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探讨

2022-07-13 10:49周泰石
高教学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文化自信思政教育

周泰石

摘  要: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中坚定信念,理性看待各种其他文化,自觉维护和践行我国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培育文化自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文章提出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从理念、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向,同时,结合方向提出四点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够对当前在一线教学和研究的高校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为筑牢我国文化自信之基作出貢献。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教育;思政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0-0173-04

Abstract: It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to cultivate cultural confidence by strengthening faith, rationally treating other cultures, and consciously maintaining and practicing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our country in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cultur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ncept, content and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integrat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Combined with the direction, it puts forward four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hoping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college teachers in front-lin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mprov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of China's cultural confidence.

Keywords: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college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trategy

在新时代背景下,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学生能够十分便捷地从不同渠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文化,其中不乏一些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和网络文化。大学生正处于即将从校园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身体虽然已经成熟,但由于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被这些外来文化影响,从而影响到对于我们中国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一旦受影响,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政治取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产生影响,甚至会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因此,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自信”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词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这四个自信中最基础的部分,而且,如果从青年阶段就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文化自信,对他人生方向的选择也能够起到深远的作用。因此,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最高学府,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何在当下信息流纷繁复杂的时代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又如何从多元文化中辩证地进行学习,也是高校目前需要讨论的重要议题。

一、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与西方经济的交流,文化和思想也随着这波时代潮流传入了中国,面对着西方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多元文化的传入和一些非主流文化、网络文化的产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倾向于将这些外来的文化都视为挑战和冲击,因此只是利用课堂上对于我国文化的讲解和发扬,想要消除外来文化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影响,但是效果却不是很好。因为大学生虽然缺乏社会经验,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判断力,这些外来文化并非全无益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排斥,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这些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产生几种负面影响:一种是学生对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降低,受外来的影响加深,从而一味地崇洋媚外;一种是学生在外来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还有一种就是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在接触到外来的糟粕文化时产生共鸣,从而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1]。这些都是外来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不如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思考,不一味地排斥外来文化,但也不加以赞扬,而是全面地、客观地对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看待,从而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发现我国文化的优越性,从而产生文化自信。

而如何对外来文化进行思考,又如何能够从我国文化中发现优势,又如何能够将对这些文化优势的理解转化为文化自信,从而加强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都是高校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

对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来讲,在高校当中想要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就必须对当前世界格局发展形势展开科学客观准确的判断,思政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要任务应特别加以重视,并应充分利用高校这一主阵地吹响意识形态教育的冲锋号,高校即应担负起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践行的重任,更应担负起为中国梦构建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输送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大责任。所以,高校应特别注重思政教育工作并将思政教育工作当作日常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同时能够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面对的问题和基本形式展开准确客观的判断。此处所讲的形式具体是指大学生群体思想意识形态基本情况、国家意识形态及世界整体形势。当前世界总体发展形势趋于平稳,同时少数地区存在思想文化之间的冲突,各国之间文化思想交流日益增多的同时国际思想文化斗争也越加深刻,这也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面对当前国际上纷繁复杂的思想意识形态,尤其是当前我国已进入到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也发生着重要的变革,我们国家依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更是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但是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发现大学生群体思想意识形态存在差异化、多元化和个体化的问题,这就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较大的挑战。在高校思政课堂上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听讲、不抬头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缺少对思政理论及情感价值的认同感。因此,当前高校想要切实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就必须对当前国家及国际基本形势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评价和判断,在充分了解大局的前提下,并以此为基础和依据不断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突破口,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提供切实保障。

二、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一)融入理念形式化,并没有落到实处

如今各大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大多都是只注重形式,而不重视这样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比如在进行演讲比赛的时候,演讲比赛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我国的优秀文化进行了解,并且以演讲的形式对这些内容进行表达,从而加深听众对于这些内容的认知。然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准备阶段学生往往以得奖为目的,直接在网上搜索现成的演讲稿,稍加改动作为自己演讲的内容,而在演讲的过程中,参赛选手为了获奖声情并茂地进行演说,但是听众却并没有认真听,想要达成的目的都没有达成[2]。因此在理念的融入和培养中,目前所采取的形式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效果,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二)融入内容单一化,涉及的范围不广

目前高校教育内容中对于大学生而言有些过于单一化,内容较少,涉及的范围也不广,很多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内容,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上,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华是学生愿意,甚至感兴趣学习的,但是目前的教学内容对于传统文化涉及的内容较少,与现在新颖的各种外来文化相比,就显得十分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大学生心理渐渐成熟,知识面也逐渐扩大,如今的内容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状况,所以教学效果较差。

(三)融入方式老套化,学生主动性较差

在目前的高校思政教学中,还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影响教学效果。其他稍微创新一些的教学手段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比如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布置讨论任务,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但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进行小组讨论时,积极的往往只有个别学生,其他小组成员并不主动参与讨论。原本小组讨论的目的是让小组成员各抒己见,从而收集所有人的不同意见,能够在不同的意见中发现彼此的长处和不足,互相学习,然后再求同存异,将小组成员的想法进行整合,由一个同学作为代表进行发表。但是由于方法和内容都比较老套,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都把这个过程当作一种形式,个别同学比较积极地发表完意见后,其他学生都一致同意,没有自己的想法,就这样含糊过去,并不能引起思想的交流,因此教学质量也比较差。

