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引才忙

2022-07-13 21:31万宏蕾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落户复产毕业生

万宏蕾

上海陆家嘴

6月28日,上海再出重磅落戶新政。

根据上海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今年上海各研究所、高校毕业的应届研究生毕业生,将不再有学校的区别,不需要打分,符合相应基本条件即可直接落户。

而对上海市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落沪”机会同样放开,《通知》在“重点区域引进人才”中提到,在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五个新城、南北地区重点转型地区用人单位工作的应届本科生符合基本条件的可直接落户。

“有人,才有未来;有人才,才有更好的未来。”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何万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经历本轮疫情后的上海,在第一时间调整人才政策。

6月初,上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要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更加开放的气度、胸怀和格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超常规的力度和速度拿出一揽子政策举措,展现爱才之心、安才之举。

6月1日,上海市人社局正式发布《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专门就上海复工复产的人才工作进行部署。其中“世界排名前50院校留学生可直接落户上海”的规定引发社会关注。

为疫情防控多区域接连实施静态管理的上海,从4月到6月,城市“慢”下来,人员流动规模、速度均大幅减少。从春入夏,全面复工复产开启。“当下上海迫切需要发出一个强烈信号,向世界表明上海将继续保持扩大对外开放,凸显海派城市的特点。”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说,“上海市政府发出的这个信号是清晰的、也是必须的。”

全面复工复产的上海,如何提振人才入沪信心?

任远说,近年来上海出台多轮人才新政,将目光瞄准留学生,目标在于重振受疫情影响的市场情绪,特别是对上海保持扩大开放的信心。

根据拉勾招聘5月发布的《2022疫情期间上海人才趋势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3月、4月上海求职候选人活跃度大幅下降,大量求职人员选择求稳或观望。

面对从上海回流的人才,其他地区不遗余力地表示“欢迎留下来”。安徽、河南、湖北、浙江等地为上海返乡大学生开通免费隔离通道,宁波甚至设有从虹桥高铁站到隔离酒店一条龙服务。

隔离点也纷纷变身“招才点”。比如,返乡学子在太原隔离点收到暖心“创业函”;合肥在隔离点直接设立定向企业人才招聘点;郑州则在隔离点办了人才宣讲会,希望更多河南籍学子在上海学成后回来创业、就业;浙江台州邀请当地教授做线上报告,帮助上海返乡学子加深对台州企业、产业的了解;浙江绍兴和安徽芜湖则定向给上海返乡大学生发放人才体验券,学生不仅可以领500元消费券,还能免费享受人才驿站入住、企业参访、城市景点游玩等项目……

针对产业人才,合肥更是设立了产业链服务专班,邀请各类行业龙头、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企业共同参与,吸纳人才的重点领域包括集成电路和软件、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

而进入全面恢复阶段的上海,到了复工复产的关键时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

根据上海市人社局出台的《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上海市从“政策创新突破”和“服务保障提升”两方面实施一系列助力复工复产的人才特殊支持举措。

首先是积极营造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环境。比如,对于上海市复工复产的重点企业人才以及国(境)外名校留学人员等,可纳入落户经办“绿色通道”。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在上海全职工作即可直接落户;世界排名51-100名院校毕业生,在上海全职工作并缴纳6个月社保即可申办落户。

对于世界排名前50名、前100名院校的认定,上海市人社局表示,“由相关主管部门参照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的排名进行认定,进入其中任何一个榜单均予以认可。”

“在复工复产的人力资源政策中,上海特别重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说。《通知》明确,今明两年上海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普通管理岗位人员和通用性较强的初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主要向高校毕业生倾斜;2022届院校毕业生可在年底前回院校参加技能等级认定并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提升补贴。

上海还将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伯乐”奖励计划的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猎头机构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选聘以及对复工复产人才的支持,同时推出一批公益性人力资源免费服务项目。

此外,上海还围绕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支持、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特殊支持举措。

2022届上海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上,毕业生在了解岗位信息(刘颖/ 摄)

上海重视和吸引人才并非“一时之策”。

除了此次放宽全球前100的名校毕业留学人员落户政策以外,近几年上海多次放宽国内院校应届毕业生的落户限制。

2020年12月1日,新版《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实施细则》实施,有效期到2025年11月30日。这一版本把之前规定的落户要求“留学生回国之后,首份工作地必须在上海”改为“留学生回国后2年内到上海并持续在上海工作”。当时还新增了激励条件鼓励4类人才落户上海,包括在国外境外高水平大学、知名科研机构获得副教授、副研究员以及以上职务,在世界500强企业担任高管的高级管理、技术、科研人员等。

“对于归国留学人员的落户政策,上海一直有,不同的是这次对留学归国人员还进行了分层。”任远说。

“上海城市发展迫切需要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在城市的人口结构中需要更多具有高教育程度、高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任远分析,“随着中国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增长,如何充分吸引和利用这些留学归国人才资源,对于上海增强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城市竞争力非常重要。”

“上海一直是我国留学生归国的重要目的地。过去几个月的疫情暂时削弱了上海的就业需求,短期内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任远说,近年来上海出台多轮人才新政,将目光瞄准留学生,目标在于重振受疫情影响的市场情绪,特别是对上海保持扩大开放的信心。

