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构
——以新平堡村为例

2022-07-09 03:05张子涵赵梦霞孙舔柯牛俊杰
科技和产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平村落价值

张子涵, 赵梦霞, 孙舔柯, 牛俊杰

(1.太原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2.太原师范学院 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山西 晋中 030619)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时间较长,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丰厚,并且发展历程悠久、保存较为完整以及能够延存至今的农村建筑群落[1]。因其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艺术、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价值,对中国乡村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研究意义重大。推动传统村落的科学保护及利用,能为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但是目前,中国的传统村落保护存在数量减少与质量下滑的问题。研究显示,2000—2010年,中国自然村数量减少了90万个,大量传统村落包含在内[2]。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凋敝的趋势正在加速,基于市场经济与商业管理驱动下的传统村落开发保护模式呈现“千村一面”的现象,使得传统村落从质上加剧凋敝。为扭转传统村落破坏与消亡的威胁趋势,2012年国家通过普查登记、调查评估,制定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历史文化名镇(村)》,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学术界也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传统村落分布特征[3-5]、空间形态[6-7]、综合价值[8-9]、旅游开发[10-11]等,其中,价值评价因其对传统村落保护更具现实性、实践性的特点,使其成为传统村落研究热点之一。既往成果有传统村落的综合价值[12]、景观价值[13]、保护和开发价值评价[14-15]等,但专门开展文化价值的评价相对较少,因此,亟须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受文化价值的模糊性的特征影响,如何选择指标、建构体系及定量评价成为传统村落文化价值评价的关键。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具有解决不确定性及模糊性问题的优势[16]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针对性。

新平堡村是历史时期农牧交错带的传统村落,明长城沿线及晋商商路中的典型村落,第一批国家传统村落,具有军事、农耕、游牧文化融一体的特色边塞文化价值,对新平堡村文化价值的评价与重构能为同类型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参考。基于此,本文按物态文化价值与非物态文化价值两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基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新平堡村的文化价值进行评价、重构,揭示其文化价值水平和文化内涵,为国内同类型村落保护提供参考,协同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新平堡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图1),总面积为184 km2。地形为典型的“两山夹一川”,平均海拔在1 100 m以上。历史时期新平堡村“因军而起,因商而盛”,为明代九边重镇大同镇的重要关口,晋商活动频繁。因此,使其成为兼具军事、农耕、游牧文化融一体的特色边塞文化古村,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典型村落。目前,新平堡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平堡村为第一批国家传统村落。现存汉、北魏及明长城遗址,以及晋商历史活动遗迹,如马市口、宣威楼、火药楼等。

图1 研究区位置

1.2 研究方法

综合使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技术方法包括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主观指标量化法、问卷调查法和模糊评价法。问卷调查过程,定量问卷1份,定性问卷共113份,实际收回有效定性问卷100份,数据信度分析结果和效度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指数为0.824,KMO=0.806,Bartlett球形检验P<0.01,说明信度效度较好。其中定量指标因子9个,分别为C3、C5、C6、C7、C9、C14、C15、C16、C19,定性指标10个,分别为C1、C2、C4、C8、C10、C11、C12、C13、C17、C18。

1.2.1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指标体系的构建

文化价值具体体现为建筑艺术价值、内涵的文物价值、风水文化价值以及精神、民俗等精神层面的价值。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即村落文化满足人某种需要的意义,主要包括物质文化价值和非物质文化价值。本文根据研究区的研究特征以及参考相关文献[17-20],为区分于文化景观的价值,按物态文化价值与非物态文化价值构建了指标体系(表1),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1.2.2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评价方法

该评价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是定性评价,评价具有模糊性,模糊数学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下将定性评价转为定量评价,对多因素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评价。步骤如下:

