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

2022-07-13 20:49刘世元宋春秋惠树倩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衔接思想政治教育

刘世元 宋春秋 惠树倩

【摘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本文正是基于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从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三个角度,浅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这一时代命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课程衔接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项目《“四史”教育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2110332015Z)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7-0040-03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顾名思义,是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行动指南与实践遵循,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1.概念认知缺失

思政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在思政课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认识与理解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在58名受访的教师及准教师中,只有19人表示了解思政课一体化的概念,其中更是仅有7人表示非常了解;而剩余近七成的受访者则表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思政课一体化的概念。由此可见,教师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认识与理解的情况不容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学生是思政课教学的对象,也是思政教育成果的集中体现,学生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认识与理解有助于学生自觉串联思政课内容,进而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但我们的问卷调查反映出的结果仍不尽如人意:在111名受访的各学段学生中,有大约83%的学生认为所接受的思政教育存在零散、缺少完整体系的问题。这一数据体现了各学段学生学习思政课时的直观感受,也揭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学生角度认知的缺失。正是这样的现状极大地阻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2.教学内容断层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思政课的总目标是立德树人,围绕这一总目标,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和認知特点,不同学段的思政课也各有其详细的课程目标,然而,不同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却存在着衔接不畅甚至断层的问题。以中学和大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为例,中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大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则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仅就这两个学段的课程目标而言,“道德认识”与“理想信念”之间仍存在着一条较大的鸿沟——“道德认识”与“理想信念”的关系是什么?“道德认识”能否转化为“理想信念”?“道德认识”又该怎样转化为“理想信念”?……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想仅靠“高考”或“升学”还难以解决这些问题。由此不难看出,不同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缺乏连贯性,存在着断层的问题。而课程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内容,课程目标的断层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缺失甚至混乱,而现实情况也是如此。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在58名受访的教师及准教师中,共有37名受访者认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难是“教学内容不连贯”,所占比例高达64%。此外,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情况,这不仅加剧了教学内容混乱的问题,更不利于思政课统一意识形态的输出。正是以上种种问题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受阻。

3.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形式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的进行活动的结构。当前我国思政课的主要教学形式为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虽然班级授课制有其优势,但对于思政课来说,仍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一方面,体现在实践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1]由此可见,思政课不仅停留在理论上,对实践也有较高的要求,而班级授课制受制于其固有的局限性,注定难以满足思政课的实践需求。另一方面,体现在适应性上。不同学段的学生有其特定的学习和认知特点,而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则几乎采取完全相同的教学形式,这不仅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更消磨了教师教授思政课的热忱,我们的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对111名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调查时,有超过85%的学生对思政课提出了希望“教师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进行多样化教学”的诉求;在58名受访的教师与准教师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将“教学形式单一”列为阻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教学形式单一阻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成为师生的共识。

4.评价机制不健全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的过程。当前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机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评价方式形式化。思政课评价分为课程考试和德育手册填写两部分。对于课程考试,中小学往往紧抓成绩,忽视德育;而大学又总是出现无差别高分的现象。对于德育手册填写,其初衷是记录学生成长点滴过程以及把握学生道德思想品质发展方向,但事实上,仍存在着学校大规模赶工程应付检查等乱象。现实表明,思政课的评价方式流于表面、形式化严重。其次是评价内容固化。受传统教学观念以及家校要求影响,大部分思政课教师会将学生知识掌握度和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这就背离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同时,对于思政课教师教学的评价内容也往往固化为即时课堂效果、学生成绩优秀率,这就导致忽略了思政课教师德育方面的贡献。最后是评价主体单一化。思政课一体化的评价机制要求纵向把握思政教育大方针,横向聚焦教育主体。虽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政课的主体,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往往只能看见教师评价学生,而少见学生评价教师。即便将评价的权利与机会交给学生,出于对教师绝对权威的忌惮与顾虑,学生也很难实事求是地给出中肯评价和可行建议。在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机制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俨然已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不利因素。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1.加强建设,弥补认知缺失

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一是加强对概念的学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关键举措和重要工程,思政课教师理应自觉学习和了解有关概念。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也应定期组织有关内容的集中学习与培训,确保教师精确把握其概念,认识其内涵。其二是加强跨学段沟通。大中小學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各个学段接续发力,不同学段教学设计的整体性、衔接性、过渡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教学的主要设计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跨学段沟通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学生作为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是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发展成效的直观反映,因此,加强学生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是十分必要的,既可以使学生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指导自己的思政课学习,自觉串联起所学知识,理顺思政课体系;还可以使学生善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跳出原有的应试评价体系,从整体性和一体化的宏观角度科学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思政课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建构体系,理顺教学内容

首先要理顺课程目标。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锚定不同学段的教学重点与发展方向,明确适龄化课程目标。例如:小学阶段应注重情感的培养,使学生体会有益的情感价值;中学阶段应注重理想信念的构建,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目标与远大的理想;大学阶段应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以上不同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各有侧重,却又共同发力,助推思政课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在明确适龄化课程目标的同时还要兼顾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总目标,各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制定都应围绕其展开,并一以贯之。此外,在制定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学段间的衔接与过渡,确保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目标引领课程渐进式开展,以顺利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其次要衔接教学内容。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最终要依托教学内容来实现,不同学段间教学内容衔接的落脚点就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一体化体现的是程序化、规范化、专业化,因此,要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从构建精准式、科学化、衔接性的内容策略系统着手[2],以严谨的顶层设计切实解决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不畅甚至断层等方面的难题,进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进程。

3.推进改革,丰富课堂形式

推进改革,首先要解决实践性的问题。要善用“大思政课”的课堂形式,盘活思政课程资源。“大思政课”要求组织学生深入到红色旅游点、革命纪念馆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将严肃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3]推进改革,还要解决适应性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采用具有学段特点的课堂形式十分必要。例如:小学生注意力短暂且不易集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小学阶段要注重思政课的活动性,用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驱动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因此,中学阶段应积极进行拓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较高,而且开始利用所学来达到某种目的,因此,大学阶段,教师应结合社会现实,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现实价值。此外,课堂形式还应紧跟时代潮流,保持创新性与革命性。我们应积极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拓宽思政课的场域、创新思政课的教法,着力推动网络新媒体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发挥线上线下的集成优势[3],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实效。

4.调整标准,重构评价机制

重构评价机制,前提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学生、教师、家长、教育集团、教育实践基地等多元的评价主体,能够突出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同主体对思政课一体化的体验反馈,以便教育者实时高效地开展教学反思、调整教育细节。重构评价机制,重点在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将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有机结合,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评价标准层层累进、逐条细化,以确保评价形式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对于教师,思想认识、教学工作、科研水平、学生家长反馈等方面都可纳入其评价标准的参考。当然,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教师底气、勇气以全身心投入到教育过程中,严厉打击学校中教师教学不作为、学校领不务实等不良风气;对于学生则应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按比重、分形式,科学、系统、公平地给出评价意见,同时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坚决反对唯分数论英雄、唯成绩分优劣的单一、僵化评价方式。此外,还应重视学生对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开放性评价,选取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意见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赵浚,白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践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5).

[3]陈锡喜,吕列霞.习近平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5).

作者简介:

刘世元(2001年-),男,汉族,河北承德人,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在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宋春秋(2002年-),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在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惠树倩(1998年-),女,汉族,宁夏固原人,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在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衔接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中高职衔接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专本协同育人课程衔接探讨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