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偏见与当代农民的身份建构:以乡村新时代劳动者服装的创新扩散为视角

2022-07-11 07:42丛小棠
艺术设计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者身份服装

张 琛 丛小棠

当前,中国服饰变迁史研究对农民的劳动服装鲜有讨论,通常把劳动服装作为标识性符号区隔于时尚之外,认为其是社会阶级分化的附属品。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中,集功能、合身、美观于一体的劳动者服装正在重新塑造“新农民”的身份与形象。由北京服装学院发起的“新时代中国乡村劳动者服装设计暨美好生活时尚工程”,设计了1500多套兼具功能性与时尚感的新型工作服,涉及农、林、牧、副、渔五大类和东西南北不同地域的特色农业场景(图1),这为当代中国农民的身份演进提供了重要的时尚文化视角,也从服装视角展现了乡村振兴下的农民新风貌。本文将在考查传统中国农民劳动服装发展史的基础上,探讨新型工作服在中国当代农民身份转型和塑造中的价值与意义。

图1:新时代中国乡村劳动者服装设计(部分)

一、中国农民劳动服装的历史与时尚偏见

长期以来,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中农民劳动者的服装往往被排斥在时尚之外,无论正史、经典还是文人士大夫的笔记、小说都对乡村时尚有所忽视,这体现了精英阶层的时尚偏见,也是中外服饰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进入21世纪,整个人类社会阶层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传统乡村模式悄然改变,农业和农民身份也在加速转型中。在新时代背景下,反思传统农民服饰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才能把握时代赋予我们的契机,为“新农民”身份的塑造,贡献时尚文化的力量。

回顾中国服装史,我们在文献、图像和实物三个方面,还是可以发现农民劳动者服装发展的大体轨迹。根据史料记载,周代北方民族已经开始穿靴子,以便于游牧迁徙和逐水草而居,这是中国早期劳动者的服装样式之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民阶层在劳作时通常着交领、右衽、衣袖窄小,下身着裤。秦汉时期的裤子没有裤裆,仅有长至膝盖的裤腿,用革、绳等系于腰间,并用外袍罩住。农民在劳作时将外袍掖于腰间,看似短裙,如四川出土汉代画像石上的拾稻穗者(图2),这种装束很适合在田间劳作。汉代时还出现了一种合裆的大短裤,犊鼻裈,腿长在膝盖以上,多见于江南水乡,方便下蹲或跪在田中劳作。《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犊鼻裈以三尺布作,形如犊鼻。”可见,这是一种社会下层劳动者所穿的劳作服装。这种短裤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多在水稻农田劳作时穿着,小腿可以入水,并能保持大腿以上的干爽。

图2:四川汉代画像砖拓本:拾稻穗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大多从事畜牧业,常骑马以涉水草,所以劳作时多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图3)。到了隋唐时期,款式上并无太大变化,颜色可以用白、褐等,材质以麻或毛为主。在南方水稻种植区,农民会穿一种草鞋,用芒草编成,芒草耐水且易得。而北方农民在耕作时则穿麻屦或靴子。在现存敦煌石窟壁画中,初唐时期南方的渔业农民在劳作时会穿半袖衫、头戴笠子(图4)。

图3:河南邓县出土南朝画像砖中的裤褶服

图4:敦煌初唐壁画中的纤夫,莫高窟第323窟

宋代《东京梦华录》称:“又有小儿子有白虔衫,青花手巾,卖辣菜、干果之类……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着,各有本色,不敢越外。”时人根据劳动者所穿衣帽,即可知其是某行某业的从业者。当时,农民劳动者仍是上身着襦、襖等。陆游《陈氏老传》云:“业农……惟布襦裙,取适寒暑之宜。”宋代农民仍然会穿用麻或毛织成的短褐衣。下雨时无论水田劳作还是捕鱼,农人都会披上蓑衣和斗笠。蓑衣用草编成,实用性比较强;斗笠用青竹篾编成,夹以笋壳等,大都用在雨雪天,从事劳动的农民皆戴之。至明代崇祯年间,“帝命台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襖,紫花布拾衣,白布裤,蓝布裙,白布袜,青布鞋,戴皂布巾,作民人装束。”证明当时的普通平民,在劳作时依然穿的是襦裤类紧身装束。

