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冬奥志愿服务作为“教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走深走实

2022-07-10 13:44柴玥儿王彦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材

柴玥儿 王彦力

摘 要:随着冬奥圣火熄灭,中国向世界交出了精彩答卷。作为服务者和参与者,大学生志愿者功不可没。青年志愿者们与广大参与者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冬奥志愿服务是北京冬奥精神的實践载体,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内涵形成高度契合。在“后冬奥”时代,我们要用好北京冬奥遗产,把握重大历史机遇,提升高校组织管理水平,运用志愿服务等实践载体,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北京冬奥精神;大学生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

2022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其中,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志愿者服务工作,“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1]同运动员一样,志愿者也是奥林匹克事业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是北京冬奥精神的创造者。

2022年4月初,所有志愿者结束隔离,从各自岗位上回归日常生活。但北京冬奥精神和这段志愿实践,将对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关键作用,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1]对于高校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北京冬奥精神,用好生动鲜活的时代素材,探索以志愿实践为载体的思政育人工作。

冬奥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

1. 北京冬奥精神的凝练与创造

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凝聚在一起,体现了全人类的愿望和期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传承着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而且还凝练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北京冬奥精神。

北京冬奥精神是在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由广大参与者共同创造的。冬奥建设者提前完工各竞赛场馆,医疗骨干承担场馆的日常医疗、紧急救援。1.8万多名赛会志愿者和20余万人次城市志愿者驻守在3个赛区、12类志愿岗位,提供包括国际联络、竞赛组织、场馆运行等志愿服务。其中,青年占比高达94%,在校大学生成为主力。他们活跃在各个赛区,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可或缺的力量。

2. 北京冬奥志愿服务的内涵

冬奥志愿者以自愿为原则,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程提供5项志愿服务,包括前期志愿者项目、测试赛志愿者项目、赛会志愿者项目、城市志愿者项目、志愿服务遗产转化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1]志愿者不计得失,为重大活动奉献青春。

冬奥志愿服务具有丰富内涵。在服务过程中,北京冬奥精神对志愿者们思想政治素质产生正向作用。在冬奥会上,志愿者感受到民族力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专业服务,身体力行推广冰雪运动;参与以北京冬奥为载体的公益活动,开展文明实践;利用知识水平优势,在国际赛事中展示青年形象,成为国际交流的桥梁。

3. 与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契合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我国发展形势与世界格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传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然而,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客体,“Z世代”青年处于环境国际化、社会多元化、科技现代化的大环境,自我表达需求强烈,追求发展与探索。这就要求高校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研究其科学规律,为大学生价值塑造保驾护航。一方面,重视冬奥志愿实践是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题中之义。冬奥志愿精神是北京冬奥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冬奥精神“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勇于承担使命责任,为了祖国和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在赛事工作中,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精神世界不断受到北京冬奥精神感染。在志愿岗位中,志愿者深度嵌入冬奥赛事的各个环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志愿者们团结一心,克服三个月闭环管理等困难,体现大学生勇担重任的使命感。另一方面,重视冬奥志愿实践具有理论基础。研究指出,在育人目标、理念及机制等方面,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理论(Service Learning)高度契合。[3]这说明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与实践中学习,可以获得个人提升与发展,培养大学生公民责任感,实现青年归属感,达到互利共赢的良好效果。因此,“后冬奥”时代,高校要探索以北京冬奥精神为指引、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工作,促进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的融合,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冬奥志愿服务具有思政教育内涵

我国当代大学生整体的价值观健康积极,主动学习需求强烈。然而,由于年龄、成长环境和社会经验的局限性,大学生也多少存在认知粗浅化和片面化的问题。在家庭和校园的保护下,抗挫折和抗压能力都有待磨练。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中,大学生所表现出的使命担当、精神风貌广受赞誉。充分认识冬奥志愿服务的思政教育内涵,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工作。

1.实现价值引领,厚植爱国情怀

大学生志愿者与其他参与者协力共建“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在服务中培育爱国情怀。与“胸怀大局”北京冬奥精神同根同源,突出弘扬爱国主义、肩负时代重任的使命感。被追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的邓小岚同志便是践行这一情怀的优秀榜样。她支教18年的马兰村的孩子们,在冬奥会开幕式上用希腊语演唱了《奥林匹克圣歌》。邓小岚同志用音乐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在冬奥开幕式与表彰大会现场的大学生志愿者,均受到极大触动。

2.锻炼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水平

高校志愿者经历组织选拔、学习培训、服务上岗、移出隔离等环节,全周期历时近两年。无论是通用志愿者还是专业志愿者,大家都以高标准完成服务,是北京冬奥精神“追求卓越”的体现。冬奥志愿实践的高标准、高要求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理论应用的机会。赵泽华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本科生,在兴奋剂检测中心,他主要负责血样接收和生物护照检测工作。检测流程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出错,影响冬奥会的公平公正。只有依靠严谨和专业,才能降低出错的概率。赵泽华正是通过兴奋剂检测中心的志愿服务经历,提升了专业素养,锻炼了科研必不可少的专心、耐心与细心。

3.弘扬体育精神,鼓励顽强拼搏

大学生志愿者是冬奥赛事的亲历者和观察者,不断受到运动员拼搏精神的感染。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彼此间的跨国友谊、惺惺相惜,“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是北京冬残奥会中所提炼的“迎难而上”精神。这激励青年身体力行,以坚韧的意志战胜志愿服务中的艰辛和困难。志愿工作中也有许多“迎难而上”的时刻。例如:“雪游龙”比赛场地的交通志愿者,每天早上7点披星而来,深夜11点伴月而去,每天工作的数个小时里,平均要走两万步。志愿者的工作远离聚光灯,他们的名字也很少被记住,但志愿者们在服务过程中磨砺意志,不断提高心理韧性。

