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连软件园的创新路径与成功经验

2022-07-11 00:51丁树华肖丽
辽宁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连软件园发展建议

丁树华 肖丽

〔内容提要〕始建于1998年的大连软件园,是中国11个国家级软件园中惟一一个民营软件园,现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世界500强企业最多、国际化程度最高、产学研一体化最为典范、业务规模最大,投资、运营、管理能力最强的全球知名软件园区,被誉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典范。本文通过对大连软件园建设历程的简要回顾,总结了该园区走过的创新路径与成功经验,并针对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产业发展建议。

〔关键词〕大连 软件园 创新路径 发展建议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包括软件研发、软件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信息传输服务、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技术服务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增值服务等方方面面,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做好做大做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对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社会进步、改善劳动力结构、提升城市品质、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既可以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还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低碳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又可以进一步改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营商环境,在合理利用存量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吸引更多增量人才汇聚,加快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作为东北地区沿海开发开放城市,大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大连倡导和致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以1998年大力软件园的创建和运营为标志,通过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快速发展成为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创新要素、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引擎产业。本文力图通过回顾大连软件园的发展过程,总结大连软件园的成功经验和创新路径,提出加快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大连软件园是中国11个国家级软件园中惟一一个民营软件园,其投资建设运营主体为亿达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639.HK,以下简称亿达)。亿达是起步于大连的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创建于1984年,现已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商务园区开发商和运营商,业务涵盖商务园区投资开发及运营、软件与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房地产开发、组合机床制造、企业服务、物业服务等多项产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亿达在传统房地产开发领域做到一定程度后,亿达创始人孙荫环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企业多年锻造的房地产开发的优势和能力,与一个能够长远发展的、高端前卫的行业相结合,然后再与一些国际著名企业捆绑在一起,形成产业合力,专注于一个高端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所选择的行业又必须是国家大力支持、政府高度认可、对城市发展有贡献、对企业自身有巨大提升的行业。基于这种理念,孙荫环和他的创业团队萌生了做产业园区的想法。为此,亿达多次组织团队到世界各地考察、寻找合作伙伴。这期间,不仅考察了各种工业园区,还深度考察了美国硅谷、英国剑桥、日本筑波、韩国大德、德国慕尼黑、印度班加罗尔、台湾新竹等新兴产业园区,感受到了新兴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1998年,大连市政府决定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探索城市的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做软件园,但是政府又拿不出那么多资金,便希望亿达牵头投资开发大连软件园。政府的决策和企业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亿达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毅然承担起开发建设运营大连软件园的重任。

大连软件园位于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一期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二期位于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包括大连软件园腾飞园区、大连天地软件园、大连软件园信息谷、安博谷等园区。大連软件园的开发建设与运营,催生了亿达由传统房地产开发商向软件园区与科技园区运营管理专家的转变,也促进了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与蝶变。经过24年的不懈努力,大连软件园实现了软件企业和软件人才的高度聚集,现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世界500强企业最多、国际化程度最高、产学研一体化最为典范,投资、运营、管理能力最强的全球知名软件园区,被誉为中国新经济的典范。

截止目前,大连软件园已累计进驻1000多家中外软件企业,包括简柏特、IBM、埃森哲、惠普等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东软、联想、中软等众多国内大型科技企业,以及心医、秘阵、君方、文华财经等一大批从事新一代新兴技术研发及应用的精英企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设计、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文化创意等新技术业态蓬勃兴起,产业多元化、高端化、先进性特征显著。园区现有软件著作权登记4746个,软件产品登记5400个,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69个。园区内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8家,通过ISO9001认证的企业有135家,通过CMM/CMMI五级评估的企业有16家,整个区域聚集高技术人才10余万人。在大连软件园的推动下,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连续多年突破千亿大关,成为大连的支柱型产业,为城市的转型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大连软件园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低碳发展,不仅在园区规划、建设运营中处处贯彻绿色环保理念,而且通过推动产业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巨大价值:比照同面积的工业园区,24年来园区共节省40多亿度电,可供180万人一年工作生活使用;园区不仅实现了高智人才的聚集,改变了人口结构,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平均1位软件工程师可带动8名其他行业人员就业,大幅度拉动消费,促进了区域的持续繁荣,形成了一个产城融合、和谐发展的国际化活力园区。多年来,大连软件园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并凭借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打造低碳、绿色、产城融合园区的卓越表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国际花园社区金奖”,成为世界上首个获此殊荣的产业园区。

