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中红歌传唱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研究

2022-07-13 03:27孙军委王丹
求知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党史教育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孙军委 王丹

摘 要:红歌传唱是当前中小学党史教育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教育形式,其因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特点而广受中小学师生的欢迎。文章以新乡市第一中学的教学实践为例,论述了如何避免传唱形式的单一化、傳唱曲目的碎片化、传唱情境过于虚拟化等消极因素影响传唱效果,提出红歌传唱内容的序列化构建、传唱形式与传唱媒介的多样性融合、传唱情境的丰富性拓展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从而实现红歌传唱的课程化开发与建构。

关键词:党史教育;红歌传唱;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基于学科育人的现当代经典歌词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B20010701)。

作者简介:孙军委(1983—),男,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王丹(1982—),女,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波澜壮阔的党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精神养料。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目前,全国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其中,形式新颖活泼、寓教于乐的“唱红歌,学党史”活动广受师生欢迎。但是在“唱红歌,学党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红歌曲目选择的随意化,红歌内涵挖掘的浅表化,传唱活动组织形式单一、随机等问题。具体表现为:红歌传唱多追求对党史学习活动的气氛烘托,歌曲的传唱数量偏少;歌曲选择与顺序编排缺乏系统性考量,未能整体反映党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传唱形式单一,未能将朗诵、讲述等对歌曲的有效阐释形式与歌唱有机结合;传唱活动多注重表面的呈现效果,忽略了在传唱、练习等过程中对个体的价值引导与情感干预。

诸如以上问题,较大地影响了红歌传唱的德育效果。教师需要从课程开发的思维与策略方面入手,对红歌传唱活动进行课程化构建,从而实现通过红歌传唱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入学习党史、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的教育目的。

一、注重党史教育点线面的结合,实现红歌传唱内容的序列化构建

红色文化概念的内核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凝聚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址和红色精神。就其概念外延而言,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自强不息、救国拯民、反对内外强权压迫过程中形成的革命解放基因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1]。

一首歌,一段历史。红歌作为红色文化的结晶,往往诞生于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或者是后人对于党的某段历史进行的艺术化解读与评价,进而成为党发展历史过程中各个重要阶段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因此,教师应通过甄选能够代表党各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的优秀歌曲,并将之按照党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有机组合与编排,实现红歌传唱曲目编排的序列化,进而使学生对党的光辉发展历程形成较为清晰、立体的认识。以教学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发展这一历史阶段为例,第一首传唱歌曲可以选取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背景歌曲——《北方吹来十月的风》。这首歌以形象的标题咏叹着中华民族经过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与鼓舞下,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民族解放的使命而诞生的历史。第二首歌可以选择《南湖的船,党的摇篮》。这首歌以抒情的曲调对七月南湖的景象做深情描绘,赞颂了中共一大的召开。第三首歌曲可选择《工农兵联合起来》。这首歌源于民族励志歌曲《中国男儿》,其曲调高亢激昂,歌词“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饱含激情地号召广大民众团结一致打倒压迫民族与人民的帝国主义与军阀买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革命主张与革命意志。教师通过这三首歌,回溯党创立的背景、创立的标志性事件、创立初期的使命与初心,从而使学生在红歌的传唱中实现对党史的深度学习与理解。

一首歌,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英模群体。他们作为共产党的优秀代表,以先进的事迹彰显党的伟大追求与所处时代的党员群体的光辉形象。在现当代经典歌曲中选取歌颂不同时代的革命英雄与时代楷模的红歌进行传唱,可以使青少年从对党感性的情感认同上升到对党的理想信念的高度坚定。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段党史时,教师可以选择《歌唱王二小》《游击队之歌》《在太行山上》《八路军进行曲》等歌曲,分别从英雄个体与英雄集体等层面忆英雄事迹,颂英雄精神,让学生在红歌的传唱中自觉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

总之,教师通过红歌的传唱进行党史教育的关键在于红歌的选择要典型、系统,形成有机联系的传唱序列,从而使党史的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二、注重多种媒介文本与主题活动的结合,实现红歌传唱形式与内容的立体化构建

党史的学习过程既是青少年对党的光辉历史、红色革命传统加深认知的过程,也是推动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精神品格,实现内在精神构建与成长的过程。在新的科技、文化背景下,传播媒介、艺术欣赏方式和观众接受心理模式的更新和发展,将艺术和大众的关系作为一个艺术理论问题进行新的探讨和新的把握[2]。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多种媒介形式的红色文化、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纳入课程资源开发,实现课程形态与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从而充分发挥课程育人情感、启迪智慧、涵育品行的作用。

比如,教师在开展红歌传唱活动过程中,融入少先队员离队与共青团员入团仪式能提高活动效果。伴随着《飘扬的红领巾》《祖国的花朵》等歌曲的合唱及少先队活动的相关影像记录,学生一同回顾作为少先队员红心向党的美好童年,摘下胸前的红领巾向少先队告别,举行离队仪式。然后学生合唱《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在电子屏展示优秀团员风采的背景下举行新团员入团仪式,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点赞青年英雄”的主题讲述,可坚定广大青年团员崇高的理想信念。学生在充分感悟党的崇高初心这一情感基础上,齐唱《我们走在大路上》表达新一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光荣与梦想,将整个活动的气氛推向高潮。整个活动融主题歌唱、主题演讲、主题讲述、激情宣誓等集体活动为一体,充分结合声音媒介与图像媒介,使全体学生对党领导下的党团队一体化建设达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红心向党的情感达到高度共鸣,从而使传唱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活动效果。