清代农民耕作时通常上身着短衫、襖,在江南农村,男女都在衫襖外面加束一条短腰裙,以便于在田地里工作。颜色多以浅蓝、蓝为主。下身仍延续过往的裤、套裤,这种套裤没有裤裆,套在常服外面,从功能上来说是为了防止弄脏衣服,有单、有棉。农民在脚踝处多用扎脚带把裤子末尾绑起,既方便行动同时还能保暖,尤其是在北方冬天,棉裤也会束裤脚。民国时期,农民劳动者的服饰款式有衫、襖(襦)、裤、裙、半袖等,短身窄袖方便劳动,下着裤,外面加裙。从鞋子来看,南方多穿芒草鞋或蒲鞋等。头上戴巾、帽,腰间系腰围、革带等,后来也会戴斗笠或者凉帽,材质为藤、竹、麦秸等,可以防晒或挡雨,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靴、履、木屐、行缠、膝裤等,往往是农业、渔业、林业、牧业、副业等从业者常见的穿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民服装在功能、风格上变化很小,在整个社会时尚潮流裹挟下,农民仍穿着与新中国成立初期非常相似的劳动服装,只是出现了更加耐磨和轻薄的混纺与化纤面料,便于劳动生产。在经过特殊历史时期后,军服制式的服装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了大量市场,比如65式军服、“的确良军服”等在被大众时尚淘汰后,由于其采用化纤面料制作,结实耐磨,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向现代农业演化的过程中依然得以保留。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劳动者(农民)的服装主要以实用为目的,而且形制和样式发展缓慢,很难进入时尚研究者的视阈。按照西美尔的观点,时尚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生活方式,人们试图在社会平等化倾向和个体差异魅力倾向之间达成妥协。追古溯今,每一个时代都沉淀着自己的经典和流行,时尚作为一种现实镜像,让来自少数精英阶层的审美具象化,并形成潮流与时尚,成为固化统治秩序的一种工具。而农民劳动者的服装却往往被排斥在时尚体系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时尚偏见。随着新时代中国乡村经济与农民身份的转型,时尚文化同样可以惠及劳动者阶层,并成为促进当代农民身份转变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当代农民身份转型的时尚语境

目前,对中国当代农民身份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失地农民在身份重构时所面临的户籍改变和福利资源重新分配问题;二,从土地使用权归属上,征地拆迁补偿对农民身份的影响;三,从农民工这一新身份入手,研究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的流动和全新的社会关系;四,从教育资源入手,研究农民身份转型过程中对知识水平提升的需求。但是,还没有以时尚为视角研究农民身份结构化调整中的文化审美。我们认为,新时代劳动者服装也是农民表达自身“诉求”的一种方式。生活中美的反哺是身份实践的一种独特的动态催化剂,可以让农民身份转变中的“需求”得到表达。而且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过程,这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年来中国农村户口的改革并不意味着农民身份转变的完成,反而还有更多的福利保障和配套工作需要跟上,以便让农民在生活中切实享受到医疗、就业、劳动保障、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利益。在身份研究中,时尚是一个独特的角度,可以在制度身份、职业身份之外展现出新农民的全新风貌。新时代劳动者服装作为典型的身份赋权现象,使得时尚文化可以加入到身份建构的循环体系之中。因此,我们可以以新时代的劳动者服装为突破口,构建农民全新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

过去的时尚研究很少关注农民这一群体,显然他们与时尚是有隔阂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对农业、农村的优先扶持政策,加之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农民的时尚穿着形象开始受到关注。日本学者川村由仁夜认为,时尚是“由时尚机构、组织、团体、生产商以及各种时尚活动、时尚实践的制度化体系制造出来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符号。”时尚使我们可以从个人、地域和全球各层面观察到渗透在生活中的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变化。从这个角度入手可以认为,新时代劳动者服装在设计完成后也要面临一系列产业链条的构筑,可以从“文化”“时尚”“制度”等多个话语体系来进行解读。本文认为,新时代劳动者服装的时尚化进程,具有强烈的农民身份建构的特征。

在过去劳作服装的缓慢演进过程中,广大农民阶层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的限制,无法从材质挑选、剪裁和审美范式上进行选择,只能算是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在凡勃仑看来,有闲阶层理所应当享受一切奢侈品,而劳动阶层只能消费生活上的必须品,不同的消费成为不同阶层的身份标志。因为有闲阶层占有财富,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身份,其生活时尚与服装品味往往为大众所模仿,进而成为时尚与潮流。这种由较高阶层向较低阶层的传播和扩散,学者称为“滴漏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农民阶层的审美趣味虽也不乏美轮美奂,但在生产中却往往只考虑是否方便劳作。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劳动者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我们关注其劳作时的服装,却是对其社会身份的一种关照。

以劳动者服装为表征的时尚可以帮助农民提升理解文化的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在这一过程中,时尚作为文化赋权的工具,可以让农民主动参与自我身份的重构。新时代劳动者服装让农民群体拥有了时尚的权利,农民作为被赋权的对象,可以利用这种新型服装改善劳动状态与条件,表达自身的审美诉求,进而形成自身的时尚话语。

