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探究

2022-07-13 20:52娄君庭陈松林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核心

娄君庭 陈松林

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取得卓越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理性认知偏离、文化认同偏弱、行为认同知行脱节等问题。为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性,从理性认知路径着眼,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思政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大学生养成教育,不断引导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从文化认同路径着手,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创新价值观教育的网络宣传形式,努力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人文情怀;从行为认同路径着力,应从诚信教育、典型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实践路径

基金项目:2021年湖北省高校社科基金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2021CXYZ11)。

作者简介:娄君庭,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陈松林,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荆州43402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6-0144-04

青年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生力军,他们是否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巩固、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2014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目的是引导大学生从理论上深刻理解并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增强理性认同,从情感上内化为文化认同,从实践上外化为行为认同,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知行合一。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现状

近年来,党和国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取得卓越成效。但是,目前各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问题。

(一)理性认知出现偏离

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和理性认知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从近年来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情况来看,青年大学生群体思想积极健康,乐于进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总体情况较好。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上,大学生普遍认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但还有极少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知模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深,在社会主义和谐观的认知上存在一些困惑;在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行为上,大多数大学生追求自由与平等,法治意识强,但还有少数学生存在法治观念淡薄的问题;在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上,青年大学生普遍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能够与人为善、乐于奉献,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问题和失信行为。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理性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一些思想不够成熟、思辨能力较弱、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大学生容易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出现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甚至盲目攀比的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内容拓展不深、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教育活动流于形式,部分教师理论素质不高、理想信念不坚定,沒有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文化认同失衡

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在现实社会中,青年大学生面临一系列情感冲突和文化危机。一是在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高,容易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二是在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价值判断困境,有功利主义倾向,更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道德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不强,缺乏集体主义责任和爱国主义情怀,严重者甚至难辨是非,迷失自我。

大学生出现文化认同危机,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兴起,西方文化通过互联网进行渗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较大影响,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二是高校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偏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生活技能和就业能力,对于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通识教育课程开设不足,其育人功效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行为认同知行脱节

自觉践行是价值认同的行动目标,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效性。目前,青年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存在理性认知与实际行为相互脱节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知道”层面,对其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缺乏深入学习与认识,更缺乏情感投入,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导致在践行过程中出现消极的态度和“知易行难”的状况。还有部分大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有较高的认可态度,但在践行的具体情境中不善于用其规范自己的行为,行动力较弱,造成“高知低行”的现象。另外,部分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不重视其中的实践实训活动,即使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也只停留在小组研讨、办讲座、贴标语等形式层面,没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活动缺乏系统规划,弱化了认同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出现行为认同知行脱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受到极大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判断能力,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践行时,面对具体问题又出现犹豫不决的心态。二是从家庭教育来看,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的“00后”,具有意志力薄弱、抗压能力差、依赖性强等心理特征,尤其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情绪很难被唤醒。

二、抓实落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理性认知路径

(一)发挥思政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强化理性认知是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逻辑起点。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和基本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首先,大学生要坚定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其次,大学生要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史知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党的发展历史,可以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挽救中华民族,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再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和荣辱观,自觉提升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做到知行统一。最后,必须精心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全面准确地传递给青年大学生,真正发挥思政课堂的育人主阵地功能。

(二)发挥第二课堂的阵地作用

党团组织活动、社团活动和学术沙龙活动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阵地。首先,要规范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内植于每一次“党日”“团日”主题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先进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其次,要加强社团活动管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融入社团活动的理论学习中,加强社团活动的宣传、推广和管理服务。再次,要充分利用学术沙龙活动。以学术沙龙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主题班会,让师生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分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后,要加强优良学风建设。高校在组织开展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考风考纪教育等活动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促进优良学风的养成。

三、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文化认同路径

增强文化认同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内在动力。高校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全方位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一)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资源。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可以结合纪念五四运动和庆祝“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以主题班会、“团日”“党日”活动等形式开展主题教育,以专题研讨形式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

首先,以制度规范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内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以实现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同向而行,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其次,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的精神灵魂在于以“文”“化”人,通过文化活动提升师生的文化品位,彰显文化的育人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需要通过精心组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体现。

(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形式

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不仅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更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当代大学生身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正日益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要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首先,高校要采用QQ、微信、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来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主题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其次,高校要建设大学生咨询服务网络平台。利用平台加强沟通的同时充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育人环境,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支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四、积极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行为认同路径

推动行为认同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教育的最终旨归。高校应从四个方面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进而帮助其外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

(一)将诚信教育作为行为认同的基本准则

诚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和正确的道德观,从而引导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内容的认同。一方面,实施诚信教育工程,营造文化育人氛围。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教书育人和诚信育人的功能,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诚信教育氛围,通过党团组织筑牢诚信教育阵地。另一方面,开展诚信助学活动,让学生重视诚信品质的塑造。通过“助学贷款助我成才”“诚信评选阳光助学”“励志感恩诚信成才”等助学活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引导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自立自强,懂得感恩与回报。

(二)以典型引领作为行为认同的内在动力

“典型引领”是通过表彰先进、选树典型的方式给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在榜样的感召下引导大学生用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选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示范群体。不仅要在育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群体中树立,而且要在优秀学生中选拔,还可以从优秀校友中挖掘。二是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的事迹。采用多渠道展示、故事化讲述和互动式学习的宣传方式,通过QQ、微信等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推送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将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三是构建学习引领长效机制。典型选树不仅要做到公平公正令学生信服,而且要定期推送先进典型故事,让学生时刻感受榜样的力量,还要建立反馈机制强化宣传效果。

(三)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行为认同的关键抓手

创新创业教育是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一是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大学生创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学到真本领,并通过创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二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积极鼓励大学生报名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百生讲堂”“创青春”等创新创业项目或文化竞赛活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其主动探索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三是主动争取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支持。宏观上,争取国家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激励大学生勇于创业,敢于创业;微观上,为创业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励更多大学生加入创新创业团队或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四)以社会实践作为行为认同的重要手段

社会实践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同向同行。引导学生自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开展体验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和红色教育基地等场馆,缅怀革命烈士的同时,教育大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入行。二是要开展理论宣讲活动。组织成立学校宣讲团,把握社会热点或时政要闻,开展理论宣讲活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三是要开展专业实习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四是要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科技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践行“敬业、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春莲,陈蕾.西方“普世价值”思潮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

责任编辑:赵春燕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