4.加强团队意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冬奥会克服疫情困难,以“更团结”凝聚世界力量,诠释“共创未来”的冬奥精神。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志愿实践中充满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许多体验都带有积极正面的情感反馈,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在志愿实践中,志愿者作为个体,不是为某场赛事服务,也不是为某个运动员服务,而是为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景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过程中,必须重视个人的社会化,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5.树立国家形象,促进文明交流

志愿者的微笑是中国最好的名片,当属国家形象的“金名片”,是冬奥精神“自信开放”的生动体现。北京体育大学的朱家豪表示,“走上冬奥的我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因此我更有责任、有义务向世界展示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思政教育是否真正有效,最重要的是看思政教育所传递的思想、观念、规范能否为教育对象所真正接受,即内化为其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不少大学生最初把志愿服务“视为难得的增长人生阅历的经历”,赛事过半后,对中国青年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新的认识,有意识地把思政课上学到的知识转入行动,真正做到个人层面的思想提升。

冬奥志愿服务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1. 开展朋辈互助,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朋辈互助是指同龄“伙伴”(Peer)[5]交流生活与个人发展,彼此鼓励,共同成长,实现自我教育。[6]在北京冬奥中,一批以爱国热情驱动、以奉献帮助为行为习惯的青年主动显现。在表彰大会上,包括北京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在内的148个集体获得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的称号。在社交媒体上,北京大学学生们纷纷分享感受,“与有荣焉”“一份厚重的荣耀”。无论是否为志愿者,是否在大会现场,每个人都分享着北京冬奥的荣光。

2. 形成生动案例,活用冬奥宝贵遗产

在志愿工作中,许多生动案例成为冬奥文化遗产。志愿者恪守岗位,承担社会责任;帮助他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形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在开幕式受到清华大学志愿者孙泽宇诚挚的欢迎“Welcome to China”,不禁热泪盈眶,随后的隔空互动再次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魅力。志愿者高文彬来自北京工业大学,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他利用中国传统佳节,组织志愿者给代表团成员送上贺卡和花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3. 总结组织经验,提高思政工作管理水平

高校是冬奥会志愿者组织的主要单位。例如:在工作机制方面,北京大学设立综合协调组、教育宣传组、健康保障组、生活保障组、教学保障组、集散交通与安保应急组六个工作组,采用每日工作評议会、大中小队等工作形式。在正式赛事之前,开展冬奥志愿者训练营,举行奥运冠军见面会、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经验分享会等讲座,组织冰雪运动体验。在闭环管理结束后,成立北京大学冬奥宣讲团,讲好冬奥故事。

用好北京冬奥遗产,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

在北京冬奥精神的指引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与高校思政育人的内容和目的紧密契合。作为高校工作者,应当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利用好志愿实践这一有效载体,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

1.把握北京冬奥精神,摸清大学生发展规律

大学生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冲击,受到学习和求职等多重人生挑战。在青年成长的过程中,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正确认识北京冬奥精神,用好冬奥遗产,紧扣思政教育内涵,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之义。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以“三全育人”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核心,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同时,要摸清青年的思想品德变化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使其品德在符合自身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向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方向变化,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抓住重大活动与机遇,讲好冬奥志愿故事

过去三年,首都高校师生圆满完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等各项任务。本次冬奥会,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两地三赛区的办赛情况,大学生志愿者不退缩、不畏惧,服务冬奥之余做到了自我教育。因此,要利用好承接重大活动等时代机遇,发挥重大活动的铸魂育人功能。与此同时,要利用好传播规律,借助新媒体矩阵,宣传志愿实践中的生动案例。北京理工大学组织学生策划拍摄了“我的冬奥Vlog”系列短视频,并将其作为教育学生的原创思政“微课”。短视频以志愿者的视角,拍摄记录学子们在驻地和场馆的工作生活,鲜活地展现了冬奥背后的故事。

3.利用志愿服务等载体,丰富思政教育形式

要利用好志愿服务载体,结合课程思政等内容,丰富志愿服务形式,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经过理论与实践论证,志愿实践是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径,是思政教育进入外化阶段的证明。外化是指教育对象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已经形成的品德转化为外在表现和行为习惯。[7]志愿实践带来的影响深入持久。2008年,来自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赵珊作为城市志愿者服务于北京奥运会,14年后成为了北京冬奥保障专班的辅导员。因此,要从优秀的志愿实践中提炼有益的经验,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4.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思政队伍的建设,坚定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理想信念。作为高校的组织和管理者,尤其是冬奥志愿者保障队伍,要利用好冬奥志愿实践这场质性研究,不断反思开展形式、思政内容、教育关系等环节,做好“后冬奥”时代的总结工作。另一方面,要将管理纳入思政教育研究视野。科学计划和组织可以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促进思政教育活动有序进行。在科学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思政教育,使大学生认可思政教育方法、组织形式,形成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良好范式,才能提高管理工作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2-04-08)[2022-04-10].http://www.news.cn/mrdx/2022-04/09/c_1310550215.htm.

[2]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EB/OL].(2014-05-25)[2022-04-0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25/c1024-25060591.html.

[3]黄凯,周芳,张悦.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務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基于服务学习理论的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22(1):1-4.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6.

[5]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第十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61.

[6]陈萌,赵梓辰.朋辈教育视角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研究[J].高教探索,2019(9):124-128.

[7]毕红梅, 陈万柏.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11-13.

(作者单位:柴玥儿,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王彦力,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教材
教材精读
我多想……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