三、时尚劳动服装创新扩散中农民身份的转型与建构

1、新时代劳动服装的技术扩散与农民身份的职业化

从技术扩散的基本原理入手,讨论时尚型劳动服装与农民身份建构之间的双向互动问题,是乡村运行体系在劳动者服装这个点上的映射。从手段上来说,新时代劳动者服装作为一种技术路径,带动着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化农民身份靠拢。当代农民身份的职业化,要求新时代劳动者服装必须满足高度的功能化需求;反过来,带有时尚文化特征的新型劳动服装,又可以强化其职业化的农民身份。

美国学者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认为,技术能得以创新,需要满足相对先进性、相容性、复杂性和可观察性等条件。扩散首先需要满足的便是相对先进性,也可以理解为相对优势。北京服装学院“新时代中国乡村劳动者服装设计暨美好生活时尚工程”,所公布的新时代劳动者服装中有16%是渔业服装(图5)。团队到浙江农村等地深入调研后发现,渔业服装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高强度防水上,同时还要柔化抗菌、没有异味,再配上超强耐磨的加厚手套,就成为一种特别注重细节的劳动服装。我们在筛选淘宝销售量前50的渔业服装后发现,胸前、袖口以及脚部衔接处是购买者最为关心的三处细节,如果是弯腰劳动,胸前必须做多层防水设计;由于衣袖需要直接入水,同样需要加固优质橡胶,既要紧贴手腕还要有弹性;渔业劳作服的裤子与靴子是拼接在一起的,以保证渔民入水后靴子不会进水,这就需要高电热焊接技术。这次的新时代劳动者服装,既考虑到了浅海渔业捕捞,也考虑到了深海劳作;在技术工艺上强调高度防水和相对透气,同时防止里层衣物产生静电。此外宽松并不代表没有款型,过于肥大反而不利于行动。在调研和实际设计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与其他服装类型不同,对劳动者服装的设计不能仅关注超前的版型设计和新技术面料,成本和使用的便捷性也会直接影响使用者的选择。

图5:新时代渔业劳动服设计解析

相容性对新时代劳动者服装的创新扩散同样重要,这主要是指与已有劳动服装、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以及潜在采纳者的经验习惯相一致的程度。新设计的劳动者服装既要做到美观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要考虑到农民现有的审美认知、消费水平、生产习惯、当地习俗以及地域文化。如果在任何一个点上存在直接冲突,便不利于创新扩散。复杂性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如在制衣领域,设计、剪裁、面料的复杂性多体现在创新语境下,而这对于劳动者服装的创新扩散来说却是不利的。为大多数农民设计的劳动服装,必须功能清晰、便于使用,同时还要做到易于获得。比如占比45%的农业服装(图6),都是沿袭现有的功能设计,多个口袋方便携带物品,薄马甲方便在炎热时穿着,连颜色的选择也更为贴近现有主流审美,以削减农民在接受时的复杂性。新时代劳动者服装还要具有“可观察性”,即在同类服装中,能够凸显自身在成本、性能、结构、外观等方面的优长,以吸引当代农民的注意力。

图6:新时代农业劳动服装之马甲

2、新时代劳动服装的传播渠道与农民的身份归属

新时代劳动者服装对农民身份的建构,必须借助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将开发者和农民连接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农民的选择。传播渠道主要体现在社会网络结构、扩散的空间特征等方面。当下,“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行业属性的划分或户籍概念,而是拥有了全新的传播身份。农村社会网络的结构特殊性,直接影响着对新时代劳动者身份建构的效果。

新的时尚劳动服装不断地传递着强烈的现在感,在设计完成后要在人际和组织间进行扩散,需要多种传播渠道来帮助新时代的农民进行自我身份建构。这包含两个路径:一是意见领袖渠道,二是组织传播渠道。农民劳动装的创新扩散需要特殊的沟通渠道,尤其在农村独特的传播环境下,由于居住空间较为集中,可以通过人际传播实现高效扩散,如口碑效应、虚荣效应、从众效应等都会对扩散产生重要影响。实际调研中发现,农民是否会采用新的劳动服装,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乡里邻居的影响,甚至是在对方充分使用了一个采摘季、捕捞季以后,才会考虑购买这种新的劳动服装。因此,这里便出现了重要的意见领袖角色,其在熟人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会直接影响决策的生成。意见领袖成为新时代劳动者服装的有效传播渠道,而广大农民在使用这种新的时尚劳动服装时,其工作、生活方式也被悄然改变,展现出一种“新农民”的形象。对新时尚的接受,展现出现代农民开放包容的心态,同时也悄悄地推动着农民身份的时代转变。

