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三条经验及其对现代化模式的贡献

2022-07-09 13:53井方

井方

[摘 要] 对现代化的追求是近代百年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1949年以后,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目标,中国走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总结为三条基本经验,就其领导来说,是有计划有步骤统一推进的现代化;就其内容来说,是综合性和全面协调的现代化;就其形式来说,是“并联式”而非“串联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统治与依附的不平等关系,打破了追求发展与让渡独立性的悖论,为有志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路径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多维同步的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志码]A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式现代化总结为中共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之一,为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指针。从2021年开始,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反映了学界的关注度。《人民日报》理论部2021年9月组织出版一部专题著作《中国式现代化》[1],汇聚顾海良、秦宣、辛向阳、韩庆祥、姜辉、艾四林等国内知名专家,书中以公认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为框架,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阐述。参考以上研究,结合笔者若干思考,遂成此文。文中所述现代化和工业化可通用,未作严格区分。

一、中国近代以来一以贯之的现代化追求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百年中国人的梦想,是近代痛苦教训的总结,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新中国对现代化认识是清晰明确的,且有着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中国以面向世界的面貌加速实现现代化、步入现代化的正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新时代,以前三十年现代化建设为物质基础,在总结现代化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开启了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一)工业化和现代化是近代百年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向外扩张,较早叩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接触到西方列强及其科技,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开启了由排斥、被迫接纳再到学习的過程。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清末统治者认识到,要继续维持其封建专制统治,达到抵御外辱、安邦定国的目的,惟有建立起自己的近代工业,尤其要建立起近代军事工业,以大炮抵御列强的大炮,其初衷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工业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这一进程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惨败而收场,中国的工业化和近代化进程第一次被打断。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只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是不行的,“改良”的思潮最终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终结,人们认识到,只有推翻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走向共和,才是医治中国的良方。辛亥革命以后建立了民国,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契机,中国迎来了短暂的发展民族工业的良机。民国时期中国的工业有了新发展,孙中山在1919年即有了明确的中国工业和交通发展计划——《实业计划》,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近代民族工业,虽实力规模十分有限,但却是中国人自己的企业,反映出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发展工业进而实现工业化对于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之所以落后挨打,屡战屡败,直接原因是西方比我们有更先进的武器;二十世纪之后,亦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乃是封建专制制度,以及其背后的靠山帝国主义,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只是受制于一百年来外无独立、内无民主、战乱频仍的艰难环境,中国的现代化仅仅是梦想,中国需要一个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的政治领导力量,这个历史任务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肩上。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其道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革命经验的总结。

(二)新中国对现代化意义的清晰认识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以独立、自由、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以来意图以独立之姿建设民族的现代化国家的梦想成为可能,新中国开启了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漫漫征程。其过程可用艰难曲折来形容,但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始终是坚定的。中国人对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来源于近代百年落后挨打的教训,来源于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大工业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来源于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对现代化的追求,是自然而然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历史、把握现实和探索未来得出的基本结论,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正如有学者研究近代中国制度、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问题时所总结的:文化的问题不是中国的根本问题,起码不是最为迫切的问题,而“现代生产力的大发展才是现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2]3代表了中国近代问题乃至现代化问题一种声音,表现了现代化对于中国非比寻常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各代领导集体均对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内含着理论的自觉。新中国初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即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3]162此后,工业化(现代化)及其围绕工业化而产生的问题,可解读为理解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如此曲折的一把“钥匙”,围绕对这一问题认识、态度和实践,有许多不同的思路。周恩来认为,如若不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中国“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4]132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强调:能否实现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5]162他对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性有着前瞻性认识,明确了“中国式的现代化”[6]914的提法。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工业化的认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即是明确的,憧憬着在取得政权之后国家工业化的美好愿景。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学习苏联模式快速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启了大跃进运动,从未改变实现工业化的初衷。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摒弃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引入曾被认为是“社-资”制度之别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以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通过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了飞速发展,开启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黄金时期。邓小平为现代化谋划的“三步走”战略布局,使中国现代化有了长期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实现的。党的十九大所制定的新“两步走”战略承袭了这一思路,即当现代化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实现以后,继续制定新的阶段性战略目标,久久为功,终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三)新时代中国对现代化认识的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对中国现代化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有了新发展,提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实现现代化即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最好的支撑。习近平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现代化作为治国理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要布局,并在实现现代化的全面、均衡、协调性目标上有新的进步。此外,习近平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升为从学习他人到自主探索、再到总结推广中国经验的飞跃,这是以往不曾有过的成就。我们可以将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进程的重要论述,概括为从“走自己的路”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三个阶段,三者之间在时间上是先后关系,在逻辑上是递进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某种程度亦可称同一等级——可见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视程度。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虽历经坎坷,但至始至终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认识是明确的,意志是坚定的,实践是自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取得的成绩亦可称巨大,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全新选择,成为国际社会研究和热议的话题。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这是伟大的转变和升华。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大国并伴随着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从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直到今天,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但我们坚信,我们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我们有信心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050年实现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目標。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是有统一领导、强力推进的现代化,这和西方列强对外掠夺和本国资产阶级自主、自发状态不同。它有着后发优势,两步并作一步走,实现跨越式发展,它是并联式而不是以往按部就班串联式的现代化路径。

