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努力、天帮忙”:中国石油2021年业绩重回行业首位

2022-07-12 08:04国际能源战略学者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陆如泉
中国石油企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油气油价石油

□ 文/国际能源战略学者、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陆如泉

“人努力、天帮忙”,这句话最近几年常常挂在人们的嘴边————主要是用来表达对雾霾减少原因的调侃。人努力指积极采取措施控减空气污染物排放;天帮忙指刮风的次数明显多了,雾霾被吹跑了。

现在,“人努力、天帮忙”形容在中国石油这家能源央企2021年靓丽业绩身上再适合不过————3月3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对外发布其2021年业绩,以2.6万亿人民币的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2%)、1611.5亿人民币的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12.2%)、以及921.7亿人民币的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385%)的靓丽数据,创造了近7年来最好的年度生产经营成果,中国石油藉此重回并稳居行业首位。

一方面是“人努力”————转变观念、通过加大勘探开发投入提高油气产量、控减成本、精细管理、公司改革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造、战略与组织架构优化调整等一整套“组合拳”打了出去,措施的力度空前,人努力的效果有目共睹。另一方面是“天帮忙”————过去的7年,油价一直在中低位徘徊,2016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平均实现油价分别仅为38美元/桶和40.3美元/桶。而2021年,实现油价达到了65.6美元/桶,同比增加62.6%。于石油行业而言,油价靠“天”(指油价很难被准确预测,石油企业无法自主决定其产品的售价,而是由全球大宗商品标杆价格决定,而2021年不断高企的油价、气价确实帮了企业大忙。

正如中国石油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柴守平先生在公司业绩发布会上所言:公司业绩增长,简单而言就是“人努力、天帮忙”,具体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油价上行,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油气市场需求旺盛;其次是中国石油大力实施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国内油气产量、成品油销量等均同比上涨;再次是公司的低成本发展战略,强化成本费用管控,主要成本费用增幅远低于收入增幅,油气与新能源、炼化与新材料、支持服务及金融服务等四大业务板块均实现盈利。

之所以说是7年来最好业绩,也就是,自2014年下半年这一轮油价断崖下跌以来的7年内,中国石油业绩从未像2014年这么好过。当然,2018年业绩也不错,彼时,公司全年实现油价68美元/桶,实现的经营利润超千亿元。

不光中国石油业绩如此亮眼,中国石化、中国海油这两家石油央企也取得了近几年少有的不俗业绩。3月27日和30日,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在中国石油之前,相继发布公司2021年年报。其中,中国石化2021年年实现营业额2.74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30.2%,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71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2%;中国海油全年实现油气销售收入2221亿元,同比增长59.1%,净利润703亿元,同比增长181.7%,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它们的成功亦可归功于“人努力、天帮忙”。

如此,三大石油央企2021年以2344亿元的净利润总额雄踞国资委旗下各行业央企的“头把交椅”。

看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人努力、天帮忙”态势还能持续多久?到底是“人努力”的成分多、还是“天帮忙”的贡献大?除了“人努力、天帮忙”,未来还有无其他因素推动中国石油等三大石油央企保持良好的业绩?笔者这里做一解析。

“人努力、天帮忙”态势还能持续多久?

这句话的重点是在后半句,实际上是想问:“天帮忙”态势还能持续多久?或者说,国际油价保持高位震荡运行的态势还能持续多久?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上看,当油价在50美元/桶以下区间低位运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石油企业都感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一区间也被称为“低景气”区间,该区间下,全球80%以上的石油企业均在生存线上挣扎。特别是那些以上游勘探与生产为核心的企业,更是如此。因为过去5年,全球上游桶油完全成本就在50美元/桶上下。当然,油价低位运行时,石化类企业依然有钱可赚,因为来自上游的原油(原料)成本低了。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几年低景气周期下,中国石化业绩表现要好于中国石油的根本原因。

只有当油价超过60美元/桶时,大多数石油公司才感到进入“舒适区”,特别是80美元/桶上下的价格水平于石油公司而言是“最优”的,喜闻乐见。

那么,2022年乃至“十四五”期间,“天帮忙”的态势还能持续下去吗?今年以来,国际油价、欧洲和亚洲气价持续快速上涨。近期受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油气价格走势波动加剧,屡创新高。随着全球需求逐步恢复,OPEC+谨慎增产,市场供应偏紧,预计国际油气价格在今年将持续高位运行。

正如沙特阿美公司总裁阿敏·纳瑟尔先生在3月参加休斯顿第40届剑桥能源周所表示的,“当前市场的剩余产能也就200万桶/日左右,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紧平衡状态”。

2022年,俄乌局势、美联储加息,以及伊朗、委内瑞拉原油大概率回归、我国抗疫形势变化、供给侧产能状况等都将显著影响国际油价的走势。从当前油价在105美元/桶上下晃荡的态势来看,全年平均实现油价在80美元/桶左右应该是有支撑的。而“十四五”后几年,受地缘政治、货币政策、环保要求、能源转型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油价震荡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至于天然气及LNG价格,未来几年,北美依然是全球价格的“洼地”,美国HH(亨利港)均价或将维持在4美元/MMBtu;而欧洲TTF(荷兰基准天然气期货价格)和东北亚JKM价格在今年一季度保持4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高位后,或将持续震荡回落至2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左右。