大连软件园的成功离不开三大发展战略。

一是“官助民办”。所谓“官助民办”,就是政府不投资,但提供规划审批、政策支持、牵头招商和基础设施;园区所有的投资、开发、建设、运营与管理按照市场规则,完全交由企业自行运作。这一创新体制充分发挥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激发了市场潜能。大连软件园一起步,就显现出“官助民办”的市场活力,迅速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一流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很快成为全球知名的软件园区。

二是国际化。大连软件园创办至今,始终把全球领先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为此,运营企业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几乎拜访了全球所有重点软件企业,邀请他们到大连考察、落户。只要他们到大连来,无论是否有投资意向,政府和园区都将其视若贵宾,认真接待、全力服务,一一落实他们的想法和意愿。围绕他们的所有需求,园区提供一流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有了政府这个落实政策的主体和园区这个提供服务的企业主体,大连软件园很快吸引了众多国际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其中一半以上的企业都是国际一流企业。

国际化的发展思路使大连软件园从一开始就有了很高的起点,直接融入到国际产业链条,不论产业的层级、产品的质量,还是园区建设的规格、平台的搭建,都直接接受国际市场的考验,大连技术、大连交付和大连人才很快在与国际企业的磨合与历练中,得到了快速提升,得到众多国际企业的认可。

三是产学研一体化。大连软件园创办之初,创建者就清楚地认识到人才是关键。为了保障园区人才供给,早在2000年,亿达就与东软集团联合创办了大连、成都、南海三所计算机大学,现在在校生有3万多人,也是中国最好的民办软件高校。其中仅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就已累计培养10多万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学生,很多人毕业后直接进入了大连的软件企业,在实践和锻炼中成为大连软件业的中流砥柱。与此同时,学校与企业在园区内毗邻而居,形成了亲密互动的良性氛围,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进入企业实训,而企业也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直接到学校定制人才,从而形成了人才供应链条的无缝对接,给产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产学研一体化思路指引下,大连软件园在倾力培养校园人才之外,还将目光聚焦于驻园企业的人才招聘、引进、推荐以及在职人员的培训及企业的定制培训需求等方面,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高校开设软件学院和计算机系,引进一流的培训机构,面对客户的需求全面开展专业培训。在助推供需互动的同时,大连软件园也成为在校大三、大四学生以及受训学员实习、实践、成长的基地,同时又引进了各种专业的研究所、孵化器,从而在软件园的企业、学校及人才中间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仅有效促进了人才本身的提升,更为大连高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储备力量,真正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最为典范的国际化软件园区。

大连软件园的成功,除了得益于上述三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也离不开大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政策的保障。当年,在软件产业还很弱小的情况下,大连市政府为了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就下定决心要把这个产业搞上去,并在产业规划、国际招商、品牌塑造、政策实施等方面作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只要有国内外客户来访,市政府有关领导不管多忙,也不管白天还是深夜,都会亲自出面接待;客户需要的产业政策,只要是合理的政府全部给予,客户需要的政府服务,政府能做到的就竭尽全力去做。这些都给国内外客户留下深刻印象,包括很多世界500强在内的著名软件服务企业纷纷落户大连软件园,使大连软件园迅速进入良性运作。可以说,在“官助民办”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大连市政府把应该做的真正做到了位。

大连软件园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園区所构建的创新服务体系深得客户信赖,让他们在进行业务布局时,总是首先考虑大连软件园。针对园区业态的丰富化以及客户需求的多元化,大连软件园不断创新服务体系,向客户提供能覆盖其生命全周期的“全产业链”服务,包括基础设施、业务发展、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人力资源、智慧党群,等等。

(一)基础设施服务——定制专属办公空间

走进大连软件园,眼中所见的是简约大气的办公楼宇,看似低调,实际上这些都是按照全球高科技企业的专业要求所建,融入了很多绿色环保的现代办公理念。提起软件园楼宇的超高专业水准,就不得不说简柏特的定制楼。2001年和2009年,大连软件园曾先后两次为简柏特量身定制了满足他们专业需求的国际化楼宇,从办公空间布局、采光和通风,到安全设施配置,再到男女卫生间的比例设计,都在满足国际行业标准的同时,又充分考虑了简柏特公司的人员特色,兼顾舒适性、可靠性,堪称办公楼宇的精品建筑。

