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

2022-07-08 13:32付金辉
关键词:学情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付金辉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

摘要: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资源,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融入,有助于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有益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现阶段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融入仍面临着融入形式单一、融入层次不深、融入效果不实的现实困境。应在做好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学生认知情况;加强教材分析,找准红色文化切入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红色文化融入实效,切实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在汉语语境中,“红色”有着“象征革命”之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在此过程中,红色文化深深融入到每个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中,激励了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不畏困难艰险、勇挑保家卫国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开展广泛的红色文化教育,是传承革命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进一步认识到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融入困境,掌握促进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方法,从而使得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切实发挥,以更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分析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开展更加广泛的红色文化教育,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高质量开好思政课,无论对思政课教学的优化还是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有助于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

红色文化教育不仅与高校思政课有着相同的育人目标,同时还可为思政课提供更加生动的教学资源,对思政课教学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1)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红色文化与思政课二者的教育目标有着高度契合性。红色文化所包含的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等红色基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2]。无论是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还是红色文化教育,都与思政课的内容和教育目标相匹配、相契合。在思政课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深刻把握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不仅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增强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更有助于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推进“四史”教育进课堂

历史是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教育手段。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百年以来的革命过程中逐渐凝练形成、发展而来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四史”教育同根同源、相辅相成,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能有效推动“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堂。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对某种红色精神的历史意义进行深刻分析,能够促进“四史”教育在思政课堂上的渗透。另一方面,“四史”教育的開展,能够让学生深刻感知、全面认识红色文化的形成历程,是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素材。站在历史的视角分析红色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加系统、深刻地认识红色文化、了解红色文化,进而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感悟与理解红色文化。

(3)提高思政课实效

在思政课上,采用讲述红色革命故事、播放红色歌曲等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内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的教化,并自觉践行红色精神。这种更加生动的教学方式,是对灌输式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感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内化红色精神,发挥思政教育的隐形作用,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2]。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深入融合,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而不断提高其思想品德修养。

(1)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形成、发展于革命战争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社会主义改造得以顺利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只有让学生全面了解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才能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才能使他们树立更加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才能使他们更加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关系[3]。

(2)培育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

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困境、逆境中不断开拓进取,结合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体现了鲜明的务实精神,而这正是构成红色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务实精神,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进而更加高效地达成实际工作目标。

(3)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离不开艰苦奋斗、英勇奉献的革命精神。以新时代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尤其需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思政课为载体,落实红色文化教育,能够促使青年学生在新时代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奋斗意识,自觉抵制不良风气,通过艰苦奋斗,实现小我与大我的高度统一。

3.有益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传承文化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在和平年代,红色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依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保护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离不开重要会议会址、革命期间使用物品、战争遗址等物态资源的支撑。这些物态资源是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革命精神的直观体现。在思政课堂上,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式来呈现这些红色文化物态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领悟革命战争的艰辛、红色精神的伟大,进而自觉形成保护红色文化的意识。

(2)挖掘红色文化。

将红色文化作为思政课的重要教育资源,能够促进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深度解读红色文化资源,进而促进红色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相关领域人员,包括红色文化事业、产业的从业者,也要不断挖掘、整合、优化红色文化资源,以推动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持续融入与发展。

(3)弘扬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同根同源、紧密相关。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能够推动红色文化的时代解读与转化,对其中的红色基因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进而彰显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特别是提炼其中的爱国精神,并对其具体要求进行时代升华,将其融入新时代的思政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其生命活力。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红色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但是就目前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现实境况来看,依旧存在着形式单一、层次不深、效果不实等问题。

1.不活:形式单一,课堂缺乏活力

高校作为传递主流声音、引导主流价值的重要阵地,思政课必须讲出自信、说服人心。但是,当前思政课有些仍在沿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使得思政课失去了其亲和力、趣味性与感染力,同时还导致原本“高大上”的思政教育日渐肤浅化、“鸡汤化”。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能够显著提高其“含金量”[4]。但是就现阶段二者的融合情况来看,红色文化仅是融入了课堂与教材,教师并没有改变其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未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活力明显不足。

