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弧矢定天下”

2022-07-13 21:34汪笑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弓箭

弓箭的出现,使最初的人类掌握了一种先进的工具。先民们借助弓箭的力量,在自然界中由弱者走向强者。随着历史的发展,弓箭由狩猎工具转变为战争利器,甚至与礼仪、教育、民俗等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弓箭文化。这一文化对于古代北方民族而言影响更是深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改变了民族的历史。特别是清代“以弧矢定天下”,“国语骑射”一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对于边疆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弓箭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工具之一,围绕这一工具形成的民族文化贯穿了中华民族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弓箭最初是作为狩猎工具而发明使用的,后来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弓箭也由狩猎工具过渡为一种重要的作战兵器,甚至对战争的胜败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历代君王因军事、政治的关系,对弓箭极其重视。清王朝“以弧矢定天下”,弓箭文化是其民族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着整体清朝的发展。

1 弓箭的起源

中国弓箭的发生,众说纷纭。按人类进化史推论,原始社会人类饮食除采摘林中果实外,只有以手搏取弱小鸟兽[1]。其后捕猎技能日渐进步,学会用石块投掷,继而用木棒追逐。在长期的捕猎过程中,常因鸟兽奔脱,致手中所执武器无意中向前抛去,击中目标。经验日久,一些专用的狩猎工具出现了,投枪、石球和弓箭成为猎人手中的武器。

《周易·系辞》记载:“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可见,原始的弓箭完全为木制,石镞、骨镞、铜镞等都是后来演进成功的。1963年,山西峙峪出土了一枚石制箭镞,经测定距今约3万年。而在这一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原始人类的居住区除中小型食草动物的影骨外,突然增加了许多羊、马、驴骨以及各类猛兽化石密集成层堆积的现象,说明弓矢和箭镞的使用为人类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恩格斯说:“蒙昧时代的高级阶段,是从弓箭的发明开始。”

古传云:“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山海经》曰:“少皞生般,始为弓矢。”据古籍所载,弓箭起自黄帝[2]。《越绝书》言:“黄帝以玉为兵。”曾夏佑先生所著的《中国历史》称:“黄帝所以灭蚩尤者,以黄帝已发明弓矢之制,虽其矢或尚以磐石为镞,然足以及远,蚩尤之短兵,固不能敌。”这说明黄帝时代所用箭镞为石质。据考古学家在仰韶村所发现的新石器石镞,再加上木镞演进为石镞的年代,我们可以推算中国弓箭的发生远在黄帝以前约有千余年。至黄帝时代弓箭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并已演化成军事武器。“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 弓箭的使用性质在狩猎活动中的转变

远古人类生活,渔猎为要,田猎活动是人类获取肉类食物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来源。夏商周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养殖业也不断发展,原始社会的田猎活动已经不再是仅有的维持生活的方式,而逐渐作为统治阶级军事训练的手段和形式。由于猛兽具有天生反抗和争斗的野性,与猛兽搏杀不仅对狩猎士兵的射术、骑术等方面都有很好地锻炼,也是勇武力量的展现。同时,军队士兵调遣部署组织进退,甚至使用兵车围逐,使一场围猎演变成了一场军事作战演习,故田猎之礼在先秦被列入军礼。

这时的狩猎活动已经同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有了本质的区别,弓箭文化的内涵亦开始出现转变。它基本脱离了生产活动而向战争武器的方向发展,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逐渐得到彰显。

3 弓箭的战略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立、列强并起,战争频繁。弓箭以其杀伤距离远的优势,在战争中起到了压制对方的重要作用[3]。南宋华岳的《翠微北征录》中记载:“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

兵家基于弓箭的威力和骑射力量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将弓箭列为众兵器之首,并提高到战略的角度对待,视弓箭文化和骑射之风为国家军事实力的基础。