1)建立评价三级因子集U。

一级因子集:B1={C1,C2},B2={C3,C4,C5,C6},B3={C7,C8,C9},B4={C10,C11,C12},B5={C13,C14},B6={C15,C16,C17},B7={C18,C19}。

二级因子集:A1={B1,B2,B3},A2={B4,B5,B6,B7}。

三级因子集:U={A1,A2}。

2)根据李克特量表5级满意度和评价标准(表2),确定评价等级V,V=(v1,v2,v3,v4,v5)=(Ⅰ,Ⅱ,Ⅲ,Ⅳ,Ⅴ),并确定评价标度T,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分别对应80~100、60~79、40~59、20~39、0~19分,取组中值,T=(Ⅰ,Ⅱ,Ⅲ,Ⅳ,Ⅴ)=(90,70,50,30,10)。

表1 新平堡村文化价值评价体系及指标权重

表2 新平堡村文化价值评价标准

3)确定权重向量。根据表1可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集向量K。

4)建立隶属度矩阵R:R=(rij)n×m,0≤rij≤1。对U中的每一个因子做评价,可以推导出其中rij表示因子集U中的因子对应评价集V的隶属度。

5)建立模糊综合评价集Q,Q=K∘R,建立三级综合评价结果集,选用普通矩阵乘积算法为模糊算子,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即可确定最终评价等级。

6)去模糊化。根据S=Q×T,依次计算三级的综合评价分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平堡村文化价值评价结果

新平堡村文化价值评价结果为71.14分,处于Ⅱ级良好水平。根据新平堡村文化价值评价结果分析,新平堡村物态文化价值和非物态文化价值均为Ⅱ级,物态文化价值比非物态文化价值稍高0.29分,其中物态文化价值模糊评价矩阵中隶属Ⅰ级和Ⅱ级比例近90%,整体属于中高水平。新平堡村文化价值评价二级指标中结果呈现五边形(图2),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历史影响价值、传统建筑价值、民俗风物价值、科学价值、精神文化价值、乡土景观和选址布局价值。从评价因子看,历史悠久度、民俗传承性和传统建筑艺术性价值排名前3,分别为90.00、90.00、75.60分;周围环境协调性和自然生态完整性排名最后,分别为64.80、64.40分。新平堡村文化系统中,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和民俗风物的价值大,而环境生态制约文化价值的均衡。由各项评价因子评价集隶属度对比(图3)可以直观地看出新平堡各项因子文化价值评价结果均属于中等偏上,定性评价因子中有6项有明显的极差评价(Ⅴ级)。

图2 新平堡文化价值评价分数

图3 各项因子隶属度比较

新平堡村文化价值系统中7个二级指标价值大致呈现“五边形”形态,乡土景观价值和选址布局价值较其他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使文化价值不均衡。乡土景观价值中乡土景观完整度和乡土景观独特性Ⅱ级分别占60%和61%,其价值得分为66.55分,其虽处于Ⅱ级但质量并不高。新平堡村具备生态景观要素、生产景观要素、生活景观要素、生命景观要素[21],各类乡土景观相互独立,不可分割,使新平堡村充满浓郁乡情。另外新平堡村尚未因为盲目地开发造成乡土景观的同质化,仍保有独特风格,如典型的军事堡垒村落布局、农牧交错带自然景观、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茶马互市等。但是由于缺乏保护设计观念,使得乡土文化景观无法与实体连接,其丰富内涵没有被充分挖掘。选址理念得分为66.82分,自然生态完整度模糊评价结果中Ⅱ级占43%,Ⅲ级占34%,其自然生态完整程度属于良好偏下,周围环境协调性评价结果属于Ⅱ级,形态布局典型性模糊评价结果显示Ⅰ级30%,Ⅱ级51%,说明形态布局典型性强。新平堡村位于农牧交错带,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平原地区土地肥沃,部分有盐碱化的情况,生态脆弱,环境整体边塞军事特征明显,基本同周围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格统一,以玉皇阁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十”字形道路作为主道,南北有十六小街,整体呈现矩形,其布局既方便日常生活也方便军事作战。