除了整栋楼宇的定制,不同个性的办公空间定制也是大连软件园重要的服务内容。2014年,大连软件园为思科量身定制的精装修办公室投入使用。新的办公室亮点频出:移动办公、视频+语音办公、独特的CiscoNow显示屏、海洋风格的茶水间设计,在让人感受到办公科学化、现代化的同时,又能充分体会到思科企业人性化的文化氛围。

(二)用人或培训——园区人力资源平台全包

“人才”是高新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大连软件园一直深悉这一点。在成立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为软件业批量培养人才的同时,园区也将目光聚焦到高端人才的引进上。过去24年,大连软件园曾无数次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类型的招聘会。特别是2005年,响应大连全球人才招聘活动的号召,园区特别组织了数十家驻园企业远赴美国、加拿大、日本举行大型招聘活动,为企业招揽了近百位优质软件人才。

人才的聚集不仅靠外部引入,更需要内部培养。大连软件园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的成立,为企业进行高端定制培训提供了平台。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大连软件园围绕着当前普遍关注的技术热点、行业趋势、企业经营等问题,聘请多位优秀培训师,推出了多个系列的精品公开课程,参加者可结合企业自身特色提出定制需求。

(三)BOT——除了业务,一切交给园区

在大连软件园的服务体系构建中,创新的火花无时不在闪现,BOT服务模式可称其为集大成者。BOT即建设—运营—移交,软件园为客户提供场地置备、设备安装、人员招聘及前期运营等全套服务,企业只需要派遣管理人员即可,待业务开展起来,再将公司整体移交给客户,也叫“交钥匙”工程。

第一个享受BOT服务的是IBM。2002年初,IBM有意进入大连开展业务,为了解除IBM对投资风险的担忧,大连软件园成立专门的IT事业部为其储备人才,80多人的技术团队圆满完成IBM方面交给的多项任务,收获了“工作认真,成效显著”的极高评价。2003年IBM在大连成立法人公司,如今公司已达万人规模。2008年,思科来到大连软件园,除了看重大连优良的产业环境及语言优势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连软件园为其提供的BOT服务,园区事先为他们准备好了场地、设备、人员,做好了公司开业前的一切准备,让其完全解除了对于投资风险的担忧,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

(四)智慧园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日益走向高端,园区的智慧化建设也成为大势所趋。对此,大连软件园本着“园区+互联网”的理念,通过融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将分散的园区资源和功能平台有机整合,实现招商、物业、企业服务等业务线的紧密配合,形成信息与服务的闭环,极大提升了资源和客户的链接能力。

在大连软件园,遍布园区各个角落的高清摄像装置,实现了全园区无死角的安全监控,大大提升了驻园企业的安全感;停车场的智能化改造,将有限的车位资源科学地利用起来,为园区人办公提供了便利;充电桩的设立实效助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让园区人在感受便利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大连软件园践行低碳发展、保护环境的行动。

大连软件园的智慧园区建设还体现在政企对接、党群建设中。通过网络化手段建立起来的政企对接服务,在政府与企业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搭建起畅通无阻的交流渠道,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辅导,帮助企业解决运营中遇到的政策瓶颈,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料准备以及项目申报工作,确保各项政策企业能够应用到位。与此同时,通过搭建网格化党建平台,智慧党建工作也深入开展起来。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实时感知基层党建动态,促进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协同运作与互联互通,把每个党群组织的建设、学习、活动情况都纳入到管理平台系统中,构建出数字化、智能化的园区党建工作运行图,从而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多年来,在大连软件园的集聚效应带动下,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体现出两个特征:一个是国际化特征明显,跨国聚集度很高,原先以服务外包为主,但随着技术积累和服务提升,跨国公司在大连普遍进行了业务升级,目前开展的多数为技术咨询、产品研发等产业链高端业务,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十分普遍。另一个是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经验和人才储备,在此基础上大连的企业向高端升级趋势明显,很多从事外包的不仅外包业务在升级,同时也更多地投入到产品研发、新领域拓展中,各行业以及各企业之间的跨界合作与融合发展也愈加普遍,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欣欣向荣。