今年初,亚布力论坛创新年会上发布的《当代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洞察》提到,在就业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中,上海、北京、杭州位居前三。

上述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相较于世界500强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数量,毕业生更关注该城市是否可以提供“稳定的、有编制的”工作以及该城市是否拥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及政策。

受疫情影响,城市服务以及城市治理能力成为毕业生关注的重点。基于此,调研方的结语是:疫情新常态下,有质量地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才能为吸引人才创造持续发展的动力。城市应该关注发展真正宜居、开放、平等的城市,才能不仅仅“抢到人”,还能长久稳定地留住人。从长远看,胜负的赛点不在于门槛多低、补贴多高,政策多好,而在于清晰的发展思路、明确的产业定位及完善的基础建设。

“疫情之后的上海,积极吸纳国际高端人才、留学归国人才、高校毕业人才,展示出上海将采取更开放的姿态,创造更加开放的经济发展空间,为中小企业发展,为城市经济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任远说,“只有创造出更充沛、更有活力的经济机会和就业增长,才能带动人口人才的集聚。”

《通知》中释放出“上海进一步开放”的明显信号,而最近一项对上海互联网从业者的调研结果显示,82%的互联网行业求职者表示不会因为疫情封控等因素而离开上海。

返乡学子在太原隔离点收到暖心“创业函”;合肥在隔离点直接设立定向企业人才招聘点;郑州则在隔离点办了人才宣讲会,希望更多河南籍学子在上海学成后回来创业、就业……

“受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和国际竞争局势的影响,人才流动出现了阻滞局面,但全球人才流动和迁徙大趋势仍旧存在。全球科技企业的大迁移、大动荡将促使相当一批科技精英和投资人才回流中国市场。”何万篷说,在工业经济时代,哪里有企业,哪里就有就业(people follow business);在服务经济时代,哪里人口、人才扎堆,哪里就有活力和生机,哪里就有生意和买卖,哪里就有企业和产业(business follows people)。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城市需进一步破除国际人才回国工作、生活的体制机制约束,集聚更多世界顶尖的技术和人才要素。

上海始终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近年来上海已围绕人才落户、技能培养、考核评价等领域推陈出新了一系列政策。下一步,上海能否更有效、更精准地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高端人才?“现在看来仍有提升空间。”曾刚说。

比如,5月29日,上海出台《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时,就曾提出以高额补贴稳岗就业:对招录在上海市登记失业3个月及以上人员或招录上海市2022届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按照每人2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而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规定,对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的标准为“不超过1500元/人”。

“2000元的补贴不算少,但在市场氛围浓厚的上海,更应该鼓励企业冲在人才招引的前列。”曾刚建议,“不少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研发的主力军,一个企业的研发投入甚至能超过一个城市。在招引人才上,同样应该发挥企业的专业性,让企业参加人才政策的制定。 同时,发动更多元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参与,发挥市场化力量,更好地将人才供给和需求方相结合。”

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上海要牢牢扣住人才这个“软要素”。在吸引人才方面,需秉持“国际视野,未来引领;重视青年,社交驱动;市场配置,需求驱动;系统集成,改革联动”等几大原则,吸引全球各领域英才。

比如,“面向留学生和华裔科学家,可开展吸引其回流的‘回形针’行动;面向友华的外籍科学家、工程师,可开展吸引其来华的‘吸铁石’计划。引进来才能留下来,上海要加快建设成为转移输送人才的枢纽。”何万篷建议。

“人才政策要突出前瞻性、综合性,精准化、常效化,聚焦高科技、面向新经济,精准施策。”何万篷说,聚焦高科技就要大量吸引海外科技人才,根据产业导向精准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所需人才,尤其是跨行业人才,为不同的人才、专才谋划,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面向新经济就要加大年轻人才的培养、吸引、选拔的力度,以人才为导向,以市场驱动为内核。“所以,导入更多的本科生至关重要。”

另外,长三角一体化下,工作与生活的时空是可分离的,更具有弹性。“长三角城市群需探索建立人才、企業双向流动机制,探索试点‘共享员工’等新型用工制度;共建新型的人才培养平台。”何万篷建议。

比如探索建设将本部设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各专业分部设在需求场景最密集地方的长三角大学;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季节型”“假日型”“候鸟型”“契约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打破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实行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技能等级、继续教育证书、外国人工作证等互认互准制度;实行长三角企业登记无差别办理,建立企业自由迁移服务机制等。

“上海在其中要发挥好作为中心城市人才蓄水池的作用,促成长、助流动,从上海把人才‘分拨’到各地,使人才要素得以便利化流通,在转移中转化,在转化中赋能,在赋能中增能。重视人才保有量的同时,也要关注现有人才综合素质提升,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辟拔尖人才培养绿色通道,构建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格局。”何万篷说。

猜你喜欢
落户复产毕业生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复工
西藏,复工复产正当时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政策
Who They Are Decides Where They Go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二战老飞机落户桂林
意大利空军F-104落户航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