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顺应问题

2022-07-13 21:34李季诗语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西语跨文化语境

从语言顺应理论的四个主要方面入手,以西班牙语为例,探析造成学习西班牙语的中国学生常见的跨文化交际失误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西班牙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促进学生西班牙语的学习和运用。

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指出,不应孤立地研究语用问题,强调了认知、社会、文化等语用学研究中必须重点关注的视角,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对语用学有着综观性指导意义的语言顺应理论。该理论兼顾语言结构和语境,重视言语交际中的顺应意识。从宏观上把握了整个语用学研究的各个重要环节,辩证地发展了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语用学的重要理论,对于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语言顺应理论的四个重要方面入手,以学习西班牙语的中国学生为例,分析造成二语学习者各类跨文化交际失误现象的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1 语言顺应的特征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的过程”[1](“Verschueren”,1999:55—56),而“与语言选择形影不离的是语言的顺应,选择与顺应是辩证的统一。选择是手段,顺应是目的和结果。[1]”

维索尔伦提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做出各种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变异性和协商性是顺应性的前提,顺应性则是两者的体现。正因为语言的这三种特性,语言选择具有以下特点:

(1)语言使用者不仅要在语言结构层面做出选择,还要选择语言策略以顺应语境。

(2)语言使用是根据动态发展的语境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3)语言选择存在于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两个方面,因而语用失误也包括两个层面。

(4)意识对语言选择具有指导作用,但不同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意识层级各异,存在完全无意识到完全有意识的各个层级。

(5)语言的选择具有倾向性。交际者对多样的语言可选项的选择倾向是不同的。

2 语言顺应的四个方面及相关语用失误举例

语言顺应理论分为结构顺应、语境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前二者用于阐释交际过程中选择和顺应的具体内容,动态性是顺应过程的核心特征,顺应的意识程度则指的是交际者的意识凸显程度,即前文所列语言选择特点中的第(4)条。

2.1 结构顺应

结构顺应涵盖语音、词语、句式、语段语篇和整体话语构建等方面。其中语音包括语调、重音、语速、停顿等,词语涵盖词语本身和词语间的组合,句式涉及语法、语序及其整体意义。以上要素又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些要素的选择不仅依靠固定的语言规则,还根据交际实情灵活变通,这是语言变异性和协商性的体现。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双方受社会文化、交际情境、语言能力和偏好的综合影响,在多样的语言结构中做出选择。

在中国学生与西语国家人民的交际中,除却语音知识本身的缺失,涉及语用学语音层面的最明显的不足存在于语调、连读、语速和停顿上。甚至中高级水平的中国西语学生都很难掌握西语的地道语调,即使是在西生活数年,语调依保留着中式痕迹。影响中国学生西语语调的并非只有汉语,还有英语。由于中国学生接触西语前,英语已根深蒂固,汉语(北京话)和英语都属于“音步型节奏”,而西语是“音节型节奏”,其语调习惯与同属印欧语系的英语也有较大区别,这就致使中国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也导致中国学生常常因差异在交际中表现出不自信现象,进一步促使了交际失误的发生。

连读(西班牙语:sinalefa)问题的成因与语调相似。汉语、英语都极少有词间连读情况,西语词间连读不仅表现在句中两词相接处的共同元音之间,还发生在元音与辅音之间。这给中国学生的交际理解造成了困难。如:

Juana_estaba_acostada.

胡安娜正躺着。

Caminaba_a_ella.

(他/她/您)走向了她。

第一句中,由于“Juana”末尾的“a”与“estaba”开头的“e”连读,可能造成“e”的发音不清;而“estaba”末尾的“a”与“acostada”开头的“a”的连读,可能导致误听为“costado”。第二句中的“caminaba”与前置词“a”的连读,则可能使得因未听到“a”,而将原本的宾语“ella(她)”理解成主语。

此外,句中两词连接处的字母还可能发生与词中相连词语相同的语流音变,如元音后的“b/v”不再发“[b]”,而是发“[β]”,颤音“r([r])”前的“s”时常不发音等。这些音素因连读而不易被辨别,造成西语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对于词义理解的模棱两可甚至偏差,影响交际。

必须在初中级阶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其在熟悉连读规则的基础上,一方面作为表达者能够惯于使用,另一方面作为听话者能够熟练区分,从而使语言交际顺利進行。

