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奇迹!强盗?良知!——议论性文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课例

2022-07-11 06:31钟宝生查琴姿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修辞手法

钟宝生 查琴姿

【教材、文本分析】

1.单元分析

此单元选取的都是表现思想风采的文章,人文主题为“砥砺思想”。这些文章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文体均属“议论文”。教材编者设定了以下语文要素: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论证的思路,掌握论证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理性思维。

此单元是统编教材将“议论性文章”的提法以及相关知识以单元学习重点的形式呈现的第一个单元,可看作“议论文单元”的初级版。教学目标侧重于了解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特点,把握作者观点,而对观点和材料的要求主要是“区分”,对论证方法的要求主要是了解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并初步学习。

2.文本解读

此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一方面高度赞美东方文明,盛赞圆明园是世界奇迹,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另一方面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非正义战争的罪行(特别是劫掠、毁灭圆明园)的书信,充分表达了对法国政府强盗行为的愤怒以及对被侵略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雨果不愧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在这封激情批判的书信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通过铺陈、类比等手法描摹、赞叹了圆明园之极美。特别是作为“法国的良心”“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以讽刺的反语辛辣批判了英法联军的罪行,并超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将法国政府与法兰西人民区别开来,完美展示了一位人道主义者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雨果的立场、观点在这“美”与“丑”的鲜明对比下,尤显爱憎分明。

学习此文意在让学生了解“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与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并从中体悟雨果立场的可贵之处、仗义执言的无尚勇气,学习做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的世界公民。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性文章并不陌生,之前各学期都有所接触,如七年级上册的《纪念白求恩》、七年级下册的《最苦与最乐》、八年级上册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八年级下册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但“议论性文章”的提法以及相关知识以单元学习重点的形式出现是第一次。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特点;2.能区分论题与论点,区分观点和材料;3.与第五单元(议论文单元)形成勾连。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文章观点,感受正义良知。

2.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论证思路。

3.感受瑰丽的想象,理解铺陈、类比及反语等语言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

2.感受瑰丽的想象,理解铺陈、类比及反语等语言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观点,感受正义良知。

2.体悟雨果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言。

【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摘录诵读,熟读精思,语言批注,对比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了解雨果

有位著名作家想知道寄出的作品能否发表,就给出版社编辑写了封信。内容简洁至极,猜猜写了什么?——没猜到吧!(或“你真有慧根,肯定有成为作家的潜质!”)信的内容仅一个标点符号——问号。与此相映成趣的是,那位编辑回信表示可以发表,也简洁至极,猜猜回的是什么?(对,是感叹号!)

这位作家就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那部作品就是文学巨著《悲惨世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封书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里面好像也有“?”和“!”。好,让我们走进文本,与名家交流。

二、熟读标题,明了文体

(一)初读标题,了解书信

初看标题,属书信体。传达了哪些信息?谁能说说书信的格式要求?

明确:

1.信的内容:针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事,收信人:巴特勒上尉。

2.格式要求:书信一般包括称谓、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和日期六部分。

在首行顶格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为表示尊敬、亲切,可在之前加上“尊敬的”或“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人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到尊敬。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结束后,要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写祝愿语,以示礼貌。一般性的祝词“此致”“敬礼”,格式是紧接着正文写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下一行顶格写“敬礼”。最后两行靠右署名,姓名正下方落下写信日期。根据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在姓名前可表明身份。

质疑:为什么这封书信在称谓、问候语、祝愿语、署名等方面似乎有些不合常理,缺少一些必要的礼仪性言语?是雨果个人的修养不足,还是另有隐情呢?让我们进一步深入文本,与名家深度交流。

(二)再读标题,明了文体

一般书信的题目可写可不写,如果要写,大多是“给XXX 的一封信”“XXX,我想对你说”之类。而雨果这封书信的标题还有个“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前缀用语。从中我们猜测书信的主体内容应该就是表明自己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也就是评论。我们把这类评论文章归属为“议论性文章”,“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就是此文的论题。我们学习这封书信就是要进一步了解学习议论性文章。

(三)圈点词语,温故知新

1.圈点词语。

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出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并说说其含义。注意易错的字音、字形和字义。

明确:

赞誉(zàn yù):称赞。

恍若(huǎng ruò):仿佛,好像。

惊骇(jīng hài):惊慌害怕。

瞥见(piē jiàn):一眼看见。

劫掠(jié lüè):抢劫掠夺。

制裁(zhì cái):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 cún):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儿没有留下。

富丽堂皇(fù lì táng huáng):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丰功伟绩(fēng gōng wěi jì):伟大的功绩。

2.温故知新。

在七、八年级我们学过《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我为什么而活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文章。这些文章都有个共同点,表明了作者的某种态度。我们这里把态度说成是观点,这类文章也叫“议论性文章”。我们再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请你找出其中表明态度的词语。

明确:首尾“赞誉”“丰功伟绩”两个词语具有鲜明的态度性。那么,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的态度(观点)是赞誉吗?认为是丰功伟绩吗?让我们去当面问问雨果先生吧!