2.不深:层次不深,阻碍功能发挥

当前,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融入仍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相关环节鲜有涉及,即便偶尔开展,也大多会因为资源整合不足、功能挖掘不到位、资源利用不当等,而导致效果并不理想。在思政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双方之间的互动仅限于“是不是”“对不对”。为此,虽然一些高校在思政课上融入了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但也仅仅是内容与形式的融入,未能深入触及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还有部分教师只是在思政课堂上讲故事、放课件,并不注重对红色文化的深入解读与理性分析。

3.不实:效果不实,降低融入成效

红色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其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真实事迹组成的,这些都是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想要提升思政课的接受效果,还需要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群体中理直气壮地撒播红色文化基因[5]。但是,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内容永远为王。提高思政教学内容的可读性,是保障思政课出效果的关键所在。这个内容,绝不是枯燥、机械的理论,而是有深度、广度和热度的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是接地气的内容。就思政教学实践来看,现有教材中涉及的红色文化内容理论性过强、可读性较低、可操作性不足,影响了二者的融合效果。另外,部分教师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教材中某些抽象理论进行解释、解读时,若在选择、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上存在偏差,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红色文化的融入效果。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体路径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采用以下具体路径。

1.做好學情分析,掌握学生认知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6]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同样需要遵循这一重要方法论[7]。推进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做好学情分析,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状况。对此,笔者在2021年10月8日—10月31日,以发布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布问卷3500份,回收问卷3250份,其中有效问卷3120份,问卷有效率为89%。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对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有着较高的认知度

调查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对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普遍有着较高的认知度。89.57%的学生表示了解自己家乡的红色文化遗址,81.24%的学生表示有过参观红色文化遗址的经历。此外,67.38%的学生表示最喜欢体验式的参观方式,20.49%的学生则表示更喜欢讲解式参观,92.37%的学生表示参观红色文化遗址对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对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认知不足

与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相比,大学生对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的认知存在明显不足。针对“你会在闲暇时欣赏红色作品吗?”选择“经常”的学生只有32.91%,选择“从课堂或其他渠道了解,不会主动翻阅”的学生有28.16%,选择“因作业要求或其他原因不得不接触”的学生有24.27%,其余学生均表示“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经典红色作品的接触、了解兴趣。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程度。对于“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这一多项选择问题,选择“热爱祖国”的学生有70.61%,选择“为人民服务”的学生有65.24%,选择“艰苦奋斗”的学生有52.46%,选择“为实现共产主义而终生奋斗”的学生有39.85%。这说明,大学生大致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方面的认知水平相对偏低,需要通过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予以改善。

(3)对红色文化的作用有着深刻认同感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认同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与时代价值,这也充分体现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于“你是如何看待红色文化的时代发展的?”这一问题,选择“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赋予其时代价值”的学生占比87.69%,选择“可以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但与现实生活相关性不大”的学生占比9.27%,其他学生则认为“红色文化可有可无”。对于“红色文化的实际作用”,认为红色文化能够“巩固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学生占比93.76%,认为红色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学生占比83.29%,认为红色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境界与道德水平”的学生占比75.43%,认为红色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学生占比63.21%。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实际作用有着高度认同。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还可以使得思政课更具针对性、亲和力。

总之,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并没有因为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多元化的思想冲击,而丧失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降低了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相反,他们视野开阔、好学上进,不仅追求自我发展,也关注国家发展、关心民族未来。他们普遍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意识,是可爱、可信的一代,值得党和人民寄予厚望。

2.加强教材分析,找准红色文化切入点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上的融入效果,关键在于融入方法的正确性、科学性。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都涉及非常庞杂的内容,因此传统融入方式大多存在系统性不足的问题,二者的融合仅停留在浅表化层面,融合效果并不理想[8]。想要推进二者的深度融合,还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加强教材分析,明确融入红色文化的切入点。