战国时代,各国均建立骑兵部队,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在北方,草原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古代少数民族游牧、射猎的经济生活方式。这种以射猎为生的民族“全民善骑射,极其骁勇彪悍”,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赵国传统的车步兵,在与灵活、快捷的胡人骑兵作战时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声明“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方便于进行骑射。至此中原各国中骑射兵种的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军队的一支主要力量。

4 弓箭的发展

在古时朝代更迭的过程中,各民族都依恃武力称霸,帝王以弓马安天下,服诸侯。弓箭逐渐成为军事上的首要武器,因而弓箭的制造,亦日渐精良。

据《考工记》记载和出土的实物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弓多为复合弓,是用“角、干、丝、胶、漆、筋”六种材料合制而成,这种合成弓威力巨大。当时工匠制成一张良弓,连选材在内共需要四年的时间,所耗精力甚大。而当时制造诸侯王所使用的良弓更是精益求精,因此诸侯君王对良弓的珍视程度并不亚于宝剑。

到了汉朝,在与匈奴的长期对抗中,汉人发现他们特别喜欢用一种长梢弓,这种上下不对称的弓箭可以极大地拉长拉距又有利于在马上骑射,于是汉朝也有开始学习制作这种弓,并用于战争中。

唐代弓箭主要分為分长弓、角弓、稍弓、格弓等几类,长弓步兵用,角弓装备骑兵,稍弓和格弓为皇朝禁军或狩猎所用。唐朝因弓箭文化发达、骑射实力雄厚,引来诸多异域兵学武者前来交流学习。唐高宗永徽年间,日本使团曾来中国,将唐人的“弦缠漆角弓一张,马上饮水漆角弓一张,露面漆四节角弓一张,射甲箭二十支,平射箭十支”等带回日本。日本奈良东大寺至今仍保留着27张唐弓。7世纪中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也相继派遣贵族子弟来唐学习,最多时达八千余人。

宋朝时期政府规定,每年“弓弩院生产角弓1650余万张,诸州造黄桦黑漆弓弩等650余万张”,以保证弓箭在军队中的需求[4]。宋军的“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杖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宋朝南渡以后还针对北方西夏军配备的神臂弓进行仿造,并设专人教习。《永乐大典》载:“忠义统领官关宝结集义士,搜拣伉健之人教习神臂弓,以为战守之备。”《梦溪笔谈》中记载:神臂弓“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最为利器。”

《元史·兵志》记载:“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元时士兵所使用的弓主要为“马克打”大弓、“卡蛮”大弓,并配备了宋人发明的多种弓弩以及“神臂弓”。蒙古铁骑在征服几乎整个欧亚大陆的战斗过程中,也把中国古代的制弓术传到了世界各地。

明朝时期的射法理论主张用“软弓长箭”,认为如果持硬弓则刚刚引满就须发矢,不能久持,命中率反而降低。威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从也说:“力胜其弓,必先持满”,“莫患弓软,服当自远”。因而制弓技术的发展方向不再单纯追求挽力强度的增加。明军使用的主要弓类武器除了宋时使用的四种弓以外,又增加了开元号、小梢弓、西番木弓三种。明中期以后虽然火器制造技术发展较成熟,鸟铳等先进火器也相继传入,但是由于当时火器射击速度过慢所以并不能完全替代弓箭,弓箭仍然是长枪手随身携带的武器之一。

清朝弓箭制造业在统治者推崇“国语骑射”的氛围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清朝官制的弓仅有一种形制,但却按等级高低分为皇帝、亲王郡王(桦木制,黑漆,皮弦)、侍卫和职官兵丁(榆木制,习射时用丝弦,战时用鹿皮弦)等,只在选材装饰上有区别。而在民间开展弓箭制造的大型作坊仅北京就有“聚元”“天元”“广生”“全顺斋”“德纪兴”等十七家。不但有众多制造弓箭的工匠,还有诸多以提供弓箭制造原料为生的商家,其规模之大足见清朝时期我国弓箭文化的兴盛。

