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构

2022-07-11 01:09陈芳
公关世界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中国民族的骄傲与荣耀。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的确信、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觉、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自信,是用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是当代大学生确立文化自信的依据。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建构机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的确信、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保障。大学生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生力军,作为培养大学生和传播思想文化重要场所的高等学校,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建构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豪感,引领大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與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能够提高人的思辨能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切有重大价值的优秀精神成果的总和。[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两个基本思想:“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这实际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是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和生命理想的基本观点。[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还包括追求公平正义、崇尚礼仪的内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些内涵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在当下与未来也都具有重要价值。

家国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忠与孝,忠是对国家的忠诚,孝是对家庭的孝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是把整个民族、整个集体、整个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国家、民族的大义,甚至可以牺牲家庭与个人的小义。《礼记》中的“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观念和爱国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家国观念和爱国精神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更加团结、更加具有生命活力。

包容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明是绵延五千年未中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具有悠久历史而不断发展的文化。纵观世界文明史,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在遇到异质文化时表现出不可调和的特性,把异质文化打上异端思想的标签予以拒绝和排斥。与之相反,中华文化却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在包容中还有创新的精神。

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流精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反抗压迫、抵御侵略、不畏强权的优秀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集中反映出中华民族勇于斗争、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中华文明靠着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在世界东方屹立数千年而永葆青春活力。自强不息也是个人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特别注重个体的德性修养,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强调不断努力、克服困难,最终达成止于至善、超越自我。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与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血脉,鲁迅在《文化偏至论》里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这里的“固有之血脉”就是指优秀传统文化。鲁迅认为,国人不能妄自菲薄、轻易放弃与割舍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既能反映出大学生对当下中国文化思想的充分认同,也能反映出大学生对当下文化理念的高度认可,对中华文明的坚定信心。

建构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以培育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责任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年轻一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建构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实质,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涵养。高等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方针,让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当代大学生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同时,高校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文化自信培育,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融合。

建构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我们曾经是东方的文化强国,但晚清以来,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文化强国的地位岌岌可危。现在我们要建设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能躺在历史文化的功劳薄上不思进取,也不能因为近现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而完全抛弃传统、走全盘西化的道路。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当代大学生建构起自我的文化自信,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构机制存在着紧密关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认知是建构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涵与特征是认知的必要前提,文化对人的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当代大学生还处于求学阶段,在学校里获取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大多是书本上的间接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深刻内涵缺少直观的感受,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充分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间接的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之外,还需要对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式的体验教育,从而弥补他们在认知层面上的不足。只有在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知之后,大学生才能具有文化自信的基础,才能有效建构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当代大学生还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起文化认同感。文化认知主要是对文化了解与熟悉的过程,文化认同感则是与文化融为一体的过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起文化认同感,既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内在原因,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要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就要有共同的历史感、荣誉感,要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休戚与共、感同身受,当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所有人都能够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归属,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建构起自我的文化自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不能裹足不前、原地踏步,文化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文化也要有融合、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是建构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最高目标。所谓守正创新,就是把握好文化发展的变与不变,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我们一定要予以坚持并发扬光大,对于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太好的成分,我们要及时予以变革。要积极推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教育,让当代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准确把握中国精神的时代脉搏,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只有切实做好文化创新工作,才能有效地建构起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PR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专题项目,项目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建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0885。

参考文献:

[1]王学伟.中国传统文化研究30年 [J].中州学刊,2014(4):91.

[2]张岱年.传统文化的精华[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77.

(作者简介:陈芳,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