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精英性考量

2022-07-13 20:49姜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精英高等教育大众

【摘要】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精英选拔和培养的重要制度安排,在高考扩招后随着大批生源涌入高校,其精英性正逐渐淡化。在国家供给侧改革时代背景下,急需高等教育培养出创新拔尖高端领军人才,增强高等教育的精英性变得日益紧迫。大众化教育和精英化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两种类型,二者如何在教育系统中和谐共生?一个可能的路向就是在高等教育目标上实行双重目标定位,在教育内容上实施阶梯性教育内容设置,在教育管理上实行弹性学分认证,在教育体制架构上推进高等学校的分层、分类、分流。

【关键词】大众  精英  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在线教学隐性边界与风险防范研究”(2020QNMK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7-0004-03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已有较长时期,当前正向普及化方向发展,期间人们沉浸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基于整体人才素质提升的人力资本红利中,淡化了对高等教育精英性的关注。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精英选拔和培养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当前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时代底色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精英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精英性的缘起

大众化阶段是否还需要保持高等教育的精英性?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从目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制度架构上不难发现,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依然带着精英教育的印迹:学生要获得高等教育资格,依然要通过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等逐級的层层选拔,而这种选拔本身就带着选拔社会精英的色彩。只要高等教育尚未真正完成由大众化向全员化的转变,那么这种逐级选拔的体制性建构就依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高等教育所承载的选拔社会精英的功能就一直存在,“大众化时代精英教育不仅不会消失,反而还必须强化”[1]。

精英性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和重要功能承载,“在高考扩招之前,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具有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以为国家直接提供合格的精英人才为目标”[2]。我国自1999年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以来,伴随高考扩招,高等教育的精英性瓶颈被打破,高校人才培养活力得到释放,高校人才培养潜能被充分开发,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具备高等教育经历的学历型劳动者,为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原本的精英性却逐渐被淡化了,“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朝大众化方向迅猛发展,本来的精英教育渐行渐远”[3]。时至今日,当高考扩招带来的人力资本红利慢慢减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经济结构转型对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的依赖更为紧迫之际,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高端拔尖创新人才,以适应当前党和国家着眼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时代需要,便重新被人们忆起。当前强调在大众化阶段继续保持高等教育的精英性,实质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新特征的认识深化。为此,应厘清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科学认识。纵观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践历程,不难发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代表的并非是简单的高等教育功能由“培养精英”向“培养大众”这样的单向度职能转向,而是指高等教育功能由之前“培养少数精英”向“培养更多精英+培养更多大众”发展,即高等教育功能的内涵丰富和外延拓展,大众化的旨趣在于打破过去高等教育只培养少数社会精英的瓶颈,以推进教育公平来实现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使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社会精英,更要在培养尽可能多的社会精英的同时肩负起培养大量满足经济社会岗位需求的普适性应用型人才,推动全民素质提升。综上,精英性从来就未淡出过高等教育的功能承担范畴,只是由于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由于人们在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和差异,导致了人们只关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本身,弱化了高等教育的精英性。

二、当前高等教育精英性的影响因素

缘何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精英性有所弱化,影响当前高等教育精英性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1.政策导向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强力推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即在已有高校办学资源基础上,通过有序逐步扩大高考招生规模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和不断增长的学生规模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这种矛盾所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在不断扩大高考招生规模的过程中,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如果高等教育质量无法保证,那么依托于高考扩招实现教育公平就沦为空谈。据此,原本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较高的重点大学就成为承担既扩大招生规模,又保证教育质量的主体力量。

首先,对于本就承担精英教育的重点大学而言,高考扩招冲击了它们的精英教育功能发挥。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承担精英教育的重点大学一直以来占据了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资源配给,致使在高考扩招过程中他们首先肩负了扩招的重任,在教育管理和政策设计视角都本能地认为这些重点大学有能力也有义务承担起扩招的主要责任。同时,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由于重点大学文凭所附带的高水准就业预期,他们更希望扩招的依然是重点大学。于是,在政府和民间的双重压力下,重点大学不得不被迫接纳更多生源,冲淡了原本精英教育格局下的办学资源,降低了精英教育的资源储备。“当前许多高校包括一些全国重点大学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量’的追求上,忽视了大众化背景下新的精英教育理念的建构和在更高层次上培养精英人才的使命”[4]。

其次,对于普通高校而言,高考扩招客观上淡化了高等教育的精英性。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后,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攀升,高等教育的生源选拔从之前的“严进严出”向“宽进严出”转变。在高校扩招之前,由于高校大学生数量有限,使得高等教育质量可控易控,因而在贯彻“严进严出”的人才培养方针过程中能够顺利实现。而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后,高校大学生的保有量在不断壮大,而高校师资队伍、办学经费、教学资源等相对于生源的迅速扩大而言显得发展滞后,一些学校的师生比无法满足需求,一定程度上导致高等教育的精英性被无意识地弱化了。