(一)就其领导来说,是有计划有步骤统一推进的现代化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遵循着资本扩张和侵略掠夺的逻辑,所有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均是以奴役其他民族来实现现代化的。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暴力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中国却不能走这条道路,中国的现代化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统一协调推进,以平等友好原则处理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近代中国,真正开启现代化是在1949年以后。新中国之初的现代化在独立自主的同时,亦争取到苏联的某些援助和支持。19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以后,中国就只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了。其做法的基本原则是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和人力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整合全部资源,发挥资源配置的集中效用,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全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一大能力,亦是一大经验。这个过程比较复杂,简要来说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资源的有效统合,使中国能够在资金十分拮据的情况之下,搭建起自己的工业体系;使全国上下能够一盘棋,好的经验和政策能够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使我们能够忍辱负重,以大局为重,抓住战略机遇期,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中国以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积四十余年时间,终有巨大成就。“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7]16

“三步走”是邓小平专门为实现现代化量身定做的战略规划,直到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仍然在其“初级阶段”思想的指导范围之内。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主要以“五年计划”为支撑,虽几乎未中断,但发展不平衡、积累特征突出、民生改善有限的局限性是明显的。进入新时代,中国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又有新发展,谋划出新“两步走”战略,提出具有前瞻意义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的档次和地位,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应对未来国际局势可能的危机与挑战。从2020到2050年这30年,以及之前改革开放的40年时间——70年“3+2”“五步走”驰而不息的努力奋斗,在可见的将来,中国现代化的图景已经越加清晰的呈现在了人们眼前。在新征程上,中国更有理由、更有信心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稳中求进,稳步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除了五步走宏观战略,“五年计(规)划”是中国有计划、有步骤实现现代化的生动案例。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间除1961年到1966年之外,中国的五年计(规)划伴随着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始终,贵在持之以恒,这是很高的要求,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生动缩影。五年计划作为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用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思路加以概括和总结。

第一,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的物质基础,构筑起通往现代化的阶梯。首先,新中国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建设对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明确指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是“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8]268,否则,就有继续重蹈近代以来落后挨打覆辙的可能,“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9]223其次,明确构筑起和践行近代以来最为清晰的现代化蓝图,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均对现代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正确认识是现代化实践的前提;再次,中国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现代化方针。中国历来对自己的建设抱着开放态度,奈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封锁,迫使中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工业化目标。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使中国人深知,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有光明的未来;中国的主权独立不允许有丝毫的侵犯,中国人民珍惜通过浴血奋战得来的独立自由机会,反对包括“老大哥”苏联在内的对中国的干涉和安排,明确要求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现在看来,这都是有先见之明的。

第二,1978年以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四十年艰苦奋斗、驰而不息,实现“富起来”的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思想,拨乱反正,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做出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开辟出“中国式的现代化”[10]29道路。首先,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飞速发展的制度根源。这在当时需要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鼓起勇气。其次,接通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在高起点上实现现代化。自我封闭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很难想象没有国家之间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交流的现代化,当今时代更是如此,何况彼时中国的基础和起点如此薄弱。开放使中国走出半封闭的圈子,开放使中国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融入世界,与世界其他文明接轨,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开放促进了技术交流,从而可以把世界上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成为中国发展的起点。[11]111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拓展了中国人的眼界和格局,强化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找到了我们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差距,也看到了自身的优势,观世界才有世界观,从而使中国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开启新时代,迎来“强起来”新征程。十八大以后,中国加速了脱贫攻坚进程,让所有人摆脱绝对贫困、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2020年得到实现,这是永载史册的壮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的理论凝结,成为当下中国最为流行的话语,圆满实现了全面“小康”,中国适时开启了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首先,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个全面”内容之一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为中国现代化标明了新方位,是中国共产党的新战略目标,激励我们锲而不舍、继续奋斗。党的十九大重申现代化强国目标是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创新性勾画出“两步走”新部署。其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最后,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当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阶段,更应强调自主创新,防止“卡脖子”影响到国家的持续发展,“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应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完成。”[11]128

