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

2022-07-13 10:49李洪均章国安
高教学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校企合作

李洪均 章国安

摘  要:教育部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进行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建设。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坚持以本科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育人;推进科研资源、教学资源、校企合作资源的高效融合,大力促进专业内涵发展,不懈推进改革创新,践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一流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0-0034-04

Abstract: In order to build a high-leve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carried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specialty oriented to the future, adapting to the needs,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advanced concept and strong guarante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Nantong University, guided by Xi Jinping's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persisted in guiding undergraduate's pursuit of truth and real skills with emphasis 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t guides teachers to love teaching, devote themselves to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and devote themselves to educating people,promote the efficient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ource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resources, vigor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unremittingly promote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the explora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first-class maj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一、背景介紹

为配合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主动应对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与更新,“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地方高校必须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师资建设为抓手,以优质人才培养为核心,正确面对局势的变化,秉承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的观念,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引领未来发展的卓越人才,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紧跟电子信息科技发展前沿,面向生物医学、海域通信、人工智能三个特色方向,以智能交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核心特色,依托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探索与相关行业、企业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机制,致力于培养面向地方区域性经济发展,能够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及主要模式

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是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不仅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素质,同时,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校企协同育人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其核心:协作、共享、集成、融合。

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战略选择,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向,是教育改革的新路径。校企协同育人是高校和企业将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中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方面。目前实践育人主要围绕实践教学、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开展。主要模式有高校推进型、企业主导型和政府引导型三种,其中高校主导理论,企业协同实践是最典型的一种模式。近年来,高校通过企业导师进高校,高校教师进企业的双向模式,推动校企交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依靠生产实习、实践环节让企业和学生相互了解,帮助学生就业,促进企业获得优质资源。

三、校企协同育人实践中的问题思考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探索略显不足

随着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增加,企业希望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同时希望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习等活动。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也能够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大部分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不断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前瞻性、综合性发展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探索略显不足,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异性,很难挖掘出具有前瞻性的需求,导致校企对接存在瓶颈。

学科发展速度快,教师的研究方向多元化,与企业直接对接度低;同时,企业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难及时收到有效的反馈。大部分高校还是延用已有的培养体系,导致部分课程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讲授,很难满足专业发展的要求,且专业知识的摄取效果差,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引入实际案例,增加了实践环节,但实践环节难度低,很难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差,独立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弱的现状。因此,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薄弱,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严重脱节。

(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校企协同育人是一个多主体复杂系统,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对于企业的依赖度高,如资源、技术以及实践场地。高校希望企业能够提供学生实习的场所和资源;而企业则希望高校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订单式培养人才,缩短企业人才培养周期,也提高企业用人成本。目前由于高校为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不足,使得企业达不到预期目标,高校和企业间的利益不对等,导致高校热而企业冷的现象,直接影响企业的参与度。

高校和企业隶属于不同的组织机构,双方的利益诉求不同,且运行规则各异。双方资源和信息不对等,各自对于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等多个环节存在差异。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资源交换有着明确的交易规则和目的性,而在现有模式下,存在资源共享难、人才培养周期长等问题,市场机制下无法发挥其应用的效力,此时便需要相应的保障机制来弥补。然而,法律政策在关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的规定都比较宏观,以鼓励性为主,缺乏具体条款,造成合作双方权责不明晰。

(三)协同育人师资力量不足

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必须落实通识教育,打破专业、学科、学院限制,实现人文、科学和工程的有机融合。与之相适应,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首先教师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高尚的职业情操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需要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工程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再者,需要关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具备指导学生研发、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的能力,能够指导学生迎接挑战和处理复杂问题。注重引进高素质人才,注重教师的企业行业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但是这种提升尚处于“增量”阶段,还未上升到“提质”阶段。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评价监控机制

協同育人意味整合各层次的优质资源,树立一致的教育理念,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育人体系。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本专业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由于高校和企业的不同社会地位和发展目标,校企合作的切入点也不够精准,与企业的合作主要体现在观摩和模拟实习,企业导师也很少进入课堂教学,主要以带队参观和指导基地实践为主。近年来,通过专业实习、实践环节与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初步获得一些经验和成果,教师和企业的合作紧密度提升,学生通过实习获得职位的人数也有所提升,但总体来说协同育人的深度不够。

反馈是检验校企合作成效的最佳途径,也是人才质量持续提升的关键。反馈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合作育人的成效,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和国家提供优质人才。具备有效反馈环节的育人机制,才能够更好地监控育人的各个环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因此,需要构建监控反馈,提高人才质量,用于指导校企合作育人。

四、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一)增强校企合作意识,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需要通过合作来提高自身的价值,都要敢于迈出第一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加速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互信机制,需要坚持以教育育人为导向,以价值观为引领,全方位统筹育人力量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达到共赢的局面。其次,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路径设计和目标制定中,不断突出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与价值理念、理想信念以及道德观等方面的高度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融入社会。然后,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生发展,使高校协同育人的策略更加清晰。最后,始终以协同联动为工作重点,推进优势互补,逐步明确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以及相应的责任体系,逐步明确协同育人义务和权利。

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在效果评价、过程管理、任务设定层面定量考核,在现有合作模式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根据高校和地方经济的特点,逐渐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体系。

