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

2022-07-13 21:34陈雪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课程思政传统文化

陈雪

【内容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大力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教学不断创新,探索全方位育人路径。西安培华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探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必修课程“经典诵读”的有效路径,旨在通过挖掘该课程中隐性的思政教育要点及元素,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发挥传媒艺术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经典诵读”;传统文化;教学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使命,其专业设置与教学应更加突出专业性、应用性。西安培华学院艺术类课程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课程教学不断创新开拓,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课程思政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助推高校各课程充分发挥其所承载的立德树人功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扩展到各门各类全部课程。①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专业必修课程,“经典诵读”不仅是一门语言艺术课程,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的定位和作用不单是指导学生诵读经典的技巧和方法,还在于如何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在培养学生经典诵读专业技能的同时融入思政内容和元素,以专业知识技能为基础和载体,把立德育人、学习知识和锻炼技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反复思考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②思考采取何种融合方式使得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实现共振,筛选哪些元素浸入课堂,并通过对经典篇目的分析、讨论及诵读实践,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提高教学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经典诵读”课程教材内容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代表,笔者所在的教研团队经过深入研讨后一致认为,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元素嵌入到该课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提高大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鉴赏能力,诵读经典篇目的专业实力,寓教于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实现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互相推动、互相成就。

一、培养文化认知

艺术类大学生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更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关键且重要的影响,教师自身的思想素养、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关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作为教师,一要时刻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处处留意身边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要把经典诵读作品作为在学生中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要深化课程观。以“艺术思政、文化先行”作为导向,自觉结合“经典诵读”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分层次地编写教案;三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立足传统文化。强调行为规范,引导与人相处之道,倡导勇担社会责任,促进实现专业课程中内容传授的正确价值取向传播;四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实效。通过翻转课堂、案例解析、作品鑒赏、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等方式,达到“传播文化”与“讲授专业”的统一。

语言文字是传承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思想文化通过语言文字来渗透和表现。“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主体即语言文字,而朗诵的基本要求是“理解是基础、感受是关键”。教师要求学生在进行篇目朗诵备稿过程中,必须更加注意去理解和挖掘文章本身所蕴含的背景、思想及含义等,努力形成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代入感”,从而将篇目情感清晰、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经典诵读”课程教材内容包含名家名篇,每一篇都镌刻着时代脉搏的历史痕迹,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学生在锻炼专业朗诵技能的同时,拓展了文化视野,更加深了对国情、文化的了解。“经典诵读”课程对于学生熟悉和理解中华文化,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自信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可以要求学生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诵读,即使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名家名篇作为诵读演绎的再创作依据。例如设置“古诗歌”篇章,并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要求学生搜集至少4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名句、名篇为诵读创作依据,将家国情怀的历史背景及表现方式等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对其进行诵读演绎;再比如设定“女性人物”主题,倡导学生选取中华历史长河中任一著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搜寻与该女性相关的名篇名作,在了解了创作氛围和场景的基础上,结合语言表达技巧,通过想象激发心理活动并引起符合意境的诵读创作,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二、借助专业实践,增强家国情怀

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就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兼容统一。专业实践课作为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仁不让可作为“经典诵读”课程思政元素的关键切入点之一,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融为一体,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提高党性,胸怀天下,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情怀。而爱国情怀的培养可以在“经典诵读”课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设置赋予“红色”主调,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熟悉、传播爱国者的形象和实例的同时,感受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心系祖国的意识,达到“讲政治”与“练专业”的统一。

在具体的专业实践课教学环节中,比如可以用互联网赋能传统文化,将新媒体平台作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鼓励学生运营自媒体公众号,激励学生开展相关传统文化、历史故事、诵读视频的内容发布;再比如可以在“经典诵读”课程的考核模块设置“经典诵读大赛”环节,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古代、近代、现代为时间纵轴线,形成三个篇章的经典诵读会,由学生小组自行讨论分工定位各自选取相应的篇章,并要求在诵读现场身穿与诵读篇目相适应的年代服装,以增强舞台效果和情境代入感,由此在展示诵读水平、拿到相应学分的同时,使得学生充分体会和展现经典、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德才兼备的效果,保证专业教学和育人的双向融合。开展如此样式的教学实践,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充分认可,师生们都表示有效提高了专业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达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并进的良好效果。

三、参与传媒赛事,推动成果转化

从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上看,大多数艺术类学生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学生们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学习专业,但文化课学习习惯养成不佳,文化积淀相对薄弱,对于富含文化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所知不多。反观之,多年的专业积淀,让他们对于专业有着特有的兴趣和热情,对于专业学习的投入也较高,这就为借助艺术类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奠定了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与专业相关的校内外比赛实践,能够在实操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失为一个更好的思政融入途径。

当前,与“经典诵读”课程呼应的传媒赛事众多,“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夏青杯”朗诵大赛、丝路朗诵大赛、陕西省朗诵大赛等,这些大赛吸引了众多师生参赛。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可以引導学生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及亮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例如,笔者的学生参加了陕西第二届丝路朗诵大赛荣获二等奖,其朗诵的作品记录了我国第一代广播工作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传递了正能量。学生在准备这些题材的参赛作品过程中,被这些前辈的革命精神、奉献精神所震撼和感染,对于学生的理想情怀是一次较大提升;此外,通过传媒赛事,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传媒赛事中,担任评委的往往都是本行业的精英和领军人物,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媒赛事中崭露头角的优秀学生能够更容易、更快速地被用人单位发现和发掘。

四、结语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要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顺应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诉求,设置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进而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理论和实际教学设计。课程思政就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浸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方面。思政元素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本文所阐述的在“经典诵读”等艺术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运用思政视角、思政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去领会专业知识的内在属性及内涵延展。只有作为创作主体真正掌握了传统文化内涵并与语言表达创作专业相融合,才能形成高质量的诵读作品,才能“展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发挥广播电视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独特作用”③,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只有将历史与现实中真实的、生动的例子与教学内容进行紧密结合,提取育人元素,才能将隐性的思政教育内容蕴含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其文化底蕴,成为合格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注释:

①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23期。

②《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育部网站,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 /content_5517606.htm,2020年6月6日。

③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作者系西安培华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特约编辑:刘徐州;责任编辑:陈小希】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课程思政传统文化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唤醒、发掘、传达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