(四)熟读内容,辨析“赞誉”

1.搜寻“赞誉”。

请默读课文,圈画文中出现的“赞誉”一词。并反复诵读相应句段,思考各自表明了什么态度?

2.体悟“赞誉”。

(1)开头的“赞誉”——巴特勒上尉的“赞誉”。

自由诵读书信正文第一段。说说哪些词语应重读,为什么?

明确:“体面的”“出色的”“光荣”“赞誉”应重读,因为这些词语是表明态度的。“你认为”“在你看来”应重读,因为这些词语明确了表明态度的对象,但不是雨果自己,而是自以为是的巴特勒上尉。字面上似乎是“称赞”,其言外之意是这次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在雨果眼里是“丢脸的”“失败的”“耻辱的”。

(2)信末的“赞誉”——远征中国的“赞誉”。

这里“赞誉”的意思与开头段的相同吗?说说“以上”指哪几段内容?

明确:不相同,开头段是“称赞”的意思。这句中的“以上”主要指第⑤—⑨自然段。

请默读第⑤—⑨段,信中哪些词句具体写出了雨果的“赞誉”?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做批注(提示:可从关键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赏析)。

示例:

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的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明确:①“更彻底”“更漂亮”,讽刺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破坏程度之深,表明了雨果对他们这种强盗行径的严厉谴责。

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讽刺意味淋漓尽致,愤慨之情入木三分。句末连用感叹号,感情强烈,表现了雨果极大的愤慨。实际上是说犯下了滔天大罪居然还自鸣得意。逗号与句号情感太弱,不足以表达雨果的谴责之意、愤怒之情。“手挽手”“笑嘻嘻”,则通过描写(情态、动作)活画出掠夺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达到辛辣讽刺的效果。

③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劫掠、毁灭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谁文明,谁野蛮,不言而喻。辛辣地讽刺“野蛮人”创造文明,“文明人”践踏文明。

我们再回头诵读“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其实应改为“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谴责(嘲讽、批判)。”一声礼节似的“先生”,一个看似褒义的“赞誉”,全是满腔的愤慨和蔑视之情。雨果先生的这种含笑的怒骂,辛辣的讽刺,比那种金刚怒目式的谩骂杀伤力更强。

既然这个“赞誉”是“谴责、嘲讽、批判”,雨果为什么要用“赞誉”这个词?

明确:这里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看似赞美,暗含讽刺。

知识卡片:

反语,是指故意使用跟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形成讽刺辛辣的表达效果,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地表达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辞表和辞里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

回顾之前课文中的“反语”: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但到傍晚……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3.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明确作用:巧用反语,能更好地蕴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其实是严厉谴责,极具嘲讽与批判意味,更显力量,更见智慧!

(3)信中的“赞誉”——圆明园的“赞誉”。

信中明写了两个字面的“赞誉”,其实信中还有隐含的“赞誉”,细心的你发现了吗?

明确:第③自然段,是对圆明园的“赞誉”,也是雨果由衷的发自内心的真正的“赞誉”。

细读第③段,思考雨果心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圈划出雨果对这座圆明园评价的词句。

示例:“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等。

据说雨果从来没有看过圆明园,那他是怎样描写圆明园的?

明确:得力于丰富的想象。雨果没有来过中国,更没有见过圆明园,他对于圆明园之美的描写,全凭想象。正是在这富于激情的想象中,作为诗人、作为浪漫主义文学家的雨果将圆明园完美呈现。一是类比。雨果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类比,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是亚洲文明的代表。二是铺陈。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那就是这座园林。”这种极尽语言之能事仍觉语言无能为力的感觉,这种反反复复地铺叙和言说,展现了雨果在无与伦比的圆明园面前的惊骇和谦卑。

圆明园的“赞誉”小结: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世界奇迹。理由1:它的艺术价值地位高,是规模巨大的幻想艺术的典范;理由2:它是为各国人民而建的文明成果;理由3:它受到各国艺术家、诗人、哲学家的礼赞。它不仅是东方艺术的瑰宝,更是人类的骄傲!

