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标准”:推动水土双保护

2022-07-12 13:00张晓芒 李滢
环境 2022年5期
关键词:土壤环境佛山市佛山

张晓芒 李滢

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2021年,佛山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成功申报“‘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成为继韶关之后,广东省第二个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两区”建设的目标是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十四五”期间,佛山将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争取为土壤污染防治事业呈献一套“佛山标准”。

一件“大好事” 主动担当建“双区”

据了解,2021年生态环境部确定开展的“‘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共涉及全国13个城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共涉及全国21个城市。其中,佛山與郑州成为全国同时开展上述“两区”建设的两个城市。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佛山在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版图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佛山也积压了不少历史遗留环境问题。土壤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已成为佛山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瓶颈”。

虽有韶关经验在前,但佛山“两区”建设难度更大,原因在于佛山与韶关的土壤现状大相径庭。韶关土壤污染防治难点主要围绕历史遗留的矿山重金属污染,重点解决农田安全利用问题;而佛山是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难点是围绕制造业带来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复合污染,重点解决建设用地安全、高效利用问题。如何因地制宜,打造具有佛山特色的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需要以“归零心态”,潜心探索。

“为顺利推动‘两区’申报工作,我们自2021年初就积极主动向国家和省做好沟通汇报,市领导高度重视、亲力亲为,把‘两区’建设作为切合我市土壤污染防治实际需要的‘一件大好事’来推动。”据佛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次“两区”建设中,佛山将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先进经验”为目标,以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突破土壤污染防治瓶颈,补齐农村环境整治短板,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构建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和管理体系。

为实现上述目标,佛山市编制完成了《佛山市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方案》《佛山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方案》,将突出项目引领,计划推进重点项目26个,涵盖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方面。

一套“组合拳” 探索“净土”新思路

据了解,在“两区”建设具体推进措施上,佛山市将坚持“问题导向、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系统推进”的思路,落实“一张图、两融合、三协同、四打造、五体系、六支撑”措施,打好“两区”建设“组合拳”。对此,佛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负责人向笔者详细描绘了“两区”建设的具体蓝图。

“一张图”,是构建包含国土空间、重点行业企业调查、重点监管单位、村级工业园区、农用地等在内的国土环境空间现状图,全面摸清各环境要素基础信息及关联情况,准确研判识别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找准突破点。

“两融合”,是“两区”建设融合在一起,互为支撑、互为补充,找准结合点,实现“1+1>2”协同增效。

“三协同”,是坚持空间协同、部门协同、要素协同,找准创新点。具体说来,科学划分城镇空间、农村空间、生态空间,合理界定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美丽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各履其职、各司其责,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协同土壤、地下水、农村生活污水、农村黑臭水体、水产养殖尾水等要素,实现综合治理、协同见效。

“四打造”,是通过推动工业企业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岭南乡村文化活化,找准切入点,打造优级制造业、打造优质农产品、打造优美村环境和打造优秀村文化。

“五体系”,是构建五大土壤环境治理体系,找准着力点,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据介绍,佛山市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突出重点行业企业和重点村级工业园区管理,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构建工业污染源头防控体系;以治理修复新模式、污染土壤资源化利用为主要方向,构建佛山市建设用地修复或风险管控技术体系;以“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保障”为重点,构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体系;开展重点污染源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划分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实施分区管理、分类防控,构建地下水重点区划管理和技术体系;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和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开展在产企业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或修复试点,构建在产企业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

“六支撑 ”,是构建组织、平台、资金、科技、信息、宣传6大全方位立体支撑系统,找准落脚点,全力保障“两区”建设顺利开展。组织支撑将依托佛山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督促、协调“两区”建设具体工作;建设土壤生态环境研究平台,提供技术支撑;积极申请专项资金、落实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支撑重点项目实施;依托国内领先的生态环境科研院所,充分应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研究成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集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数据、重点行业企业、重点监管企业、建设用地管理等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信息化支撑水平;开展典型经验总结提炼,加强宣传报道和成果推广。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佛山计划依托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共同搭建土壤生态环境研究平台,立足于将其打造成为省部级乃至国家级的科研平台,成为带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提升的生力军。

不惧“硬骨头” 攻坚克难有章法

“佛山‘两区’建设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治理修复周期长,难以满足建设用地‘拿地即开发’要求的问题。我们也将以此为重点,进行土壤治理修复新模式探索。”佛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对存在污染问题需要开展修复的地块,若按正常修复模式,将耗资巨大且修复周期长,严重影响土地开发再利用进度。佛山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壤治理修复新模式探索,在确保土壤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化解土地开发时间和土壤污染修复之间的矛盾,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加快土地再开發进程。

对采取污染土壤固定稳定化+原地阻隔填埋技术并已完成土壤治理修复的地块,佛山积极探索采用“阻隔区域风险评估-污染土壤开挖-资源化处置利用-效果评估”的模式实现污染土壤资源化利用,防范地块开发后阻隔填埋区带来的污染风险。

笔者了解到,在“两区”建设的实践中,佛山也面临着政策、资金和技术等“难点”。对此,佛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佛山将积极争取获得国家和省的政策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努力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提速’和‘提质’。”

“佛山的‘两区’建设探索,将为经济发达城市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协调发展提供可行、可靠、可借鉴推广的模式。”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所所长邓一荣表示,如何克服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同步实现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环境整治的协同治理,取得更具示范性的实效,需要佛山付出更大的努力。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土壤可划分为三类:

I类为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到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土壤标准分为三级:

一级标准 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 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 为保障农林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各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的级别规定如下:

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

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

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

猜你喜欢
土壤环境佛山市佛山
“优标”水稻体系对稻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 李西鹏
红色热土佛山
佛山市“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基地”成果展示活动筹备会议顺利召开
佛山制造为啥这么牛
广东佛山雕塑院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