在具象体验与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走向理性认知的深刻是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基本规律。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技术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评价活动设计的主要标准有两点:一是多媒体技术应用是否恰当,是否有助于活动形式与内容呈现的丰富性;二是形式与内容呈现的丰富性是否凸显了活动主题的鲜明与集中。

三、因地制宜拓展传唱空间,在情境式传唱过程中实现“知”“情”“意”的高度统一

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可能是依照某种理论灌输,又可能受其所处环境和氛围的熏染,是有意识教育与无意识教育的辩证统一[3]。如何将符号认知与真实的情境相融合,达到对党的先进性的全面立体的认识,丰富真实的感知,自觉坚定地践行,从而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精神血液,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实地考察红旗渠矗立山间的河坝、穿越山腰的隧洞、结构独特的渡槽等主要建筑构件,触摸共产党领导下的林县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劳动成果,从而真切感悟红旗渠精神的可贵。这时“高高山上敲响了战斗的钟声,钟声响人欢腾,山河听调动,开出了幸福渠,引水上高山,修出一个美好的前程万紫千红,新时代的新愚公,革命的英雄汉,革命路上永不停……”的歌声适时响起,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引吭高歌。学生置身真实的历史情境,在歌声中充分感受到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新中国的热情、豪情与雄心壮志。

恩格斯说:“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学生身处历史发生的第一现场,真实的历史情境所呈现的各种历史细节,不但会大大深化学生对党史的理性认知,还会使学生在道德情感层面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得对党的红色基因的传承成为学生心灵成长与精神构建的自觉行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情况,将红色歌曲的传唱空间适时扩展到革命机构旧址、革命活动遗迹、烈士纪念馆、新中国建设突出成就现场等现实空间,让学生浸润于现实情境中传唱红色歌曲,从而实现党史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四、主动融入学校已有校本课程群,与其他校本课程形成有机整体,互相补充与阐发,增强校本课程群的协同育人效能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要在“校本”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课程开发者立足校本教育资源。校本教育资源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已经开发与实施的校本课程。系统梳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发现,导致校本课程开发效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從学校宏观角度对课程开发进行规划与协调。这导致部分学校虽然开发的校本课程数目多,但整体呈现杂乱而无序的校本课程样态,课程之间缺乏基本的知识沟通、能力整合、育人协同。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本位思想严重,部分教师往往立足于所教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概念、核心素养进行课程开发与建构,缺乏从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性发展的视角审视和考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二是教师学术本位思想严重,部分教师往往从自身的学术特长、学术兴趣、教学风格特点等角度选择课程开发的内容,未能充分考虑学校课程开发的现状,这就会导致校本课程开发的无序与混乱,最终影响整体校本课程的效能。因此,要从学校整体层面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效能,就必须打破学科本位与教师学术本位的局限,增强课程群的协同育人能力。

比如在开发“基于党史学习的红色歌曲赏析”这一校本课程时,课程设计者可先对学校现有的校本课程进行梳理。新乡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具有80余年历史的学校,其前身之一是豫北联合中学,是在抗日烽火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诞生并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所红色学校。在红色革命文化的滋养下,新乡市第一中学在各个时期、各行各业均涌现出大批的杰出人才。同时,学校也非常注重挖掘、梳理、提炼本身具有的红色教育资源,先后创设了红色校史馆、红色校史长廊,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中红色故事”“一中特色思政课”等校本课程。因此在开发“基于党史学习的红色歌曲赏析”这一校本课程时,教师特别注重课程内容与学校现有校本课程的融通与协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在课程内容建构上与现有校本课程的内容呈现逻辑保持一致。课程内容和学校校史馆、红色校史长廊相协调,均按照“觉醒号角”“苦难辉煌”“中流砥柱”“屹立东方”“关键一招”“民族复兴”的板块顺序进行编选,使各课程之间在历史背景的表述时互相协调一致,形成课程育人合力。

二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与现有校本课程形成教育教学资源合力。教师将“基于党史学习的红色歌曲赏析”与红色校史教育相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具体的人与事的阐发,使学生对红色歌曲的内涵理解从抽象走向具象,从概念走向生活,从而实现课程实施的高度情境性。

三是注重打破学科本位的束缚,力争与现有校本课程进行最大程度的学科沟通与学科融合,做到“跨界而不越界”。“基于党史学习的红色歌曲赏析”这一校本课程主要立足于真实的社会文化生活情境拓展与丰富语文学习资源及学习样式。因此,教师在设计这一校本课程时需要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时刻围绕“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理念进行课程的开发与构建。比如在进行具体歌曲的赏析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创作背景,打通音乐文本涉及的政治、历史等学科背景;在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本表达特征的同时注重“文道结合”,在提升语言表达素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价值观教育。

总之,以红歌传唱的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一是贵在以歌叙史,系统梳理红歌中的历史脉络,使学生在红歌的序列化传唱中加深对党史学习的系统化理解;二要注重“寓教于乐”,将音乐艺术与其他活动形式巧妙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凸显德育主题;三要立足“校本”,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与学校已开发的相关的校本课程进行融通,形成课程合力。此外,课程开发要在凸显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注重“文道结合”,最终实现学科育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8(1):97-104.

陈池瑜.艺术的大众性与当代性[J].湖北社会科学,1998(3):13-14.

黄建榕,刘社欣,冯小宁.德育新模式:德育环境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108-115.

猜你喜欢
党史教育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