰技师班师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承接农居房改造项目,以“亲身体验式”参与设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经济管理系师生在新安江城市有机更新环城北路样板区改造工程中秉承“城市是鲜活生命体”的理念,深入施工现场实地考察,结合当地地形地貌、风俗民情,将城市绿色发展、包容性发展等人文理念融入设计方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创造价值的喜悦,尝试承担社会责任。

(四)优化育人环境,抓牢校园文化隐性育人

在推进思政育人工作过程中,学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战场作用的同时,又打通育人全环节,充分利用课堂之外、校园之内的多种文化育人形式,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课余文化生活建设,积极挖掘学生课外活动中的育人载体,多维度开发和整合育人资源,实现课堂内外协同育人。

1.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打造“育人文化”

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组织学生观看正能量纪录片和影片等活动,引领学生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掀起向榜样学习的热潮,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

2.重视行为养成教育,打造“生活文化”

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饮食显修养”,学生就餐时需站在1米线外排队,严禁喧哗,节约粮食,开展光盘行动,用餐后自觉收盘,着力打造“文明排队、安静有序、节约粮食”的餐厅文化;“小家显温馨”,每月举办“文明寝室”“洁美寝室”评比等活动,着力打造“舒适、整洁、安全”的宿舍文化;“教室见文明”,教室设置卫生角、图书角、学习天地、荣誉栏、公告栏,着力打造“美观大方、温馨宜人、彰显特色”的教室文化。

3.重视课余文化生活开展,打造“素质文化”

在校内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如开展经典美文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艺术作品展、颂劳模赞工匠演讲比赛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举办田径趣味运动会、消防趣味运动会、校运动会,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五)拓宽育人渠道,深挖育人资源

1.多形式加强家校合作

重视家庭教育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举办以“弘扬孝道、学会感恩”为主题的大型公益讲座,唤醒学生的行孝、感恩意识;以家务为载体组织开展“我为爸妈干实事”家务劳动日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以高校通、家长会为媒介打通家校联系的“任督二脉”,提升家校互动的质量和时效性;以“致家长的一封信”为载体,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中轴线,形成多层次渗透格局和家庭育人新亮点。

2.多渠道深化校企合作

学院重视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积极开拓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领悟知识。

以学院世界技能大赛基地为延伸,弘扬工匠精神,携手企业实施新型学徒制;“一杯拜师茶,一生师徒情”携手走进达摩院、杭州档案馆;以学院所能精准对接企业所需,赋能“数字浙江”建设;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轴的“企业课堂”,专业设置“牵手”产业布局等深化校企合作并取得可喜成果。

3.多维度深化“校”“区”合作

学院以杭州市余杭区良睦社区“文化共融,新余杭人融合服务项目”为抓手,组织学生将专业特长应用于专业指导、社区谋划和社区治理,助力构建和谐社区;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并与“富阳区滴水公益医院”签订志愿者服务协议,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在学校、社会多个层面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渐形成“动中学”“悟中学”的意识,为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管理和建设提供必要的实践积累。

三、取得成效

学院在多元参与的基础上,开拓育人思路,探讨构建技工院校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院的评价可直观呈现协同育人效果。

(一)学生满意度提高

学生的行为改变、学生对班主任和学院的感恩和认可,是学生对学校育人机制的最好评价:在校园内经常能听到学生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毕业生回校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学生主动担任学校招生宣传员,介绍身边初中毕业生来学校就读。

(二)家长认可度提高

家长参加学院举办的育人讲座后的真心祝福、与班主任交流的感恩话语、主动推荐身边孩子来学校就读、主动为学院学生推荐工作等,正是家长对教师(班主任)和对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

(三)社会美誉度提高

学院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机制得到了政府部门和企业高度认可,提高了学院竞争力、社会认可度及美誉度。省内外、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学院育人成效,学院毕业生受到各大相关企业欢迎,众多企业争相和学院建立合作关系。

学院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

参考文献:

[1]叶智勇.新时代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J].汽车实用技术,2019(23).

[2]亓文诺.浅谈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J].学周刊A版,2017(22).

[3]万明龙.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9.

[4]李兰英,岳家利.如何做好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职业,2015(8).

[5]王丽萍.“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9.

[6]万青.中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调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浙江建设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