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视角下的翻译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应用研究
——以“会展翻译”课程为例

2022-07-12 01:33朱越峰
现代英语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会展标准化

朱越峰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1121)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标准化战略在为教育标准化指出改革方向的同时,也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全面部署标准化改革,深入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

翻译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社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是语言服务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实践类课程,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一直以来广受专家、学者肯定,如仲伟合、赵军峰(2015:294)和仲伟合(2011:24)。但相对理论类课程而言,翻译实践类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是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为有效改进翻译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随意性大、不规范等弊端,进一步提高翻译实践教学质量,突出应用为本与需求导向的基本特征,实现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践类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而其中的关键是课程标准。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凝练和总结(杨润勇,2018)。实践类课程教学标准化是指教学机构制定、发布和实施指导课程教学的标准,对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诸因素采取管理措施和提出质量要求,保证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并发挥其最佳效益,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课程教学标准化的意义显而易见:对高等教育机构来说,通过标准化的教学体系,能够全程掌控教师的教学过程,准确获取学生反馈,及时改进教学质量;对教师而言,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能使教师迅速适应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来说,课程教学标准化能使他们提前做好科学规划,明确学习方向。

二、实践类课程教学标准化的现实意义

(一)对标翻译服务行业国家标准

相比较标准化程度不高的翻译实践类课程教学而言,翻译服务行业积极响应国家标准化战略,从2003年起,中国译协翻译服务委员会联手中国标准化协会出台了一系列翻译服务国家标准,如《翻译服务规范 第1部分:笔译》(GB/T 19363.1—2008)、《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GB/T 19682—2005)、《翻译服务规范 第2部分:口译》(GB/T 19363.2—2006)等。上述国家标准为规范翻译行业行为、提高翻译服务质量,更好地为顾客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引导。如何与这些国家标准接轨是翻译实践类课程教学的重点。

(二)解决翻译实践类课程教学实际矛盾

近年来,我国翻译专业紧跟时代大潮,积极实施教学改革,已基本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实践类课程的标准化建设能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矛盾,如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教学内容与实际课时的矛盾、师资知识结构与专业知识的矛盾等,较好地提高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度。

三、翻译实践类课程标准化教学应用研究

翻译课程标准化教学是指通过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设定把教学理论知识与综合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内容、综合利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强化社会案例教学、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成绩考核体系和提高翻译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等措施来实现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最终成果为该实践类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性质与任务、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考核内容与方法、课程资源等七部分,一般由五个环节组成,即制定教学目标、树立教学标准、明确教学流程、标准持续改进、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循环。

由于篇幅有限,下文以实践类课程“会展翻译”为例,着重讨论其中的四个核心要素: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和考核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目标

学校翻译(商务会展方向)作为新设立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在过去近四年的培养过程中,已初步建成以标准化为导向的实践类课程教学体系。会展翻译为本专业核心课程,先修课程有英汉互译、基础口译、会展管理等专业课程。依据《杭州师范大学翻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2018版)》,课程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1)了解会展翻译的原则、分类和各种现象;(2)理解会展翻译的基本要素和不同要求;(3)掌握会展翻译中文本类型、目的功能和文案格式等相关概念。

能力目标:(4)基本掌握常见会议翻译;(5)基本掌握常见展览翻译;(6)准确掌握文件资料翻译;(7)熟练掌握联络翻译。

素质目标:(8)准确掌握会展接待礼仪;(9)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国际视野;(10)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11)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同时,考虑到翻译专业的应用性特点,为使学生顺利接轨行业职场,本课程特设定相应毕业要求:【要求1】理论知识:掌握会展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要求2】分析问题:具备良好的翻译素养与思维方式,并能灵活翻译不同类型会展素材;【要求3】行业视野与职业素养:了解国内外会展翻译动态与行业需求,以及该职业所需基本素养;【要求4】国际化与现代化:具备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能够胜任跨文化交流及一定的跨专业交流工作;【要求5】综合运用能力:以专业、职业、行业为纬度,具备良好的会展翻译实践能力。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矩阵详见表1:

表1 “教学目标-毕业要求”对应矩阵

续表

通过上述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设定,进一步明晰本课程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厘清教学与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翻译专业的语言服务本质,是课程标准化教学的指导性要素,主导着教学实施方向。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作为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课程内容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它既包括“知识与技能”领域,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课程内容的标准化不仅能极大地推动教学公平,也能为所有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资源。

会展翻译课程内容根据文本功能可分为五部分:申请类报告、指南类文案、事务类文案、规章与合同、评估类文案(滕超,2012)。以下以“事务类文案”为例进行阐述(表2)。

