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22-07-13 15:13张武汉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教学小学

张武汉

【摘要】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用生活经验举例子,为学生创设一种联想情境,帮助学生联想、思考,最终达到教学目的。问题情境要带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已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育者的共同研讨课题。笔者结合自身经历,在本文中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几条切实可行的策略,与广大数学教育者共勉。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7-0106-03

问题是人启迪智慧的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善用问题情境,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有效锻炼学生多方面的學习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黄金期,对数学的概念较为模糊,教师要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角度出发,创设符合小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小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小学生的理科思维和数学学科素养,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归纳预习问题,培养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归纳预习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之一。归纳预习问题是指在学生预习过程中会产生困惑,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困惑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上着重讲解。从创设问题情境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提前征集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教师可以在收获问题情境创设思路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乘法》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运算规律,理解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在上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明天我们来学习《分数乘法》,今天晚上的预习作业是看一遍教材内容,圈出你不理解的部分,并将问题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抄在作业本上,明天和数学作业一起交上来。”学生回家完成作业时,通过提前预习教材,发现自己对分数和整数相乘有疑惑,圈出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和例题解析过程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抄写在作业本上。老师第二天课前,在批改作业时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上,老师说:“我在批改作业时看到了大家的预习情况,大部分同学的困惑点都集中在约分后相乘的步骤,以及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步骤。今天在讲课过程中,我们就来着重讲解这两个解题步骤。”老师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2=(  )的计算过程中,我们要先约分对吗?假如1是一张完整的饼,那是这张饼的多少?”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回答:“把1张饼分成6份,占其中两份,也可以理解为整张饼的。”老师问:“约分是正确的,2个是多少?”学生回答:“。”学生通过画饼的问题情境很快联想到了正确答案。归纳预习问题为老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思路。

二、利用认知冲突,导入课堂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利用认知冲突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之一。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和相关运算规则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创设与认知相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惑。教师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用语言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导入课堂内容,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通过欲扬先抑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激发,带着思考验证教师的教学内容,学习记忆格外深刻,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达到集中注意力、顺畅导入课堂内容的教育目的[2]。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负数》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负数的含义,并能正确比较负数的大小。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在开课前创设问题情境:“大家知道1和100谁大吗?”学生回答:“当然是100更大。”老师神秘地笑一笑,说:“有一种情况下,1可比100大多了,你们知道是什么情况吗?”学生感到疑惑,在他们的惯有认知里,1不可能比100大,学生回答:“不知道。”老师趁机导入今天的课题:“老师先不急着回答,等你们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自然就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负数。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是负数呢?”在老师的兴趣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讲解。老师设置“比大小”问题情境,成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让学生产生学习探索欲。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发掘答案,达到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借助趣味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借助趣味故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之一。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本性。小学生对故事的敏感度比成年人更强,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趣味小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将本课内容带入小故事的情节中,引导学生在故事中积极思考问题、学习新知识。教师可以在课下积极探索,寻找学生的兴趣点,针对学生喜欢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达到加深数学知识理解,提升数学学科素养的教育目的[3]。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百分数》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运算,并通过百分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设定问题情境:“小兔子出去买胡萝卜,菜市场里有很多家卖胡萝卜的,兔妈妈说:‘小兔子,你要找打折的买,谁家的折扣多,你就买谁的。’小兔子来到菜市场,看到菜市场有很多家胡萝卜在打折,有7折、8折和9折。一只狐狸的萝卜打7折,问小兔子:‘你怎么不买萝卜?’小兔子说:‘我要买折扣最大的,我要买打9折那户人家的萝卜!’狐狸听了哈哈大笑,说:‘小兔子买我的吧,我给你打10折!’小朋友们,你们说小兔子是亏了还是赚了?”故事充满童趣,引人入胜,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正和今天的课堂内容相关。学生根据老师的故事作出猜测。老师趁机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要知道他们是亏了还是赚了,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百分比……”幽默风趣的小游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有效问题情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四、创设“小步伐”的问题,融入生活情境

