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赏析

2022-07-13 20:47崔蕾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5期
关键词:李斯史实秦王

崔蕾

李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师从荀卿,后成为秦国的客卿。《谏逐客书》是李斯上呈给秦国国君的一封奏书。李斯从“一统天下”的角度着眼,分析利弊,以史为据,雄辩滔滔,最终打动了秦王,让他收回了“逐客”的政令。李斯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他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能力和高超的论辩能力。为确保达成“说服秦王”的目标,他先是避重就轻,以退为进,然后逐层深入,分析利弊,并通过运用正反对比的方式来突出自己的观点。下面,笔者就来赏析一下《谏逐客书》中的论辩艺术。

一、避重就轻,以退为进

“逐客令”是秦王下的,而李斯的《谏逐客令》却反其道而行之,希望秦王收回成命。秦王为君,李斯为臣;秦王为主,李斯为客。李斯心中十分清楚劝说成功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在落笔之际,他有意避开眼下最尖锐的矛盾,以委婉的语气陈述自己的观点,以取得秦王的信任。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在文章的开篇,李斯这样说道。李斯并没有在文章的开篇就提出反对意见,而是非常注意自己的措辞。“逐客”原是秦国宗亲提出的建议,但最终下达命令的却是秦王。李斯巧妙地绕过这一点,从“吏议逐客”说起,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表达了对秦王的尊重,也缓和了二者之间的矛盾。秦王下令“逐客”,是为了维护秦国的利益,但这一举措却伤害了众多客卿的心。李斯也是众客卿之一。他只有留在秦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因此,他在创作这篇文章时巧妙地选择从秦国的利益出发,揭示了客卿在秦国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效地消除了秦王的疑虑,为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如果李斯一开篇就指责秦王,力数“逐客”之弊,即使他的话句句在理,秦王也未必能听得进去,甚至可能一怒之下杀了李斯。可见,李斯不仅深谙秦王的心理,而且擅长论辩说理。他在文章的开篇将自己的姿态放得极低,不去触碰秦王的底线,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意见,以退为进,引起了秦王的注意。在后面陈述史实时,他也没有从当朝之事着手,而是引述秦国历代君王的“纳客之功”来说明事理。这样就不容易引起秦王的反感。

作为秦国的客卿,李斯不仅有着敏锐的目光和聪明的头脑,而且深谙秦王的心理。他刻意不提秦王下令“逐客”一事,巧妙地避开锋芒,设身处地为秦国着想,用委婉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既博得了秦王的好感,又使得事情不断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据史立论,痛陈利弊

李斯并非莽撞之辈。他心里清楚,若无实际的利益诱惑,是很难打动秦王的。因此,在引起了秦王的注意后,李斯很快便切入正题,通过列举史实的方式来证明广纳客卿对秦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昔缪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李斯胸有成竹,运笔如锋,从秦缪公谈到秦孝公,再谈到秦惠王、秦昭王,细数历代秦君因重用客卿,使秦国得以日益强大的史实,引起秦王的思考。而且李斯所述之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在一番陈辞之后,李斯才摆出自己的观点:“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土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虽然李斯创作《谏逐客书》的目的是让秦王收回“逐客令”,但是他并没有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谴责秦王的举措,也没有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恳求秦王留下自己。相反,他站在秦王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通过列举史实的方式让秦王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广纳人才,才能使国家变得强大。历代秦君广纳人才,任用具有真才实学的客卿,使秦国逐渐变得强大。如果当时他们紧闭国门,不重视招揽人才,秦国也就不会有如今的国力了。

都说“事实胜于雄辩”,精通游说之术的李斯显然也明白这一道理。因此,他并不急于说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是有条不紊地列举事实,再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使得一切顺理成章,无懈可击。

三、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虽然史实是客观的、具有说服力的,但历史毕竟只是历史,与现在的秦国以及秦王的利益并无直接关联。因此,李斯将笔锋转向当下,结合秦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陈述自己的观点。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量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经过历代秦君的努力,秦国已经如此强大,疆土也如此辽阔,府库也如此充盈,而秦王作为一国的统治者,更是坐拥整个秦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等物皆是天下一等一的珍品,虽不产自于秦国,如今却都被秦国收入囊中,成为秦王的心头之好。如果说,李斯之前所说的内容只与秦国有关,那么这一段则句句关乎秦王的切身利益,足以令他动容。秦国虽大,但天下更大;秦国的疆域虽辽阔,但并非富庶之地。要知道,楚国、赵国、齐国不仅拥有俊秀的山川,而且拥有诸多奇珍异宝、绝色美人、宝马良驹。随着秦国的逐步发展,其他国家的宝物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了秦国,进入了秦宫,为秦王所用。秦王将来可是要一统天下的,如果连区区几个客卿都容不下,又何谈御宇海内?如果不善待人才,又如何能令天下归心?李斯的这番话可以说是说到了秦王的心坎里,又如何不令他感到愉悦畅快呢?

李斯在分析事理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逐渐掌握了“话语权”。

四、正反论证,对比鲜明

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李斯还从正反两个方面着手,进一步论证“用客卿”和“逐客卿”对秦国带来的不同影响。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这一番陈词和文章开篇的“昔缪公求士”等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李斯的言下之意是如果所有的事物都必须产于秦国,所有的人才都必须生于秦国,那么珍稀古玩、绝色佳丽、神驹宝马,乃至于悦耳动听的音乐,都非秦国所产,却为秦王所好,这又是为什么呢?李斯再次进行总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段话的语气明显稍重,意思是:秦王您能取天下之物而用之,但是对于人才,反而要舍弃吗?这样一来,岂不是向天下人宣告,秦王只重珠玉美色,根本不在意人才?今后,谁还会为秦国效力呢?李斯的话语犹如利刃,一下就刺中了要害。通过对比,我们不難看出,秦国之所以如此强大,并非是因为积聚了诸国的财宝,收纳了天下的美人,而是因为重用了百里奚、商鞅等人才。对秦国而言,最珍贵的并不是什么珠宝、美人,而是人才。秦王如果不问是非曲直,将人才全都驱逐出去,将来又靠什么来成就霸业呢?

重视客卿,重用人才,才能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相反,驱散他国客卿,必定会使人才流向他国。秦王想要成就霸业,也就难了。

五、前后照应,自圆其说

从最开始的避重就轻,到引用史实,提出论点,再到层层深入,对比论证,李斯基本上已经将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了。在文章的最后,他再次照应开头,进行总结。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天下之物虽不是都产于秦国,但大部分都流入了秦国;天下之士虽不是都出生于秦国,但很多人都愿意为秦国效力。秦王唯有招揽人才,重用人才,才能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才有机会问鼎天下。秦王下令驱逐客卿,原本想为秦国效力的客卿自然会投奔他国。其他诸侯国必将如获至宝,国力也会随之增强,进而威胁到秦国的安危。这得与失、强与弱的转变,想必不是秦王希望看到的。这段话既是对整篇文章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文章主旨的强调与升华,更是对秦国未来的一种大胆预测。从最初的以退为进,到后来的逐层深入,李斯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最终顺利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可见,《谏逐客书》虽然是他在离秦途中“仓促写就”的,却充分展现了他敏锐的才思和过人的智慧。南朝刘勰曾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提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人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谏逐客书》虽然只是一封奏书,但无论是对当时的秦国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读者仔细品读。

猜你喜欢
李斯史实秦王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李斯自食苦果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贵族政治”与“君主独裁”
——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只爱黑白红
食客
儿时的风筝
不该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