2.经济形态因素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众化高等教育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社会经济形态多种多样多变,各种新兴产业、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对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有了新期待、新要求,通用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激增,某种程度上强化了高校的大众化教育倾向,冲击了高等教育的精英性。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上千万就业创业岗位,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級,正强力改变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面貌”[5],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伴生的是社会上不断涌现和诞生的新行业、新产业,催生了新的职业空缺和岗位需求。随着电商和网络营销的迅猛发展,各种物流人员、电商人才、网络人才等既具有一定实践技能,又掌握现代科技设备的新型劳动者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大众高等教育在开办通识教育,培养各种职业型、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上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和显著作用。大众化高等教育一方面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劳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契合了学生的就业需要,解决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致使大众化高等教育成为当前许多高校普遍性的选择。

3.办学体制因素

当前,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在学校自筹层面,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对学生学费有较大依赖。一定意义上,正是对自筹经费的盲目依赖和追逐,导致了对高等教育精英性的放逐。

虽然我国财政的教育经费支出在逐年增长,但高校办学经费依然对学费存在较大依赖。这一状况使得少数高校出现了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以扩充办学经费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现有教学资源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培养需求的矛盾。继而可能导致少数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更多地服从于学生的就业需要,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更多地服从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岗位要求。少数承担精英教育职能的高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坚守不足,而对高等教育的效益性愈加看重,这些高校依托于自身的教育影响力,不断开办各种培训班、研修班、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虽然客观上实现了学校创收和办学经费增加,却进一步弱化了自身的精英教育特长。

三、强化高等教育精英性的可能路径

大众化教育和精英化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两种类型,二者如何在教育系统中和谐共生?这是当前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亟待处理好的重要课题。

1.在教育目标上,实行双重目标定位

纵观世界各国的精英教育实践,不难发现精英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流动竞争式精英培养模式,即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公平地参与到竞争过程中,依托于各级各层竞争,不断分流出最后的精英人才,继而针对这些在竞争中分流出来的精英人才开展专门的精英教育。另一种是庇佑式精英培养模式,即在最初的筛选过程中,就把具有精英潜质的学生筛选出来,进行针对性开展单独性精英教育,其余未能被筛选出来的学生自动进入大众化教育轨道,接受普通社会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当前,应再次明晰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改进和完善高考扩招以来比较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行高等教育目标双轨制,即培养普通型劳动者与高端劳动者并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发达国家加紧实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速工业化进程,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6],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拔尖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大众化高等教育,侧重的是规模化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同一规格人才的批量化需求;而精英化高等教育,侧重的是个性化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差异化需求。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在保证大众化教育目标基础上,给予精英教育充分的生存空间。

2.在教育内容上,实施阶梯性教育内容设置

奠基于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双重目标定位,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应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以适应于大众化培养和精英化培养的不同需求。据此,高等教育的内容安排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改进和完善当前以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理论课、实践课等按类型而不是按层次的课程设置方法。由大一到大四,依据教育内容难度设置由易到难的阶梯性教育内容,既保证每一个大学生个体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升,又设置具有相当难度的跳跃性教育内容,留出精英人才的成长空间,以更好地选拔精英性人才,使精英性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保证精英教育目标的实现。

3.在教育管理上,实行弹性学分认证

高等教育的学分认证应兼顾大众化高等教育和精英化高等教育的双重需求,据此,应探索实施弹性学生认证,把学生的学分划分为底限学分和拓展学分。对于全体大学生实行底限学分要求,即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普适性要求,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大规模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即那些具有精英潜质的学生,提供充分的成长空间和环境保障,通过学费减免、奖助学金、保研优选等成长环境和平台的打造,引导精英人才向“高精尖”领军人才发展。

4.在教育体制架构上,推进高等学校的分层、分类、分流

当前对高等教育精英性的审视,不能再简单停留于量的维度,而是要提升到质的维度,即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大众化教育和精英化教育本是同一教育体系中的两种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方面,两者并行不悖。精英高等教育体现的只是一种不断超越的价值追求,是因材施教理念下对人才潜能的极致性开发。新时代境遇下,高等学校在承继高考具有的精英选拔作用基础上,可考虑由具有相当资质的少数高校专门承担起精英教育的重任,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并缩减招生规模,而其他更多高校则专门承担大众化教育的职责,在生源区别前提下继续推进教育层级的深化、细化,给精英高等教育开辟出独立的空间,这是当前增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精英性的可能路向。

参考文献:

[1]刘胜春,李严锋.大众化定位中的精英教育与大规模定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44-47.

[2]田丰.高等教育体系与精英阶层再生产[J].社会发展研究,2015(1):37-63.

[3]王晓辉.大众化背景的精英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37-41.

[4]李建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理念建构[J].大学教育科学,2005(6):13-16.

[5]祝念峰,王雪凌.2015年思想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J].红旗文稿,2016(3):7-13.

[6]李克强.催生新的动能 实现发展升级[J].求是,2015(20):3-6.

作者简介:

姜华(1982年-),男,苗族,贵州黄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精英高等教育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它们都是“精英”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