(二)推进校企合作深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协同育人基地建设,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本专业与通科微电子、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南通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南通分公司、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相关企业的生产及产品研发等情况,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学院安排学生深入校企合作基地,进行基地参观、课程学习、专业实习等。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需综合各方诉求,以学生为中心,将相关合作主体联结在一起,建立深度合作,相互协作、多方共赢的长效机制。首先,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在学校内部形成共识,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和保障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将合作细则以合同固化,明确合作方责任与权利,促进各方形成合力。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并通过项目助推深度合作,关注联合培养学生,学校负责培养方案修订和合作方案制定,提供细分专业模块化课程。其次,在实施过程中,促进各环节顺利推进,促进合作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协同培养机制。由于校企合作主体有着各自的上级主管部门,不仅制度与政策不同,职责与管理模式也不同,因此需要沟通协调并全方位地贯穿于协同育人活动的整个过程。同时,在资源共享方面,整合校企优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科研和实践的各种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有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人才等软资源,以及各类规章制度等政策资源的共享平台,真正实现校企合作资源的共享。建立协同培养机制,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协同、师资队伍协同以及平台共建共享协同三个方面进行。最后,建立协同培养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实现校企育人的联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整合双方优质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整合师资资源,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打造成长型师资团队。首先,加强政策落实,提高教师对校企协同的正确认识。其次,通过共培互聘打造成长型师资队伍。一方面,注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教学骨干教师,培养教学名师和创新人才,培育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提高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和教改创新水平。优先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加大引进和培养高质量“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双向多元”型师资队伍。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到对口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环节的锻炼,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教授进企业。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承担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促进教师积累工程经验,以科学研究和产业合作反哺教学,切实提高协同育人能力。另一方面,由企业派驻专业工程师入校教学,校企互通,专兼结合,互相督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技能,有效解决教学技能技术难题,全面促进成长型的师资团队建设。

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调整优化课程资源,利用课程体系四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融合企业的需求,构建新版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增加了生物医学、海域通信、大数据三个特色方向的专业教育选修课,形成了智能交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核心特色,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学、电子信息+海洋通信、电子信息+大数据融合发展,打造“一核心,三融合”的专业亮点,形成了高质量核心课程群,逐步提升专业实力。为深入推进课堂革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鼓励采用研究性教学、双语教学、全英文授课、示范课、开新课等五类教学模式。启用混合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活跃度,强化课堂教学改革。针对本校专业特色和实际教学情况,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打造“金课”,丰富考核内容,细化课程考核过程,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深入企业采集真实教学案例,设计开发实用性、实践性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教学教材,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整合实践资源,共建实践基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地方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同育人的有效平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利用校企联动机制提升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进学校的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功能。首先,要更新观念,科学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多元管理主体,本着校企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促进的原则,校企双方应统一认识、立足质量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切实提升实践教学基地协同育人能效;依托科研和竞赛项目,拓宽实践基地建设空间,实施项目驱动,使学生学习更具目的性,教师指导更具方向性,实习成果更具现实性。融入企业真实案例,设置转向实践项目,提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真正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的延伸的深化。

(四)构建监控反馈机制,推进人才质量评价

校企协同的共同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的质量评价不仅仅是学校和企业的任务,更需要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认可。只有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呈现良性循环。目前常用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和企业以及社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来评价,如何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需要从评价者、评价内容、评价原则以及评价效果等方面考虑。正如上面所述,评价者首先是学生,学生是被评价者,也是最有考察价值的对象;其次,家长作为评价者的监护人,对于被评价者的质量提升,是最具有直观感受的;最后,社会作为被评价者的体验者,最具有准确的客观评价。

评价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学习阶段,评价应该是贯穿整个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协同育人的评价,首先,从校企合作培养的成果等方面来客观评价成效;其次,通过校企培养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最后,校企合作后对于学生的就业以及毕业后发展情况。因此,校企合作育人评价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实践实习的成绩,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熏陶等。坚持评价的多维度、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着手,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反馈环节也是质量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更好地完善育人机制,通过反馈不断持续改进,使培养过程实现闭环。从送出去到请进来,实现毕业生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对毕业生的持续跟踪式的反馈,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等环节,为持续改进提供可靠有效的信息。通过评价结果反馈给学习和企业,促进两者改进与激励作用,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建议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从评价组织、评价内容、评价原则等方面展开,同时反馈环节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质量持续改进的核心。

五、结束语

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立足南通,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此次教育改革实践基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之路。通过融通学科基础,突出专业特色;增加计划弹性,尊重个性选择;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初步形成区域优势、校企互助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坚持把优势打造成特色,把特色打造成品牌,彰显新时期学校的办学特色,保障了本专业人才的社会竞争力,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道德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信息与通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研究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武志玮,崔艳雨,张正,等.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131-132.

[2]伍俊晖,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科技风,2020(4):243-244.

[3]毛琳,张涛,张汝波.民族高校“新工科”复合型师资建设方案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44-47.

[4]吕小艳,张正淳,蓝陶,等.提升地方高校农科专业协同育人成效的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8(16):67-70.

[5]彭永宏.基于OBE理念的產教协同育人机制探究——以惠州学院的改革为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20(7):4-8.

[6]欧阳河,戴春桃.产教融合的内涵、动因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7):51-56.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