新平堡村文化价值系统中7个二级指标价值大致呈现“五边形”形态,乡土景观价值和选址布局价值较其他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使文化价值不均衡。乡土景观价值中乡土景观完整度和乡土景观独特性Ⅱ级分别占60%和61%,其价值得分为66.55分,其虽处于Ⅱ级但质量并不高。新平堡村具备生态景观要素、生产景观要素、生活景观要素、生命景观要素,各类乡土景观相互独立,不可分割,使新平堡村充满浓郁乡情。另外新平堡村尚未因为盲目地开发造成乡土景观的同质化,仍保有独特风格,如典型的军事堡垒村落布局、农牧交错带自然景观、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茶马互市等。但是由于缺乏保护设计观念,使得乡土文化景观无法与实体连接,其丰富内涵没有被充分挖掘。选址理念得分为66.82分,自然生态完整度模糊评价结果中Ⅱ级占43%,Ⅲ级占34%,其自然生态完整程度属于良好偏下,周围环境协调性评价结果属于Ⅱ级,形态布局典型性模糊评价结果显示Ⅰ级30%,Ⅱ级51%,说明形态布局典型性强。新平堡村位于农牧交错带,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平原地区土地肥沃,部分有盐碱化的情况,生态脆弱,环境整体边塞军事特征明显,基本同周围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格统一,以玉皇阁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十”字形道路作为主道,南北有十六小街,整体呈现矩形,其布局既方便日常生活也方便军事作战。

2.2 新平堡村文化价值的重构

历史时期,新平堡村以其商贸和军事功能为驱动不断在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新平堡村特色的文化得以形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平堡村原有功能逐渐减弱,文化价值重构可以帮助其寻找适应现状的新功能。

2.2.1 新平堡村文化价值重构模型

根据新平堡文化价值评价结果综合文化价值历时性和共时性认识原则、文化生态学视角和适应性原则,构建了新平堡村文化价值重构模型(图4),重构后的新平堡村文化价值可以转换为旅游价值、经济价值、开发价值和精神价值,使原有资源充分利用。新平堡文化价值评价显示其历史影响价值、传统建筑价值和民俗风物价值最高,其主要体现在村内四代长城和明代屯田制影响下的古建筑和村落布局等,其次是村内传统工艺和特色生产生活方式。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视角审视新平堡村文化,以边塞的多元民族为线索,将每一个时期串联。新平堡村在军事上驻军多而杂,在商贸上交流频繁,加上沟通塞内塞外的地理位置,成为多元民族文化地区,确定以军事为基础、商贸为发展的多民族融合文化核心。文化是一个系统,新平堡文化系统也是具有结构的完整系统,其形成和发展与新平堡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要素等都是密切相关的。综合新平堡村文化价值核心和区位、经济发展情况及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重构,以适应性循环理论为支撑,可以科学指导其应对风险时的措施。使新平堡文化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和不断适应调整的常态,当面对不可避免的自然扰动和人为干预时,可以灵活动态应对变化来的机遇和挑战。重构后的新平堡村文化价值可以适应现代社会价值观,且使原有资源充分利用。

图4 新平堡村文化价值重构模型

旅游价值是指依托新平堡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传统建筑,针对3省交界处的茶马互市历史开展现代商贸特色古村落旅游,吸引来自晋冀蒙3省的游客;针对现存长城种类多历史悠久但保存程度不高,打造新平堡特色历史军事文化基地。新平堡村经济价值不仅需要村内产业的更新而且要求其文化价值的创新理解,使新平堡村文化要素转化为经济价值,活跃的经济要素会带给传统文化新时期的理解和发展。开发价值是指新平堡村所有承载着文化价值的资源可以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包括资源本身、资源开发形式和新平堡村可开发程度等。精神价值是指新平堡村文化价值经过提炼和发展后,使新平堡的文化具有在当地村民心中具有意义性,村民自豪感和依恋度等情感程度显著提高。

2.2.2 新平堡村文化价值重构实现路径

1)建设新平堡村文化配套物质设施。文化需要具体物质作为载体,新平堡村文化重构工作需要创新物质载体。在后续开发与保护中,考虑新平堡村文化特色可将村内南大街、北大街发展成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新平堡特色的历史商贸特色旅游,依托晋北商路通道历史定位,街区可打造体验型旅游,沉浸式商贸街区;四代长城建议分等级保护,区分保护利用,通过建设四朝长城博物馆,加入VR设备和特色实景演出,构建游学基地进行历史军事文化教育旅游;马芳府邸和玉皇阁等高质量建筑合理利用离不开配置基础物质设施,历史人物故事和明代边疆屯田制知识科普类旅游景点。