语速上,西语发音语速明显快于英语、汉语等语言,这与西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停顿上,中国人在交际中遇到思维或表达障碍时,常以“嗯”等语气词填补空白,或索性不发声。而西语交际中则极其忌讳语言空白,语气词亦与汉语不同,常用“pues”或“A ver”等词。语气词的习惯根深蒂固,难以更改。致使中国西语使用者在口语考试、面试、演说等场合的失误。

用词方面同样受着英语的负迁移。例如西语“conveniente”一词,在词源词根与写法读音上都与英语的“convenient”一词相似,字典中的释义也是“方便的”。但在实际交际运用中,“conveniente”及其否定式“inconveniente”的使用频率很低,只用于书面或非常正事的场合。其词语负荷量远低于英文词“convenient”。而中国学习者因“convenient”一词用法的影响,时常在日常交际中运用该词,如:

“¿Te parece conveniente que...?”

你觉得…方便吗?

“Es inconveniente venir a la Universidad porque mi casa queda lejos.”

我来大学不太方便,因为家离得很远。

而西语母语者则很可能惊怪于该词的严重程度。对于相类似的询问,他们则习惯于采用“¿Te parece bien que...?(你认为…好吗?)”,“No es fácil…(……不容易)”的形式。

用句和篇章结构失误则还与中国教师的错误引导有关。汉语书面语多长句,教师也鼓励学生多用从句等复杂结构。而事实上,西班牙人却更青睐句子的精炼清晰和用词准确,更看重画龙点睛似的短语插入。而诸如“cuyo/cuya”这一组从句关联词(表示“谁的”),西班牙本土老师甚至表示是古代用法,如今几乎不用,而是以分句替换。而中国老师们却仍鼓励其运用。

这些结构顺应失误就造成了语言的离格现象。

2.2 语境顺应

维索尔伦认为,语境顺应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顺应。

(1)交际语境的顺应。交际语境包括交际双方及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其中交际双方处中心地位。心理世界侧重内因,包括“交际双方个性、情绪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1]”而社交世界侧重外因,包含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交际场合。交际双方不仅要考虑自身心理世界和社交背景,还应考虑对方的这些因素,即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移情。物理世界着重于时间空间因素:前者包括交际时间和话语指示时间等;后者不仅包括事件空间、说话双方位置、话语指称空间,还包括与有关的体态语、生理因素等。由此可看出,物理世界超出了语言领域,而站在交际过程的宏观视角。

例如西语交际时最常见的问候用语:西语见面时的问候语主要是“¿Cómo estás(就第二人称单数而言)?”或者“¿Qué tal?”。如果是亲朋好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不局限于运用最简单的“Muy bien”(非常好),或“Bien”(不错)来回答,这样显得较为刻板、僵硬,不妨随性发挥以表达真实情感:如“Más o menos.”(一般般吧。),“Mal, muy mal.”/“Fatal.”(糟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些更地道的表达:“Estoy de mala leche.”/“Estoy que muerdo.”(我很烦。)在氛围比较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回答亦会受到青睐。但是在正式场合,西班牙外教指出,回答方式只能是表示积极的“Muy bien”(非常好),或“Bien”(不错),而西班牙人习惯于以说“Bien”时伴随的不同语气和神情间接表达心理。我们应根据具体的交际语境,结合社会文化特点,合理地选择交际用语。

此外,正如克里帕尔和威多逊(Criper&Widdowson, 1975)所指出的,“外语教学中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在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划等号……致使学生错误地认为,要发号命令就一律使用祈使句,要提问就一律使用疑问句。”这种不结合具体语境孤立地教授知识的现象无疑会导致学生在实际交际中的失误,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语言语境的顺应。语言语境分为信道和上下文两方面。前者包括自然信道(说话声音和手势、表情等非语言手段)和人工信道(“人类创造的各种语言符号和语言形式”[2])。后者涉及篇内衔接、篇际关系和线性关系,即话语出现的顺序。

语言语境顺应的人工信道与结构顺应关系密切,而自然信道与交际语境中的交际空间概念有所关联。此处我们主要谈及话语出现的线性关系。

普遍观点认为,在对地点的描述中,中国人习惯于从大到小,而西方人则是从小到大,并从社会文化角度阐明了其原因。然而事实并非简单如此。在西语表述中,亦有从大到小的成分。如信件中的地址书写格式:

“D.a Lola Rodríguez Sanjuán

Avda. de los Toreros, 18, 1°izda.