(二)就其内容来说,是综合性和全面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有如下公认目标: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综合性和协调性是其首要特征,这是很高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优势的体现,许多业已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能称其很好解决了上述问题。当下中国坚持的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布局,能够“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12]4,已初步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前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中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这是对中国现代化涵义的新定位和新目标,是传统硬性的现代化和当今柔性现代化概念的结合,是现代化目标的新拓展。它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关注于生产力、经济层面的变革,还必须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变革;它不但强调制度的发展,还明确将制度现代化也作为现代化本身的内涵加以囊括。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问题十分复杂,当前尚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但总体来说,其基本含义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结合中国国情,改革体制机制,使之更为科学和完善,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 序化。

实际上,从邓小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江泽民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到胡锦涛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的全新论述,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全部时期始终贯穿着“全面”“协调”的要求,已内在的包含在了中国现代化本身的涵义之中,几十年理论和实践的凝练总结,最终形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布局。

相较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有自己的特征,这种特征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多维同步”的现代化,在时间上高度压缩,两步并作一步走,只争朝夕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空间上齐头并进,并行不悖,统一协调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西方特别是早期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则主要体现为单维单向,例如它是先工业污染、后生态治理,先经济发展、后社会跟进,先残酷剥削、后提高福利,在时间上表现为按照发展阶段陆续推进,没有跨越式发展之说。马克思曾批判西方早期的现代化造就了异化的、单维的人:一方面是财富的确在增加,另一方面却是贫困的累积;一方面是物质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精神和信仰的危机,“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12]35中国的现代化努力避免了这些单向度,变为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三)就其形式来说,是“并联式”而非“串联式”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是“串联式”的发展过程,我国则不能这样按部就班,要加快发展,“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工业化的深刻认识、自力更生的传统、改革开放以后的赶超战略和对西方的学习借鉴,使得中国并没有亦步亦趋、照葫芦画瓢来盲目学习外国的现代化道路,没有完整地逐次地经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而是具有时间上的压缩性、空间上的密集性特点,加之对其他国家技术和理念的学习,从而用较短时间达到西方国家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目标。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起始于1949年,全面完成时间计划是到2050年,跨度为一百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只相当于西方国家的1/2到1/3左右。急速的现代化进程,意味着中国必须始终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高速增长。串联式现代化一般是按顺序依次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并联式现代化则不能这样“按部就班”,它必须两步并作一步走,采取叠加的方式,实现经济社會的快速发展。一般的西式现代化各个阶段界线分明且衔接紧密,而中国“并联式”现代化则几乎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前后任务是交叉叠加在一起的,前一个任务尚未充分完成、后一次任务又开启,这样的结果是虽有后发赶超的优势,但也使各种矛盾和问题容易集中暴露出来,其风险和挑战也是巨大的。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在诸如统一领导、协调各方的能力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迄今为止现代化分为三个阶段、两次转变: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第一次现代化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第二次现代化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第一次为第二次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既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部分继承和发展,又是“破旧立新”和部分“消除”“反向”,是螺旋式上升,仿佛回到以前,实际上得到了升华,本质是不同的。如从工业化到非工业化,从城市化到郊区化,从环境污染到环境保护等,同时亦开辟了新方向,如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等。[13]

三、中国式现代化对其他国家现代化的贡献

习近平总结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中国气派、世界情怀的现代化,具有原创性,为其他国家和民族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打破了统治与依附的不平等关系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开启了世界近代史,引领世界近五百年的发展,这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但认为西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现代化的唯一道路、其他国家只能按部就班的模仿,那是错误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即是西方现代化的神话,冲破了只有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藩篱,破解了所谓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统治与依附的不平等关系,打破了发展中国家追求发展与让渡独立性之间的悖论[14],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所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必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在和平与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坚持和平、友好、开放和包容的。我们绝不走殖民扩张的道路来为自己的现代化开疆拓土、为自己的现代化进行野蛮的侵略和掠夺,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方式,是马克思所讲的“在现实历史的编年史中,征服、奴役、劫掠,总之,暴力统治占优势……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式的东西。”[15]769

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不是历史文化的“母版”,没有固化马克思主义的“模板”,不是其他社会主义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6]76西方国家殖民性质的现代化,是我们所摒弃的一种现代化道路,我们不可能去仿效。一些新兴国家依附性的现代化,丧失了国家政治经济主权的现代化,是我们所避免的现代化。中国不翻版任何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也没有直接适合我们国情的拿来套用的样板,中国国情、世界形势、时代发展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注定是一种原创性的现代化。中国高举和平与合作的旗帜,摒弃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尊重各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认为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新机遇,中国的发展不会威胁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这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西方现代化道路不是田园诗,不能将其理想化和神圣化,它有着固有的矛盾弊端、制度局限和历史局限。进入新世纪以后,西方凸显出种种危机,如贫富悬殊、难民危机、民粹主义泛滥、恐怖主义、逆全球化思潮,都显示出西方现代化之路已暴露出其固有弊病和日薄西山之景,人类迫切需要一条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世界人民的新的现代化之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之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为解决种种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往往以奴役其他国家为特征和前提,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并不意味着文明的扩散和传播,相反,老牌资本主义处心积虑阻止落后国家走上这条道路。例如英国资本主义在印度的扩张,不但没有促成印度的现代化,反而导致印度更“传统化”,英国殖民者确立甚至创造“早已过时的地主—农民关系,使得印度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发生了倒退。”[17]83这种资本主义有意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退化和“传统化”的做法,是一种普遍现象。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其首要目标是自己的利益,甚至任何损害这种利益的趋势,都会被熄灭在萌芽阶段。即便是对落后国家存在某种程度的“改造”,也仅仅只是附加产物而已。

