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虎妈战歌》解读中西家庭人际关系差异

2022-07-13 21:34吴洁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虎妈家庭孩子

不同的文化中,人际关系差异甚大。家庭在任何一个文化背景下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以《虎妈战歌》一书为切入点,探讨中西方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差异。中国家庭受宗法制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子女对父母的“敬”和“孝”,亲情观浓厚,而个体主义文化下的西方家庭则表现出更强的个人独立性。由此,二者在家庭观、家庭教育以及养老状况上也各有特点。

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Amy Chua)的自传体书籍《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经出版便在中美两国引发一场唇枪舌战。作者说这本书是“关于一个母亲、两个女儿、两条狗的故事,也是有关于莫扎特和门德尔松,钢琴和小提琴,以及我们怎样走入卡内基大厅演奏的故事”,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一场尖锐交锋”。自该书出版已有11年,这场尖锐文化交锋所体现出的中西方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巨大差异仍然值得深思。

1《虎妈战歌》概述

1.1“虎妈”蔡美儿

《虎妈战歌》的影响力之大,与作者蔡美儿的身份背景是分不开的。蔡美儿1962年(虎年)生于美国伊利诺州香槟,祖籍中国福建,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曾供职于华尔街,先后任教于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及斯坦福大学,现为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2011年入围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

1.2“虎妈”教育

蔡美儿的父亲蔡少棠(Leon M. Chua)是柏克莱加大电机系教授,被誉为“非线性电路理论及细胞式神经网络之父”。出生在美国移民家庭的蔡美儿和她的三个妹妹从小就接受着父亲严苛的中式教育,被父母要求在家里必须说汉语,如果无意间在日常交流中夹杂一两个英文词汇,就会立刻为此受到惩罚。放学回家,她们只能做数学题、练习钢琴,每门课一定要拿A。

蔡美儿认为西方人对孩子过于宽容,融入东方传统严格的家庭教育有益于孩子的成长。而这一观点在倡导自由和崇尚儿童个性化发展的美国,被非议纷纷。蔡美儿在《虎妈战歌》的第一章节列举了自己对女儿索菲亚(Sophia)和露露(Lulu)的十项禁令,不准夜不归宿,不准参加学校的娱乐活动,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有科目成绩低于A等等。书中记叙了作者与女儿们的相处的诸多细节,无不表现出蔡美儿作为母亲在女儿们面前的主导地位。“虎妈”的支持者们认为“虎妈”的强势有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从小严格教育,培养竞争意识从长远角度上说多有裨益。也有不少人表示“虎妈”与孩子们的相处模式并不是所有中国家庭的面貌,在中国有很多宽容、民主的家长,他们会以更易被孩子们接受的方式与孩子们沟通,形成一种宽松的平等的氛围。

2 中国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蔡美儿在书中提到,她希望女儿们全面发展,有一些有意义有深度的兴趣爱好,在没有征求女儿意见的情况下,给索菲亚选了钢琴,给露露选了小提琴。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这是常态,父母本着“为了孩子”,常常直接替孩子拿主意,决定孩子应该做什么、不應该做什么,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有时也在父母的管辖范围之内。孩子升学,上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父母会具体安排,孩子的就业甚至于择偶,也必须得到父母的认可。

“服从”是中国传统家庭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服从长辈和权威的观念从小就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正如蔡美儿所说,“如果孩子桀骜不驯、难以管教,我宁愿要一个听话的中国孩子。在西方顺从只与狗的森严的等级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文化中,它是一种高尚的美德。[1]”中国家长在家中具有绝对权威。在一次和朋友聚会的晚餐上,面对女儿索菲亚不恭敬的行为,蔡美儿直接呵斥女儿是“垃圾”,这把她的美国朋友们都吓坏了,然而在中国,子女不尊重父母而被教训却是理所当然。中国孩子对父母的意见提出质疑,不服从父母、长辈的管教,会被冠上“坏孩子”的标签。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大家庭中多有严格的家规,比如,晨起,子女必须穿戴好合乎礼仪的服饰给父母请安,晚上要侍奉父母就寝。子女要学会察言观色、揣度父母的心思,见到父辈,不让进不得进,不言退不可退[2]。蔡美儿在书中提到自己小的时候,每天晚上都毕恭毕敬地为下班回家的父亲脱下皮鞋和袜子,递上拖鞋。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部分。

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深受社会传统结构的影响。宗法是中国最典型的传统社会结构。周代几千年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几经重大变迁,但中国社会的根本,始终是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以家庭作为典型模式的宗法制结构。儒家传统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始自于宗法制。虽然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宗法社会结构已经土崩瓦解,但宗法制意识却是长期存在的,渗透在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社会学家费孝通也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中国社会属差序格局,本质上说是一个等级社会,这样的社会以维护尊卑秩序为根本[3]。

3 西方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蔡美儿在书中写道,西方的父母相较之下更加关心孩子的自立。西方国家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在父母对待幼儿的方式上也可见得,笔者曾在美国生活近两月,每次在外就餐,都发现这样的现象:美国父母带着三四岁小孩几乎从来不会给小孩喂饭,而是将其放在专门的儿童座椅上,让他们自己吃。这与国内的情况截然不同,对于调皮的小孩,中国的父母常常端着饭碗追着跑,生怕他们饿着。