在农村社会结构中,农民个体始终在寻求群体身份的获得,而个体与群体间的频繁交往会加快其新农民身份的转型。在组织传播渠道中,新时代劳动者服装可以直接进入农民人际关系中,让这种新的劳动时尚更贴近乡村的生活方式。比如村委会这个由村民选举产生的自治组织不仅可以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还能帮助村民获取外界信息,新时代劳动者服装可以在村委会内部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布与传播扩散。围绕新劳动服装的集体交流,可以迅速改变农民对劳动服装的固有思维,便于其了解和接受这一新鲜事物;同时,这种组织传播渠道,也可以让农民更容易接受新职业身份的转变。

3、特有劳动保障体系与新农民身份的确认

劳动保障属于法律保护性措施,包括对农民劳动者生存权、报酬权、就业权、参与权、保护权和教育培训等权利的保护,既可以促进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又可以更好地保障其从业权益。如在农、林、牧、副、渔活动过程中,怎样让劳动者服装既能实现安全生产又能看上去美观时尚,便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北京服装学院设计的千套新时代劳动者服装,便是中国特有劳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制度上拓展了劳动保障的外延。过去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环境中,广大农民群众确实无法享受到制度内的保障措施,但是在健全的中国劳动保障体系中,劳动的安全、舒适也成为保障体系的新内容。

实际调研发现,农民群体采纳新型劳动装的意愿往往基于服装是否由村镇政府部门分发或采购,其次才是自己愿意花多少钱来购买。对于他们而言,最理想的方式是免费获得,这在很多细分农业类别是可以实现的。比如林业技术工人都有所属林业局,如果所属机构能进行统一采买,则更有利于新型劳动者服装的扩散与其新身份的自我确认,也更容易实现乡村福利保障的公平。从现实状况看,让定价较高的新农民劳动服直接进入商业流通环节,最终很难落到农民身上,如果这种新劳动服装能进入劳动保障体系,将会弥补完全市场化所带来的分配不均问题。

由于地区间经济收入水平的差异,农民与原有农耕文化中的身份已经发生了分离。对一种兼具时尚和使用功能的新时代劳动者服装的采纳与扩散,将会让农民个体感受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和谐”要义。从现实情况看,新时代劳动者服装在中国特有社会保障制度调节下,可以很好地提升农民对社会福利的满意度,实现其对自我身份的肯定,消除其对制度性安排的不理解,并使之获得一种劳动保障下的新制度身份。

结语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民群体,必然会在文化审美上寻求更多的社会认同,而新时代劳动者服装的创新扩散,可以帮助当代农民形成全新的身份认知。在中国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下,农民的工作、生活质量已经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而“新市民”“新职业农民”等身份也将在时尚文化层面被重新定义。新时代劳动者服装的创新扩散将实现对农民身份的重新建构,打破精英阶层的时尚偏见,并撕掉“底层”“弱势群体”等标签而建构起新农民的职业身份,既完成了他者对农民身份的重构,也实现了新时代农民对自我身份的主动认知。未来,新时代劳动者服装如果能进入中国特有的劳动保障体系,这将意味着从制度上给予农民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福利保障。从整个历史变迁来看,农民可以通过新时代劳动者服装重塑自己的身份与权利,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自身地位的提升,这是时尚文化进入社会结构体系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汉]司马迁著:《史记》卷一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000页。

② [宋]孟元老撰,王云五主编:《东京梦华录》卷五,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9页。

③ [宋]陆游著:《渭南文集》卷二十三《陈氏老传》,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华氏活字本影印版,第103-104页。

④ 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台湾: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4年,第402页。

⑤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刘小枫编,顾仁明译:《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95页。

⑥ (日)Yuniya Kawamura..2Edition.Bloomsbury, 2018, PP.42-43.

⑦ 宋炀:《时尚·道法自然——时尚与自然的关系史及时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艺术设计研究》,2020年第5期,第5-15页。

⑧ 罗纲、王中忱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7页。

⑨ (加)McCracken, Grant., Michael R.(Hg.),The Psychology of Fashion, Lexington,Massachusetts,1985, PP.39-54.

⑩ (美)Everett M.Rogers,(3ed.).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3,PP.15-16.

⑪ 曹兴、柴张琦:《技术扩散的过程与模型:一个文献综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第14-22页。

⑫ 熊亦冉:《现代性的时态更迭:时尚及其时间逻辑研究》,《艺术设计研究》,2021年第4期,第5-10页。

⑬ 赵正龙:《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创新扩散模型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17-123页。

猜你喜欢
劳动者身份服装
致敬劳动者
致敬最美劳动者
道具服装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在云端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