三、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向

(一)增强价值认同,内化文化自信之魂

要想让学生产生文化自信,首先要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只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才能够有底气、有信心地发展中国文化,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如今我国在充分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中国社会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我国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的道德追求和美好信仰,是中華优秀文化的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国家层面提出的追求,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向往,对于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于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表达了基层人民对于社会的期望和愿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人层面对于自己提出的要求,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优秀自我的追求。这二十四个字简单而又深刻,从根本上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3]。高校应当从最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教育,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和体系产生自信。

(二)提高理性认知,夯实文化自信之基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已经成年、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文化自信的相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阶段。说教只能让大学生对于理论和制度倒背如流,却并不会深刻理解,在真正面对一些价值观的抉择和是非的分辨时,他们反而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尤其是只站在教师的立场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会使学生在学习时丧失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不利。而且,现在学生都不满足于知识输入式的学习,因此一种思想、一种方式的教导对于学生而言,很有可能不仅达不到教学的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反而不愿意学习。因此,高校应当结合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引导,让学生对社会事件和政治制度能够有一些开放性的讨论,畅所欲言,在这些讨论中认真听取、辨别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以及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4]。这些认同和自信只有真正建立在学生的理性认知上,才能够真正深入人心,使他们具备了解文化、学习文化、传播文化的基础。

(三)提升行动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之力

文化自信也不能够只停留在理解和口头解说的阶段,要想真正提高文化自信,还需要对文化进行传播,进行饱含文化精神的实践才行。目前的外来文化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因为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形式十分多样。短视频、图文并茂的微博微信推送,看似娱乐性极强,其实很多都包含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各大购物节、促销活动、营销,这其中也有消费主义的融入;还有各种以节日为名义的活动,其实都是在以各种形式进行文化传播,因此,如果真正想要将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进行践行,也需要每一个大学生都树立践行、传播的意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融入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应用,从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对其他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除此之外,在对一些社会时事进行评论时,大学生也需要经过谨慎的思考和调查,确定获取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再用客观、理性、全面的眼光进行看待,最后再发表言论,从而确保自己的言论能对其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5]。而不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在言论和思潮中随波逐流,只能煽动情绪,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四、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结合实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改革

在对思想政治教学进行改革的时候,教师需要在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充分掌握的时候以文化渗透为中心进行教学。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学生目前所掌握的思想政治内容有哪些,了解是否全面;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又如何,二者在学生心中究竟是如何看待的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之后,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现代学生接触信息的范围较广,思想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也越来越多,如果教师不进行调查,还像以前一样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可能会较差。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应当结合历史、哲学、道德等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需要加入实践教学的部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然后从实践中获得感悟,再对知识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二)将文化自信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把文化自信的教育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教育时,对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进行讲解和教导时,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让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事件,以史为镜,通过历史的教训指导现代的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各校级、学院组织在举办活动时应当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将思想政治建设融入进去,校园文化活动一般主体比较鲜明,形式相对而言活泼受欢迎,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在进行党团知识和爱国教育时,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践行。在期末考核时,教师可以将形成性评价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督促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和践行文化自信。

(三)通过网络途径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成为了传播信息和思想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很多外来文化对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也都来源于网络。当前大学生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娱乐活动相对而言也比较匮乏,因此就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互联网中,关注时事,发表言论。互联网上的很多娱乐方式中,都蕴含着各种文化的侵袭,也都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如果长期被这些思想侵染,难免会降低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而转向对外来文化十分崇拜。因此,高校和教师需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的大关,对学生进行引导。网络的发展也并非全无益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比如微课、线上讨论等[6]。微课具有良好的针对性,能够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社会中的某一个时事进行深刻的讨论和探究,同时微课一般时长较短,对于学生而言也比较容易接受,从而能让学生微课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梳理文化自信;同时,线上讨论与传统讨论相比,减少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更加方便,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发表言论,互相学习,也便于教师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作为文化水平最高的一批学生,即将走入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理念形式化、内容单一化、方式老套化等,这些都不适应于新时代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使教学效果变差。因此,教师应当从增强价值认同、提高理性认知、提升行动自觉等方面,从思想认知和实践行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除此之外,教师和高校也需要在教育途径上进行改良,结合实际情况,将思想政治教学贯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还要牢牢守住网络大关,减少网络上的思想和言论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意味着国家软实力的根基,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还需要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顾一星,谭希,李慧勤.新时期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4-55.

[2]张丽珠.文化自信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思路探析[J].中国民商,2020(2):129.

[3]孔祥磊.新時代下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创新高校思政课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14):235-236.

[4]杨汉民.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途径[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4):102-104.

[5]廖永贤.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研究[J].智库时代,2019(51):263-264.

[6]周鹏.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9):134-135.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文化自信思政教育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