5 弓箭文化对清朝武备的影响

《清史稿》记载:“有清以武功定天下。”清朝的开创者皇太极说:“我国武功,首重骑射。”并不断强调:“我国家以骑射为业,若弓矢疏旷,武备何由而得习呼!”皇太极于1636年改国号“大清”,建元崇德。同时,正式定制“国语骑射”为世代遵守的国策和家法,为后人沿承。

但自清军入关,特别是入主中原以后,满洲贵族逐渐贫图安逸,疏于骑射。因此顺治帝曾颁谕旨:“我朝原以武功开国,历年征讨不臣,所至克捷,皆资骑射。今幸荷天庥,得成大业,虽天下一统,勿以太平而忘武备,尚其益习弓马,务造精良。嗣后满洲官民,不得沉湎嬉戏,耽于丝竹,违者即拿送法司治罪。”但是,满洲贵族怠于骑射、贪于奢逸之风有增无减。康熙帝即位之后,在平定三藩叛乱中八旗官兵畏葸不前,贪生怕死。康熙帝有鉴于此,因此自三藩抵定之后,在塞外设立木兰围场,通过围猎保持八旗官兵勇敢尚武的战斗精神,与此同时,抚绥蒙古。从而达到“凛天戒,鉴前车,察民瘼,备边防,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习劳苦之役,惩晏安之怀“的特殊目的。

雍正时期虽未举行木兰秋狝,但是他先后增设八旗教场官学、八旗蒙古官学、咸安宫官学、圆明园学等八旗专门学校一百余所,为满族培养了大批擅长骑射的人才,对于清朝统治的巩固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乾隆皇帝即位后多次举行木兰秋狝,“使官兵等熟习骑射,不至废弛”。他还指令满洲师傅教授皇子、皇孙“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他强调满洲“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要求王公大臣及大小官员“自当永远遵循,守而勿替”。

一系列促进八旗骑射之举使乾隆帝在位期间取得了对准噶尔斗争的彻底胜利,又先后平定了大小和卓木和大小金川的叛乱,统一南北疆,巩固西北边陲,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使清王朝多民族的统一大业最终确定,开创了中华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

此外,清代的武举考试首重骑射,嘉庆十八年(1813年)后还取消了武举考试中舞刀一项,更加注重骑射技术及对应试者开弓力量大小的考察。

由于清朝中后期“八旗生计”问题日益严重、统治阶级腐化堕落以及火器枪支的大量使用,使得八旗骑射文化和尚武传统不断衰落。清政府给予旗人各方面的优待,致使诸多八旗子弟凭借自己或祖辈的功劳领取朝廷俸禄,过着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众多官员更是“妄事奢靡,相沿成风”,出现八旗官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的现象。清政府“国语骑射”的根本逐渐动摇,尚武骑射的精神也随之淡化,沦落于腐朽文弱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随着近代火器的发展,弓箭在军事上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6 结语

弓箭作为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一种狩猎工具而出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弓箭的用途也开始发生了转变,成为冷兵器时代决定性军事武器。清代,弓箭文化貫穿于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经济生活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改变了民族的历史。

引用

[1] 锋晖.中华弓箭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 张唯中.弓箭学大纲[M].北京:逸文武术文化,2016.

[3] 逯克胜.解读“山海经”中的弓箭文化[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44-148.

[4] 刘彦臣.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课题:2021年度承德市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212169)

作者简介:汪笑(1985—),女,河北承德人,本科,副研究馆员,现就职于承德博物馆。

猜你喜欢
弓箭
女子小区散步被“暗箭”射穿面部
弓箭风波
锡伯族弓箭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大话三国志
简析我国弓箭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应对分析
东北锡伯族弓箭艺术调查与研究
张姓与“弓箭”有关吗?
最后一家弓箭铺
张姓祖根在濮阳
印第安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