(1)红色文化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融入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学习的首门思政课,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现行教材是以“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治素养”为主线进行设计的,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作为融入红色文化、涵养红色精神的有效载体。例如,在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革命先辈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投身革命的爱国情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国家领导人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融入其中;在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的教学中,对教材中涉及中国革命道德的有关内容,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中国革命史、社会发展史,促使学生自觉传承道德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深刻体会革命道德的本质内涵与时代价值,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绽放青春光彩。

(2)红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课)中的融入

学习纲要课,能够让大学生全面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了解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做出“四个选择”。纲要课共包括三编,其中上编为红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中编和下编为红色文化的具体发展过程。红船精神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开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随着土地革命的兴起而得以锻造;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也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形成;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相继涌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特区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新的时代精神逐一迸发出来。红色文化在纲要课不同教学阶段的融入,不仅能够让教师说清楚、讲明白红色文化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四个选择”,促使学生增强对其的情感认同。

(3)红色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简称原理课)中的融入

原理课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能够用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红色文化元素虽然在原理课教材中并没有直接体现,但原理课教学同样可作为融入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教材毕竟只是教学的一个构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着眼于整个教学体系,从多个角度阐发教材内容。例如,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这一章时,教师可将其与中国共产党纠正教条主义、坚持走实事求是发展之路联系起来;可以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融入其中。原理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思辨性的课程,学习难度也相对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红色文化恰当融入其中,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促成历史与当代的对话,定能提高其教学效果。

(4)红色文化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中的融入

在红色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不仅凝练出了红色精神,更是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历史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确保我们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概论课教学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容、内涵与意义,并从中学习经验、汲取智慧,了解我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引导学生坚定“四個自信”。其实,对于概论课而言,其本身就是红色文化的精髓,与红色文化密不可分。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红色文化融入实效

实际上,无论是此次问卷调查还是其他调研,教学模式单一、方法陈旧始终都是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瓶颈问题。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亲和力,突破瓶颈,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

(1)主体转化,创新教学模式

新时代大学生个性鲜明,追求独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板起面孔讲思政的方式更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想要提升红色文化在思政课堂上的融入实效,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就需要积极转变思政课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式、专题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通过与学生的平等沟通、良性互动、自由讨论,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例如,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实践论、矛盾论的专题教学,引导学生对此展开深入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将相关哲学原理学通、学深、学透,为后续更好地学习其他基本课程奠定基础。教师在开展专题式教学时,专题的确定应选择学生最关心、最关注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紧扣问题、依托红色资源展开自由讨论、自主探究、深入思考,以学生的真学、真用、真感受推动红色文化的入耳、入脑、入心。

(2)载体更新,创新教学手段

从本质上来说,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应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当代大学生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网络平台,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上的融入,还需要教师树立“互联网+思政”的教育理念,推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的深度融合,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吸引力。例如,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教师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引导学生去参观红色文化圣地、感受红色传统的魅力,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3)用好实践,感受红色魅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积累知识、丰富经验、培养品格、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要分别从本科思政课、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和1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我国,红色文化有着分布广泛、内容丰富的物质载体。在思政课上,教师可遵循就近原则,组织学生到爱国

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增进认识、升华思想。此外,红色文化的载体不仅限于博物馆中的陈列物、革命遗址等,更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对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或寒暑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志愿服务、社会考察活动等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客观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形势,增强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进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抱负,在红色文化的滋养浸润中,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11.

[2] 苟颖萍,席永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推进路径: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1(3):55.

[3] 于春梅,潘贺男,邵奇.东北抗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初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8):43.

[4] 朱清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若干思考:以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13.

[5] 杨淑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88.

[6]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精神[N].光明日报,2018-02-24(01).

[7] 苏森森,王未强.新时代在改进中加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1):90.

[8] 陈禹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2):48.

猜你喜欢
学情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