毫无疑问,上述油气价格于石油公司而言是极大利好。但是,必须警惕持续高油价、高气价下成本(尤其是物资和服务采购成本、油田作业服务成本和人工成本)显著上升的事实。一旦成本上升侵蚀掉油气价格上涨带来红利,石油企业的收益水平不升反降。

到底是“人努力”成分多、还是“天帮忙”贡献大?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很敏感。于石油公司的管理层而言,特别不愿意将企业取得靓丽业绩的主因归功于油价上涨。而外界看到的现象是,油价高企,石油公司业绩就雄起;油价低迷,石油公司表现则差强人意。石油公司自身“努力”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

对于中国石油而言,我们看到的一个事实是:同比2020年,公司实现油价同比增长60%左右,公司收入、经营利润、净利润、每股基本盈利同比分别上升35%、112%、385%和385%。考虑到中国石油上游50%以上的商品量来自天然气,40%公司收入来自国际油气贸易,天然气和成品油销售的非市场化(无法顺价销售),成本跟随价格水涨船高等特点,以及中国石油是一家上下游、国内外一体化的综合性能源公司,不妨可以简单估算一下:大体上,油价增幅的“50%效应”可以直接反映到经营收入上。也就是说,当实现油价同比增长60%时,公司营收可以“天帮忙”地相应提升30%;而30%收入提升预计可以带来双倍增幅的经营利润提升。

这样的话,中国石油2021年经营收入增幅中有5%-10%和经营利润增幅中有30%-40%可以归功于“人努力”。的确,笔者已经深切感受这两年中国石油在抗击“油价寒冬”“疫情寒冬”中观念转变、成本控制、提质增效、改革调整力度之大。

比如,在观念转变和成本控制上,公司领导层号召全体员工践行“一切成本皆可降”“企业不消灭亏损,亏损就消灭企业”“管理出效益、精细管理出大效益、精益管理出更大效益”“零基预算”等理念。真真正正严考核、硬兑现,重奖经营能手,严惩经营管理不善的二级企业。二级子企业领导人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压力。

再如,在改革调整上,公司领导层正将中国石油带向一个全球化企业,并按照全球化公司的战略、架构、业务流程和人力资源模式改造中国石油。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专业公司总体上不再区分是国内业务和海外业务,每一家专业公司本身就是全球化的,国内外业务齐抓共管。同时,对总部机关进行全球化改造,赋予每个职能部门的国际业务管理职责,倒逼其国际化管理能力水平提升。

除了“人努力、天帮忙”,未来还有无其他因素驱动石油企业保持良好业绩?

有的。

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就是当前形势下,无论在全球层面还是在单个国家层面,均将能源安全提高至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我国而言,无论是“能源强国”建设,还是“将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均给中国石油油气与新能源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作为我国第一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和供应商,中国石油一直生产供应着全国石油产量的“半壁江山”和天然气产量的65%左右。“十四五”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我国在2019年开始启动实施油气勘探开发“七年行动计划”),努力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是油气行业第一要务。这方面中国石油依然大有可为。

李传富/摄

其次,在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在自己的“主战场”(油气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将石油天然气生产、运输和消费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下来,则是中国石油持续取得资本市场认可的关键。而这还得靠CCS/CCUS(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横向比较而言,中国石油目前在CCS/CCUS业务上的总体规模实力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并正在加快推进京津冀、吉林、大庆、青海、玉门、新疆六大新能源基地建设。未来,中国石油在新能源业务领域的前景可期。且良好的业绩和财务状况能够确保公司对新能源业务的持续投入。

再次,中国石油正在发力“新材料”领域,重组成立“炼油化工与新材料”子集团,成立上海新材料研究院,以确保未来在与新能源相关的新材料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说到底,石油和天然气有其“双重属性”,即作为燃料(能量)和原料的双重使命,而目前的非化石能源以及储能设施却不具备这样的双重优势,风、光和电池等只具有能量属性。退一万步讲,即便石油和天然气的燃料使命结束了,但其原料使命才刚刚开始,人们对石油化工制品的需求是不断迭代和持续的。

所以,在新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下,中国石油等石油央企的未来依然可期。最近几个月,中国石油市值已稳稳站上万亿元台阶,这与过去几年持续在6000亿元市值上下晃荡形成鲜明对比。相信经过时间的跌宕和挑战的洗礼,中国石油的预期表现更加令人鼓舞。

最后,笔者想说,俄乌冲突导致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态势发生巨变,再加上近几年持续演进的大国博弈,过去40年的全球化和重商主义已彻底地让位于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当前,能源安全已超越能源转型,成为各重点资源国和消费国的首要任务。在新地缘政治叠加碳中和的背景下,我们都要重新审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角色和作用。

猜你喜欢
油气油价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奇妙的石油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2019年上半年豆油价低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油价这么低,“三桶油”还好吗?
和讯网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