1.知识与技能

科学引导学生获取课程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实现知识了解、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三大目标;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心智技能训练,实现心智技能目标,达成操作技能目标,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全面发展。具体如下:

(1)掌握特定文本特征;(2)掌握特定文本格式;(3)掌握特定文本翻译技能。

2.过程与方法

突出学生“主体性”与教学“体验化”,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并随机进行创新教育;同时,通过真实或虚拟“体验”让学生参与“过程”,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去发展,去分析,去论证,然后给以适当的评价或点拨。采用教学组织形式如下:

(1)课堂讲授;(2)语料平台在线实训;(3)VR实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探求知识的学习兴趣;(2)交流协作的团队精神;(3)诚信严谨的职业道德;(4)服务至上的职业素养。

(三)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涉及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其标准化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教学过程更加灵活,教学内容落实更加具体和有效。就实践类翻译课程而言,有以下三种形式可以借鉴:课堂教学平台、在线教学平台与现场教学平台。为切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就需要对这三种教学平台进行有效融合,取长补短。随着教育技术(如VR等)与“互联网+”的发展,授课形式表现出“跨时空”的特征,从多维立体和感官来传授和注入知识和体验(授课)。教师角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发生了转变,从之前的授课模式变为学习指导及个性化发展辅导,其标准化程度非常关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巨大。

《会展翻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两项措施:(1)课程教学采用“线上(在线)+线下(课堂)+现场(虚拟仿真)”混合型模式,充分发挥每种教学平台优势,取长补短,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实践能力为终极目标;(2)线上(在线)教学平台与现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采用相关教育技术进行标准化管理。线上(在线)教学平台采用“公有云+私有云”的部署模式,定制开发多个新模块,用语料库的手段激活师生对CAT(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高效使用,同时帮助师生提高翻译项目的效率和准确率,并以此建设学校自己的特色双语语料库和教学资源库。自建语料库专业性强,标准化程度高,学生能高效接触到会展行业最新动态及相关语料,极大地缩短了将来行业转入的时间差。现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则通过“翻译专业(会展)语言服务案例库虚拟仿真平台”的专业案例,采用全程沉浸式、交互式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四)考核内容与方法

翻译实践类课程的考核与方法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多,最难解决,如评价依据不够客观、多元化程度不高、标准差异性大、目标定位不准等,严重影响考核的科学性、公平性、能动性。其中,标准化管理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会展翻译课程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对考核内容进行有效管理。

1.碎片导向

即对课程考核的全过程进行碎片化处理,每次课都对学生的各种成绩进行记录,并由教师预先分配好每次课在最终成绩中占的比重。这通常根据每次课内容的重要性决定。同时,也可对某一次课中的课堂成绩,继续碎片化为出勤、课堂表现(其中包含团队表现成绩)、实务操作、平时测验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碎片化处理的粒度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连续性进行划分,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可以根据课程连续性,把粒度切分到不同课时。

2.过程导向

是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积极性等情况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考量,注重多形式、多维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新型考核方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式的考核,兼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特点,会展翻译课程在考核的实际过程中,突出因人而异,主要通过钉钉教学圈子及自建“多功能复合语料库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痕迹”记录。通过平台的数据统计,能及时发现每位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存在的问题。

3.能力成长导向

会展翻译课程期末考核突出以能力成长为导向的思路,具体操作如下:①建立课程试题库,按教学内容设计出 Easy、Medium、Difficult三种难度试题;②教学第一周学生进行前测(Easy);③教学第八周学生进行中测(Medium);④教学第十六周进行后测(Difficult)。通过上述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实施,能科学地跟踪到学生能力成长的过程,为下一阶段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同时,再辅以一定的诊断性评估,不仅能确保课程考核的科学性与标准化,还能兼顾个体能力成长的差异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实践类课程教学标准化的应用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突出知识目标(目标1~3)、能力目标(目标4~7)、素质目标(目标8~11),并与毕业要求(要求1~5)作了矩阵对应。在规范课程内容时,不仅对教学内容做了具体规定,而且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行为进行了描述,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领域,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在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方面,建议通过专业案例,实施“线上(在线)+线下(课堂)+现场(虚拟仿真)”混合型模式,并采用相关教育技术进行标准化管理。通过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的不断提升,重构教与学生态,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在考核内容与方法领域,采用碎片化导向、过程性导向、能力成长导向等方法,在兼顾个体差异性发展的同时,确保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公平性、能动性。

总之,课程教学标准化是解决当前翻译实践类课程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是大文科背景下的翻译研究新领域,更是新时代教育发展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会展标准化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标准化”原理
吃肉频率能体现乡村治理水平? 走形的标准化徒增负担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
会展名片
会展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