雨果激情想象,高度赞美,是何等正直!请反复诵读第③段,熟读成诵,做好积累。

(4)我们的“赞誉”——雨果的“赞誉”。

①了解雨果。

雨果(1802—1885),法国著名作家,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书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诗集《惩罚集》等。以诗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其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贯穿他一生活动与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雨果被后人赞誉为“法国的良心”“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②雨果的“爱国”。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这不是不够爱国,这展现的是雨果的“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赞誉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但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的爱国是超越政府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的。我们应给雨果以无尚的“赞誉”。

(五)熟读内容,理清思路

1.梳理文章结构。

(1)请找出连缀课文内容的关键句,说说其作用。

明确:

①既然你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欲擒故纵,且表现雨果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

②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句成段,开启下文,含蓄表达了雨果的无限惋惜与愤慨之情。)

③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照应了开头,又极具尖锐的嘲讽意味。)

(2)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①—②):交代写信缘由,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第二部分(③—⑧):雨果赞誉了圆明园,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

第一层(③):雨果以浪漫主义笔调赞美了这座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告诉人们:圆明园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

第二层(④—⑧)揭露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谴责无耻行径。

第三部分(⑨—⑩):照应开头,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强烈愤概和蔑视之情。

2.理清论证思路

(1)一般论述思路。

一般文章的写作思路有并列、总分、对照、层进等基本形式,各段间内在联系多用过渡句段。而议论性文章的一般论述思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此文论证思路。

请速读课文,想想信的正文是否也可以用几个标点符号来表示?

明确:此文作为一般文章来说,符合“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议论性文章论证思路很清晰,写信缘由,提出问题(?总)——赞美圆明园,分析问题(!分)——讽刺侵略军,分析问题(?分)——表明态度严厉谴责,解决问题(!总)。

第二课时

一、概括内容,明确观点

1.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明确:雨果高度赞美圆明园,愤怒谴责英法联军劫掠、毁灭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对法国政府强盗行径的愤怒以及对被侵略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2.明确观点。

提示:

观点句位置:关注文章的标题和首尾,关注具有评价性的语句。

观点句特点:评价性的语句多是明确完整的判断句,肯定句。

交流研讨后明确:英法联军是窃贼,所获“战利品”应还给中国!

二、精思语言,严谨严密

1.能否将第二部分的赞美圆明园和谴责英法联军两层次调换顺序?说说理由。

明确:不宜调换。理由1:美好事物的破灭,更能引起情感的愤慨。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美好,然后再说起它的消失,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愤恨。所以,赞美是为后文的揭露与谴责做铺垫。理由2: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展现雨果的爱憎分明。如果先谴责英法联军,不明真相的读者可能感受不到这种愤慨的情绪。

2.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雨果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3.说说对“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的理解。

明确:雨果从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强盗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三、精思假托,良知典范

此文的译者、中山大学教授、中国雨果研究专家程曾厚先生为了这封信上下求索,后来在国立法兰西图书馆手稿部,见到了雨果的手稿原件,证实了这封信的一些真相:巴特勒上尉,查无此人;《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查无此信;就连信尾的日期“1861年11月25日”和地点“高城居”,都是伪托。

1.探究假托书信。

那么,雨果是骗了我们吗?可是手稿是千真万确的呀。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件事?

明确:严格意义上没有。程曾厚先生及雨果研究学者们的结论是:雨果的内心有一个中国情结。英法远征军劫掠和焚毁圆明园,深深刺痛了雨果的良知,刺得很深,刺得很痛。1875年编集《言行录》是个机会,促使雨果写了这封《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借这封假托的书信,对这样一个使他震动、让他难以释怀的重大事件,留下他的立场和观点的足迹。这是更高意义上的“真”。

雨果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我们也可以说,在绝对正确的国家利益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类共同体利益。哪里有卑鄙的抢劫掠夺,哪里就有伟大的伸张正义。雨果不愧为世界良心的发言人。对于中国来说,雨果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称号——“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2.探究插图意图。

教材中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雨果以手抚额的肖像图,还有一幅则是雨果沉思创作的场景图。请选择其一,写一段雨果当时的心理活动,展现其写作此文的心路历程,体悟其正义良知。

示例:略

3.探究改编意图。

老师发现这封书信最初翻译成中文入选教材与现在这套统编教材有一处明显的不同,就是先前的文本中用了九个“您”,而现在的文本全部替换为“你”,对此你怎么看待?请在反复换读中,领会编者意图。

明确:“您”是敬称,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一般为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的称呼。而“你”仅是对对方的称呼,感情色彩中性,在书信中频繁使用,则有瞧不起、轻慢,甚至愤怒、蔑视的意味。编者让雨果以“你”的口吻来述说,使得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愤怒谴责和对圆明园的高度赞美,更加态度鲜明,爱憎分明。这与前面提到的信中缺少一些必要的礼仪性言语,也是一脉相承的。

四、学习回顾,课堂小结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既是一封书信,也是一篇观点鲜明的议论性文章。我们把握了作者的观点,梳理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了类比、铺陈和反语等手法在议论性文章中的作用,特别是深深感受到雨果先生对本国政府强盗行为的愤怒以及对被侵略的中国的深切同情。希望同学们对议论性文章的态度观点(论点)明确,材料(论据)丰富确凿,论述(论证)层层深入等特点有所了解,并学习雨果先生做个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的世界公民。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如果让你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给巴特勒上尉写一封信,你会怎么写?