2)形成新平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通过深层次挖掘新平堡村文化,开展传统工艺产业,吸引相关创新人才为传统文化注入新血液,将新平堡村历史上层积的民俗风物转化成为文化产业。如柳编产业可以加入现代审美热点发展创新型产品,并且与商贸文化和军事文化结合,将柳编成为新平堡村特色。不同的文化产业之间形成文化产业链,会给现阶段已失去原功能的建筑、风俗、手工艺品和历史人物故事带来新时代的价值,最终构建文化产业网络助力新平堡村乡村振兴。

3)发展村民有情感认同的新平堡村。新平堡村后续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要考虑到村民的情感接受度,切不可使村民失去归属感。新平堡村现在保存尚好且文化价值较高,在后续开发利用中,不可忽视村民接受度和原真性的原则。在保护过程中原封不动地隔绝和拆旧造新都是不可取的,应注重对现有建筑文物进行合理的修葺,与周围环境协调且延长物质文化的使用、观赏和科研寿命;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进行工作,防止出现传承断代的情况。发展过程应注意村民归属感和接受度。新平堡村多明清时期古建筑,进行新平堡村功能区的划分,促进其古建筑的活化利用。对于古建筑价值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其现阶段的使用和观赏价值保护,要注重价值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在时间的变化中审视其价值。

4)实现新平堡村文化的活态继承和发展。文化的活态继承是其后续生命力的保障。在新平堡村文化价值保护中,文化被村民尊重和需要,前提需要建立合理的乡规民约、健全宗族传承风俗等可以增强村民对本村文化的认同度的措施,使文化融汇在生活中,文化和人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系统且有活力的文化是吸引人才和留住村民的条件,空心村谈何文化活力,乡村人口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会以新的视角丰富当地文化,形成“人文协同”的发展模式,发展新平堡人的新平堡文化。

5)打造新平堡村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向转换通道。新平堡村虽然拥有很多与众不同可以细细钻研的文化,但是其知名度并不高。知道新平堡村的多是当地人和周边居民,而真正了解其文化价值的人更少。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古村落的发展都将面临路径的选择,新平堡村应当充分认识自己的独特性,走差异化振兴道路。目前,新平堡村需要将文化高度提炼,宣传有特色的文化,如通过茶马互市、活的长城军事堡垒等,加强民俗文化价值的发掘,深化民俗旅游产品开发。通过地方特色后续宣传、转型提供差异化角色。对文化进行整合挖掘和提炼应用,吸引外部资金投入,提高新平堡特色文化所能衍生发展的经济价值,使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实现文化、经济平衡发展,为后续合理利用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打下基础。

3 结论

1)构建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化价值评价体系。新平堡村文化价值评价结果为71.14分,处于Ⅱ级良好水平。新平堡村物态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非物态文化价值均为Ⅱ级,新平堡村文化价值评价二级指标中结果呈现五边形,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和民俗风物的价值大,而生态环境制约文化价值的均衡。

2)根据新平堡文化价值评价结果综合文化价值历时性和共时性认识原则、文化生态学视角和适应性原则,构建了新平堡村文化价值重构模型,重构后的新平堡村文化价值可以转换为旅游价值、经济价值、开发价值和精神价值,使原有资源充分利用。

3)新平堡村文化价值重构的实现通过建设新平堡村文化配套物质设施、形成新平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发展村民有情感认同的新平堡村、实现新平堡村文化的活态继承和发展和打造新平堡村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向转换通道措施。未来应优化新平堡村的保护利用措施和条例,健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管理条例,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并对传统村落保护提高社会关注度。

猜你喜欢
新平村落价值
幼儿园里欢乐多
小蚂蚁去游玩
老腔唱新歌
让蘑菇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