这里的“小步伐”是指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将该知识分解成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并根据这些简单问题逐步地进行耐心解答。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这些相对较为简单的题目。正因如此,便有了“小步伐”问题情境的教学。用这种模式进行学习,学生更容易找到近阶段学习的重点,更容易突破难点,所以这种学习方法的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此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为学生传递出现实性和开放性的信息,从而让他们在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在问题情境中融入生活情境,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课堂体验感、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参考小学生的生活轨迹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生熟悉的生活范围内筛选问题情境素材,让问题情境贴合学生认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在问题情境的导入中,用语言引導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数学模型。学生的数学思维具象化,理解能力自然有所提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4]。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一种“购物”的情境,如向学生抛出问题“10元人民币可以购买哪些商品呢?有哪几种解决方案?”,让学生对“加减法”的知识进行巩固。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呈现各种商品对应的价格,让学生进行组合。待学生完成后,让每位学生进行汇报,并说出自己选择的方案。需注意的是“购物”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行为,通过这样的形式将数学知识巧妙融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此,通过创设“小步伐”的生活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再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比例》教学活动中,老师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比例是很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室中的操场结构图长2.4米,宽0.6米;学校展板上面的背景操场图长5米,宽1.25米,教室中的操场结构图和展板上的操场图,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2.4∶0.6=4,5∶1.25=4,两个比相等。”通过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设置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快速理解比例的意义(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并锻炼了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运用信息技术,模拟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模拟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之一。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屡见不鲜。教师可以在课下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搜集和课堂有关的教学内容,用视频、图片、音乐等信息技术载体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让学生沉浸在问题情境中,深入思考。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制作数学模型,让学生从联想理解到具象化理解。新媒体教学工具的作用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数学思维用图形、线条的方式串联起来,让人一目了然,深入浅出地理解数学逻辑。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为创设问题情境创造良好的条件[5]。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性,并掌握体积公式V=a×b×c和V=a3。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设定问题:“长方形的体积如何计算?”学生一头雾水。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一个人将1个小正方体摆在桌子上,说:“这个正方体的体积代表1。”这个人又拿出7个一样的小正方体,将8个正方体堆成稍大的正方体,问:“这时总体积是多少?”学生动脑后回答:“是8,因为有8个正方体。”视频里又堆出边长是3个小正方体的大正方体,问:“这时总体积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27。”老师问:“你是怎么快速得出27这个数字的?”学生回答:“因为正方体一面有3×3个小正方体,是9,有三面,3×9=27。”老师听了赞许地说:“这就是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通过模拟问题情境的引导,大家自己推算出了正方形的体积公式V=a3。运用信息技术让大家产生模拟情境体验,提升了思维水平。

六、创设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实践活动是引发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之一。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通过手中的教学工具直观理解数学逻辑。从可接触的实物教学中直观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6]。教师可以在实践过程中用语言辅助学生,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并从实践过程中联想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提升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有效创设问题情境、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开发学生脑力的教育目的[7]。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定实践活动:“把沙子装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看看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实践探究。教师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你们觉得,谁装得更多一些?”学生根据思考回答:“应该是圆柱体多一些,因为圆柱体上面部分比圆锥体多了很多空间。”教师引导思考:“那你们觉得,圆锥和圆柱体的体积差距会是多少呢?”有的同学说:“差1倍。”有的同学说:“差2倍。”教师让学生从实践中亲自找到答案。学生带着问题与探究热情,在实践中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比是3∶1。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也就是说,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圆柱体的体积公式÷3。”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带着数学问题动手探究,在问题情境中思考,最终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加深了知识印象,提升了动手能力。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归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根据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利用认知冲突,引导小学生进入课堂内容的学习;借助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活引入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脑中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模拟问题的情境;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受问题;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课下积极探索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助力学生探究新知能力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汤婧.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174.

[2]邓海英,魏亚楠,严卿.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情境问题解决能力调查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20,29(4):52-57.

[3]林建欣.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J].科技资讯,2020,18(22):140-141+144.

[4]王德文.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J].才智,2020(21):124-125.

[5]王小林.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财富时代,2020(6):128.

[6]李天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和应用[J].科技资讯,2020,18(18):112+114.

[7]宋雪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才智,2020(17):141.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数学教学小学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