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与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纪念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成立40周年

2022-07-12 07:49孙羽
中国石油企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石油工业海油深水

□ 文/孙羽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中国海洋石油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更是坚持中国道路的生动诠释。作为我国首个“海上特区”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工业特行”,中国海油走出了一条对外合作与独立自主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用40年时间走过西方国家海洋石油工业百年历程,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落后时代到走在前列”的历史跨越,它的奋斗成长史,是我国改革开放史和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史的生动缩影,更是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好印证。

经过几代海洋石油人的努力,这条路已经越走越宽广。

海洋石油工业率先对外开放

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

1978年初,新中国第一个石油代表团出访美国,在长达25天的行程中,给中国石油代表团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海洋石油这个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产业,欧美等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发展之快,早已超出了中国人的想象。中国石油代表团深刻认识到,发展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必须走对外开放之路。同年3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特别会议,听取中国石油代表团报告赴美考察情况汇报,会议作出重大决策: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率先对外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方针,则进一步确定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主导思想。

这对于当时“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装备”,用相对落后的陆地石油勘探技术和管理模式,以“两个筒筒出海”“人拉肩扛”“土法上马”挑战海洋的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来说是史无前例和振奋人心的,为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海洋石油对外开放是一条前人未走之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中国在合作领域上,以“物探普查”为先手棋,逐渐向全方位、全海域合作过渡,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度。

1979年,中方先后与外国公司签订了8个物探协议,有13个国家的48家石油公司参与。在南海、南黄海发现了大批油气构造,为国际招标作出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准备。然而仅仅停留在物探普查上,中国依然难以独立开发海上大油气田,更深层次的中外合作势在必行。随着1980年中法、中日分别签署了渤海湾、北部湾石油勘探开发合同,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对外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对外合作中,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合作模式,对于刚刚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国至关重要。中方经过深入调查国际主流石油合同模式,反复研究,出台了适合中国实际的标准合同模式,明确规定中外合作项目在海洋石油勘探阶段由外方独自投资,独自承担勘探风险;在获得有工业价值发现后,再由外方出资49%、中方出资51%进行合作开采。开采过程中,先由外方人员掌握操作权,中方人员参与辅助和学习;在中方人员熟悉和掌握开采技术后,实现操作权由外方向中方转移。从而将对外合作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将美国及西方国家所推行的“租让制”拒于国门之外。

走对外合作与独立自主发展之路

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自1982年成立之初,中国海油就提出走对外合作与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沿着这条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让我国落后的海洋石油工业快速实现现代化进程,初步构建了独立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让海洋石油工业成为保障国家能源的重要力量之一。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好不好,自己走了才知道。

渤海湾的埕北油田和南海北部湾的涠洲10-3油田是我国海域最早投入开发建设的中外合作油田,它们一北一南,引领中国海油开启了“海上特区”的发展道路,两个油田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现代化海洋石油人才,还通过操作地位的顺利转移,成为中国海洋石油作业队伍“反承包”作业的主战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创建了最佳的合作模式。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代名词,总部位于这里的南海东部石油公司是中国海油大规模开展对外合作的先行者。1990年,由中、美、意三国联合开发的惠州21-1油田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的投产实现了我国南海东部海域原油生产“零”的突破。紧接着,与挪威合作的陆丰22-1油田、与美国合作的西江油田、与美国(后为英国BP石油公司)合作的流花11-1油田、与美国合作的番禺油田、与日本合作的陆丰13-1油田、与加拿大合作的白云天然气田相继登场。作为对外合作最早、在中国海域最集中的基地,南海东部油田成功实践了中国海油对外合作的双赢理念,成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

持续对外合作让南海东部油田的油气产量开始快速增长。直至1996年,南海东部海域年产原油首次超过1000万吨,占当年全国海洋原油产量80%,成为当时继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之后的全国第四大产油区和中国海油的支柱型油田。可以说,在经历了对外合作的不断洗礼后,中国海油的管理、技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整体实力得到了持续提升。

但仅仅依靠对外合作是不够的,要想实现赶超,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与世界接轨的自营发展能力是行不通的。坚持合作与自营并举,让中国海油迅速掌握了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十大配套技术,具备了独立开发中国近海油气田的能力,相继发现了锦州20-2凝析气田和绥中36-1大油田,震惊全球海洋石油行业。一场旨在增强自营能力的技术创新在时代呼唤下“席卷”了中国海油,并在此后40年的漫长岁月里引领海油一次次成功破题,完成了从一个追赶者到同行者再到行业领跑者的成功锐变。

40年来,中国海油在中国近海累计开发建设145个油气田,供应油气近15亿吨油当量。公司油气年产量从成立之初的9万吨迅速增长至1996年的1000万吨,2010年国内海域建成5000万吨“海上大庆油田”,2015年公司油气总产量首次突破亿吨级并持续保持稳产,过去三年国内原油增产量在全国总增量中的占比达到近八成,增储上产“主力军”地位更加凸显,渤海油田于2021年原油年产量突破3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挺进深海推动海洋石油事业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重点在深水、绿色和安全。

深水是未来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和世界大国争夺的重要战略区。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洋之中,其中44%来自深水。

中国的深水油气勘探起步比较晚,2004年,中国海油与哈斯基签署南海深水区块的合作勘探合同,揭开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序幕。当时,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技术装备可谓“一穷二白”,双方合作需要的全部装备及技术管理人员百分百要靠“纯进口”。

要想自主打开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大门,装备制造是关键。只有自主掌握深水装备制造技术,才能真正拥有深水开发的主动权。

2004年起,中国海油开启了深水油气装备的顶层设计,斥巨资打造以“海洋石油981”为旗舰的“五型六船”深水舰队。2012年5月,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挺进深海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我国深海钻探能力实现了从300米到3000米水深的巨大跨越。随着一系列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深水油气装备投用,中国海油也从40年前仅运营一艘作业水深100米的钻井船,到目前运营61座钻井平台、14艘FPSO,基本形成以“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为代表的庞大“深水舰队”,相继攻克了深水、高温、高压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技术体系,具备了从勘探到开发、从深水到超深水、从南海到极地的全方位作业能力。

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由“海油石油981”钻探发现的我国首个超深水自营大气田——“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成功实现3项世界级创新、攻克10余项关键核心装备国产化难题,带动了我国造船、钢铁、机电等民族工业的发展,使中国跃升成为全球少数能够自主开展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的国家之一,我国也由此正式开启了在深海开采油气的新征程。

“‘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由此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海油用四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海洋石油工业百年历程”。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表示,公司将以“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为新起点,向更深更远的蔚蓝大海挺进。

回望来时路,中国海油坚持走对外合作与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造就了一个中国工业传奇;迈进新征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必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奋力谱写能源报国新篇章!

猜你喜欢
石油工业海油深水
石油工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海油华南谱新篇
渤海生明月 原油量夺魁
——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建成记
深水爆炸载荷及对潜艇结构毁伤研究进展
识人需要“涉深水”
打造具有海油特色的离退休服务品牌
22000kW深水三用工作船快速性分析
浅水区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