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格式正确。

2.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法国巴黎著名地标建筑物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西堤岛,矗立在塞纳河畔,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天主教教堂。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巴黎历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迹,其中玫瑰花窗更是举世闻名。

可是这个人类的艺术瑰宝却在2019年4月15日下午6 点50 分左右起火。着火位置位于圣母院顶部塔楼。大火迅速将圣母院塔楼的尖顶吞噬,很快,尖顶如被拦腰折断一般倒下,整座建筑损毁严重。伫立了800 多年的全人类的艺术瑰宝——法国巴黎圣母院就这样被大火吞噬。

中国个别网友观点:

网友一:真的活该,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他们当时火烧圆明园的时候不是很开心?我反正不会惋惜啥的,只能赞叹一句:烧得好!

网友二:苍天饶过谁?我看到许多古董被毁确实觉得惋惜,但内心深处确实有种天道好轮回,平衡了的快意。你可以说我内心龌龊,但我诚实地告诉你,我就这么想的,不隐瞒。

如果让你就巴黎圣母院被烧一事跟帖来谈谈看法,你会怎么跟?

理性思考示例:勿忘国耻的意义是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文化和艺术是无辜的。古迹被毁不仅是国家之殇,更是全人类文明的损失。雨果先生也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应超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不需要虚伪的所谓的爱国主义。

结束语:愿我们都能头脑清醒,良知正直,立场公正,敬畏文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沿体究文 大美无疆

通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不难发现编者在单元选文编排设计上的特点:七年级基本淡化文体意识,主要是依据“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进行双线组元;从八年级开始,在双线组元的基础上关联文体特征,即注重单元选文的文体性。如八年级涉及的文体单元有新闻单元、回忆录传记单元、散文单元、游记单元、说明文单元以及古诗文单元,等等。九年级则开始涉及议论性文章单元,即九上第二单元、第五单元和九下第四单元。

为此,本课例紧紧围绕“学习议论性文章”这一目标,首先以一封书信入课,一是为了契合作者,二是为后续理清论证的思路埋下伏笔。接着在解题中,进一步明了文体——议论性文章。再则,在夯实字词基础的同时,找出“表明态度的词语”,旨在聚焦论点。然后,紧扣“赞誉”一词,从巴特勒上尉的“赞誉”、远征中国的“赞誉”、圆明园的“赞誉”、雨果的“赞誉”等四方面全面梳理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得后续的理清论证思路和明确观点两个重难点目标迎刃而解。最后将议论性文章的几个知识目标在“拓展延伸,学以致用”环节运用落实。

作为肩负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以文培元使命的语文教师,不能将课文篇目仅当作欣赏、解读的对象,也不能囿于对课文的理解评价,应将具体篇目文本转化为教书育人的有效资源。要努力实现“文本精当的解读与评价”“将文本转化成育人资源”“走向人的价值取向的培育”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应然合理化的生命进阶教育。努力使师生通过有效的课堂对话感受到生命的涌动,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从而有效达成基于语文学科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学生是一个个发展中的丰满的生命,要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就要教师站在人性的角度,用激情和智慧教会学生在观察、思考、发现和惊叹中珍惜人的价值。这篇文章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本课中,一是在知识点的教学中有机渗透雨果的高尚人格情怀。二是加强课堂的诵读与积累。在反复诵读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有声言语中,潜移默化地熏染无言的情怀。三是在“精思语言,严谨严密”环节从谋局布篇、遣词造句等方面进一步体悟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雨果的“大爱”情怀。四是在“精思假托,良知典范”环节从写信缘由、插图意图和改编意图等方面集中探究体悟展示了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最后通过“拓展延伸,学以致用”环节,将文体知识及人文情怀综合性运用,使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较好实现语文学科特质下的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对泰国短篇小说《人生百态》节选分析
小说语言分析
关于《围城》中的隐喻思维解读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浅析史铁生散文语言特色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运用修辞手法培养小学生写作的联想和想象力
巧用修辞手法学哲学
借助音乐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的空中楼阁》中的艺术手法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