(二)打破了追求发展与让渡独立性的悖论

1949年至今,中国从积贫积弱、民生凋敝,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在可见的将来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现在看来只是时间问题。事实说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正确的,虽然我们从未声称它没有缺点。这条新路,既突破了马恩的设想,也跨越了西方的老路,为其他有志于实现本国现代化的国家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近代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后新崛起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或多或少都是以损害和让渡自身的独立性来换取先前发达国家的认可和支持的,远如日本、近如韩国、新加坡等国,均是如此。其追求发展和保持自身独立性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二者很难兼得。中国却不同,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为止,由于受到西方国家长期的封锁和制裁,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几乎是完全中断的,期间加之19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仅有的外援亦宣告停止,中国实际上走上了独立自主进行工业化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崭新的面貌拥抱世界,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现代化有了“外援”,但这种外援完全建立在中国主权、平等和自主的基础之上的。总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传统,受到严格限制和打压的外部条件,所处的时代和现实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然是摆脱依附性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中国即便是在改革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的时期,仍然强调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不做西方大国的附庸——中国找到了一条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又保持自身独立性的现代化道路。这在许多战后包括德国、日本在内的传统发达国家,都是无法做到的。

內部受限于工业基础空白的国情,外部受制于两大阵营对立和西方封锁的国际环境,以及二战以后大国之间整体和平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只能从内部汲取力量,走自己的路。这种选择是由历史、制度和现实决定的。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和平崛起的战略选择不会改变,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三)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当中国实现现代化之时,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以资本主义道路、而是以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完成现代化的国家,这种变革具有划时代意义,更凸显其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消灭了两千一百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须从消灭封建制度开始,这是普遍现象,区别在于中国消灭封建制度要比西方国家晚了大约一二百年时间,这造成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滞后,造成近代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社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革命消灭了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剥削制度,中国成为没有阶级压迫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18]5

发展人民民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前提。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更应包括政治民主化。民主不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标签,更是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体现。进入新时代,中国民主有了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种民主相较于西式民主更具有优越性,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为中国现代化提供持久的强大动力。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彼此贯通起来,比西式民主更全面更真实,它立足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使人民能够相信他们是真正的主人,从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之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如果以前我们这样说,也许会被认为是在说大话,但中国今天的实力和地位,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中国式现代化拥有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它真实地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上。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类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例如它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19]880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尊重人类不同文明的特性,是融合不同文明优势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20]5-6如此,中国现代化便具有了世界意义,给那些致力于实现本国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四、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实践和成功经验有力证明了它的普遍性和科学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无论如何不能驳倒现实,理论只能解释现实。一种现代化模式正确与否,不能以某种理论是否先验来检验,不能先入为主,不能定于一尊,而必须用时间、实践和现实来检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其他国家和民族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改变了西式现代化道路独占“真理”的局面,打破其垄断现代化话语权的格局,打破了西方化=现代化,现代化=市场化的思维定势,从而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理论部.中国式现代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鄧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中国的现代化,如何两步并作一步走[J].瞭望,2021(9):15-18.

[14]姜辉.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现代化新路——深入学习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1):4-10+156.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7][加]爱伦·伍德,王恒杰,等,译.资本的帝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0]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1]陈秀丽,田丰.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1-9.

[22]蒋孝明.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之“美丽”蕴意[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45-52.

[责任编辑]王立国

Three Lesson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Modernization Model

JING Fang

(School of Marxism,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Heilongjiang,150001,China)

Abstract:China's pursuit of modernization has deep historical roots.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t has become the consistent strateg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govern the country.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basic experiences. In terms of its leadership,it is a modernization that is promoted in a planned and step-by-step manner;in terms of its content,it is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modernization;in terms of its form,it is a modernization that is comprehens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coordinated.Modernization of "Parallel" instead of "Series".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s broken the un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ination and dependence,and the paradox of pursuing development and relinquishing independence,and has put forward a Chinese path and a Chinese plan for mankind to modernize.

Keywords: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