与此同时,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1)高端人才不足,人才外流严重,大连高校毕业生留连比例已从鼎盛期的70%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具有3年从业经验的工程师从大连流向一线城市以及杭州、成都等二线城市的比例高达30%以上。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不足,对大连高端业务的开展不能形成有力的支撑,制约了大连产业向高端升级的步伐。(2)政策连续性不够,过去20年大连曾经出台过很多优惠政策,但一些优惠政策缺乏连续性,尤其是近幾年针对软件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够有力,使很多企业不能持续享受政策利好,甚至对是否继续在大连发展产生迟疑。(3)科技创新氛围不足,尚没有形成激励新业务发展及创新的完善机制,对创业企业和企业创新行为的支持力度不足。城市整体产业影响力下降,排名下滑,也使得很多大企业选择拓展时不会优先考虑大连。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定良好的人才政策,为科技创新储备人才

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经历多年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有经验、有资源的成熟专业人才。同时,虽然人才外流严重,但一些在一线城市工作8—10年的东北籍工程师正在回流到像大连这样产业环境和基础都较好的城市,对于以上这些优秀人才,应考虑出台一些优惠措施来留住和吸引他们,比如税收优惠、购房优惠以及子女教育方面的优惠等,以此保住产业长期发展的生命力。

为吸引跨国企业及国内集团企业将业务转移到大连,建议出台对高端人才及培训机构的扶持政策,同时给予新引进业务的团队负责人和推动业务往大连转移的企业管理者(形成一定的产值、人员增量)个税奖励。如今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国企业或国内集团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职业经理人,最关注的是能否享受到当期政策,如无法享受到当期政策,就难以做出有利于转移业务的决定。故建议在人才产业政策的实施上,考虑如何让这些职业经理人享受到当期优惠政策。

2.制定有连续性的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以往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因其临时性和不连续性,使跨国企业或国内集团企业不能把这些政策优惠在预算中直接进行成本扣除,业务部门在核算项目利润指标时也无法直接扣除,对业务利润考核帮助不大,大连的成本优势没有显现出来。故建议政府把社保补贴、稳岗补贴等优惠政策固定下来,使企业能直接进行成本扣除,体现大连的成本优势。

全国各城市为了更好地发展高新产业,都对商务部出台的的人才及出口贴息政策进行配套,但大连是全国21个软件示范城市中唯一没有配套的,建议大连市政府跟其他城市一样,对大连的企业进行配套。此外,目前针对软件产业的政策支持不够有力。软件业是一个高科技人才不停锻造、技术不断革新的行业,建议对这一产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持续有效的政策,这样既能让软件业继续做大做强,也能为大连的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

3.鼓励新业态发展,扶持企业科技创新

鼓励推动新业态在大连的发展,激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移动互联等新业态的技术专家、技术团队的引进,同时对从事新业态的培训机构及学员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建立完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对于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拥有创新技术与产品、良好商业模式的企业,特别是创业企业,给予大力度支持(包括研发资金、人才奖励等),催生更多的独角兽企业、新领军上市企业,培育大连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4.出台有力激励措施,推动各领域“互联网+”产业发展

激励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的各领域“互联网+”产业发展,促进“互联网+”的应用,使数字技术能在更大范围和规模内转换为生产力,从而使城市经济向更高层次转型升级,意义极其重大。因此,对于把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促进其环节改进、效能提升的企业,应考虑在项目投入、研发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一定程度奖励。

5.强化产业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城市产业影响力

目前,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综合排名逐年下降,已经连续多年跌出全国前十。建议系统重塑城市产业形象,深入挖掘大连产业亮点及潜力,加大对城市产业的宣传,聘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分析咨询机构(如Gartner、IDC等)完成大连产业环境及发展分析报告并公开发布。该报告既可以作为政府的招商手册,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还可促进企业落户或将业务转移到大连。并以此作为新的起点,重塑大连产业形象,再造大连产业品牌。

(作者单位:亿达集团有限公司,亿达中国控股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大连软件园发展建议
大连市智慧旅游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措施
大连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上海浦东软件园荣获工信部“智慧园区试点园区”称号
金蝶北上 北京金蝶软件园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