28005

MADRID”

按顺序依次为:人名、街道、楼房编号、楼层和门牌,邮编,城市。可看出,在街道到门牌号这一段,西语也采用了从大到小的顺序。因此,如果对这一方面进行笼统的归纳,或者简单地以熟悉的英语来“负迁移”,则会导致交际运用上的失误。

2.3 顺应的动态性

动态性是交际顺应的核心特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交际过程中,语境的动态性要求顺应的动态性,而顺应的动态性又造成了语境的不断变化,从而给语言顺应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在宏观背景中,社会文化和语言本身都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个体交际活动也需要不断对其做出顺应。

跨文化交际在动态性上的缺失的明显体现之一是所学语言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脱节。当前我国在西班牙語教学中所运用的各科教材,便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一问题。

2.4 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顺应理论对意识程度的研究,着重从认知心理角度考量语言顺应过程。

“语用理论是一种交际理论,同时交际理论又是一种认知理论”,“维索尔伦认为,……交际一体化过程必然涉及说话人的认知心理因素。这就是交际中顺应的意识程度问题。[1]”意识程度涉及感知与表述、计划与策划和记忆等方面。人们在对客观世界产生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表述,在此过程中,计划与策划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即将发生的言语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的规划,即言语行为理论中对言内(以言指事)、言外(以言行事)和言后(以言成事)的总体策划。而记忆则是语言使用者顺应已知记忆的倾向。

顺应的记忆倾向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的语用失误的典型例证是涉及不同文化认知先例的语言要素,如特殊词语、俗语、固定用法等。如:

“Ser una mosquita muerta”

直译:是一只死蚊子,实义:是一个伪善的人

“Ser una gallina”

直译:是一只母鸡,实义:是一个懦夫

“Ir/salir como alma que lleva el diablo”

直译:像魔鬼所携灵魂一般走了,实义:走得很快(且一般无强烈的贬义色彩。)

“Estar como un tren”

直译:像个火车一样,实义:身材好

“Dar gato por liebre”

直译:把猫当兔子给(卖),实义:挂着羊头卖狗肉,以次充好

“Echar leña al fuego”

直译:向火中加柴火,实义:雪中送炭,帮大忙

类似例证还有许多。其中,前四例涉及的比喻不仅是中国文化中没有的,而且是以中国人的惯有思维极易猜测错误的。而后两例可在汉语中找到相似说法,但隐喻事物有所不同。如果一些中国学习者借用汉语说法来表达,就可能导致互相不理解。尤其是“Dar gato por liebre”,在中国,兔肉并不非常值钱,而在西方文化中,狗肉是不能贩卖的。故而这可能不止造成双方理解困难,还会造成文化认识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更严重的语言文化差异,也可能使语言离格现象达到第二个层面,即以言行事用意的误解。

3 克服顺应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对语言各层面的特殊性知识的教学

语言规则中的特殊性知识是语言学习的重难点所在,这就要求在语言的教学中对这些特殊性知识进行有效的总结归纳和加强训练。这些特殊性知识又常是基于不同的特殊语境而产生的变体,因而务必使学生辨清语境,灵活运用。

3.2 營造更为真实的教学语境

语用失误常是对语境的辨识和顺应不到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未能使学生感悟真实的、多变的语境,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首要原因。应增加情景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真实语境,对不同语境下的语用要领做出归纳,从而使其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做出顺应。

3.3 注重社会文化知识的讲解和融合

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常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环。对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不应是简单孤立的,应将之与具体的语言知识相融合,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到这些社会文化知识对语言、语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助其在交际中良好地顺应社会文化的要求。

3.4 及时更新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是动态的、发展的,必须对语言做出动态的顺应。这就要求敏感地掌握当前语言规则的新变化和语言运用的新趋势,在静态的教学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及时的补充。

4 总结

我们从语言顺应理论的四个主要方面入手,分列了与每一方面相关的汉语——西班牙语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例证。要强调的是,语言顺应理论的语言的三特性和四角度是一个有机整体,虽然这些例证所照应的方面各有侧重,但一种语用失误,可能是多方面的顺应失误造成的。

总之,语用的失误即是顺应的失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只有兼备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并在交际过程中做到恰当的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交语用移情,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随着情景变化不断做出正确的语言选择,顺应交际的需要,达成交际双方的信息沟通和情感理解。

引用

[1] 谢少万.顺应理论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25-27.

[2] 何其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李季诗语(1995—),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助教,就职于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猜你喜欢
西语跨文化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殡葬展
《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平“语”近人》(西语版)全球上线
An Examination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Heart of Darkness With Freud’s Theory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