西方国家的亲子处于平等的关系,父母一般不把自己的想法强行加之于孩子身上。蔡美儿的西方婆婆坚信,孩子们的童年就应该是由顺其自然的随意、自由自在的天性、充满好奇的发现和丰富多彩的体验绘制的美好画作,而蔡美儿从来不愿把整整一天变成女儿们随心所欲的“开心秀”。

西方的社会格局及其人际关系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4]。西方文明发源于爱琴海地区,这里的居民最初囿于希腊半岛多山、夏季气候干旱等多重自然环境,农业生产能力不高,而手工业和商业却很早就发展起来,人们聚居在城邦,流动、迁移频繁,加以社会政治因素,促使西方社会人际结构较早地脱离氏族关系,没有形成中国的小农经济以及政治上的宗法制,相应的,思想上也就缺乏家族主义的色彩。

4 中西家庭人际关系差异反思

作为华裔的蔡美儿在美国社会与中美混血女儿们构建了一个传统的中式家庭相处方式,书中呈现出中西家庭人际关系的差异有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4.1 家庭观的差异

西方属于个体主义文化,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自然也高于家庭利益,对血缘和宗族关系没有绝对的尊崇。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带有浓厚的氏族观念,因而许多大家族会修“族谱”记载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西方家庭观在其源头上就存有极为鲜明的差异,在家庭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中国家庭可适当借鉴西方家庭的民主与平等,但同时要继承中国传统美德,维护好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4.2 家庭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孩子追求自我,支持他们自我的选择,给他们提供积极的肯定和成长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蔡美儿在书中引用了一份调查,指出有70%的西方父母都坚决反对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压力。

中国家庭重视“礼”的教育,强调个人的发展要与家庭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观念里,培养出优秀杰出的下一代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反之则是愧对列祖列宗。蔡美儿也在书中透露出“富不过三代”的担忧。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更加渴望孩子能有所成就,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家庭重智育轻德育的表现,事实上,重视孩子的成就并不等于忽视孩子的品质培养,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弟子规》都是对孩子道德品性和处世之道方面进行的教导,这些思想延续至今。中國家长之所以迫切地希望孩子成才,与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我们个人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家庭,属于社会,教育的目的,不但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更在于培养能承担家庭责任、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一份子”。因而中国家庭教育承担着更为复杂的任务,这使得中国父母不会把眼光单单放在培养个体自主性上。

中国家长会为孩子做很多决定,在某些角度看,似乎剥夺了孩子的平等权利,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孩子年幼还没有形成是非观的时候,这可以帮助他们少走弯路,为以后更长远的发展奠基。中国父母致力于帮助孩子为未来作好准备,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用实用的技术、好的习惯和好的成绩来武装他们。

总体上看,何种家庭教育方式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二者也并非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关系。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冠军谷爱凌就是一个典型的中西融合家庭教育的例子。谷爱凌的母亲谷燕是定居美国旧金山的第一代移民,和蔡美儿一样,言传身教,自身足够优秀且自律,并在女儿的教育上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财力,为了带谷爱凌去太浩湖训练,每周要往返开车8小时,十几年风雨无阻。暑假期间谷燕则带女儿回北京,每年有近25%~30%的时间待在中国,让女儿和中国孩子一样上奥数、物理补习班。然而,与蔡美儿相比,谷燕则开明许多,谷爱凌因为母亲毕业于斯坦福便以斯坦福为目标,但谷燕却说,只要自己喜欢,上哪所学校都可以,更重要的是一辈子都不放弃学习。

4.3 养老状况的差异

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一般源于共同的宗教信仰而不是血缘,孩子成年后,亲子关系就相对独立了。养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机制,二是商业保险。这与西方社会更早步入工业化有关,工业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是直接面向社会的,理所应当由社会为其承担养老责任。有学者提出,这是一种“接力”模式,即父母与孩子形成单向义务,只育幼而不赡长。中国则是一种“反哺”模式,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承担抚养和赡养的义务[5]。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是“养儿防老”,养老是以血缘道义为基础的,孩子有“孝亲”的职责,家庭养老得到道德层面的支持和法律层面的强制。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非常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物质方面,基本上不用担心,但传统的“孝道”观念以及“崇老”的社会环境并未改变,这就形成了更为浓厚的亲情观,也构建起了一个人情社会。

5 结语

《虎妈战歌》是作者蔡美儿以自己的育儿经验写的一本书自传体性质的书,记叙了两个女儿在传统中式教育下的成长经历。基于对该书的解读,从中西家庭纵向人际关系来看,“服从”“孝顺”“长幼有序”是中国家庭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而西方家庭则崇尚“独立”“平等”的相处模式,两种不同的家庭人际关系各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因素与文化因素。以人际关系为原点进一步推进,可知,中西方的家庭观、家庭教育以及养老状况可各有差异。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推进,各国间的思想观念也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家庭人际交往方式亦可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引用

[1] Chua,Amy.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M].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11.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3]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 洪彩华,李桂梅.“反哺”与“接力”:从养老模式看中西亲子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80-83.

基金项目:湛江科技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PPJH2021006)、湛江科技学院汉语写作教学团队(PPJH202105JXTD)

作者简介:吴洁(1995—),女,湖南衡阳人,研究生,助教,就职于湛江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虎妈家庭孩子
“虎妈”和“狼爸”
家庭“煮”夫
“虎妈猫爸”
虎妈和猫女
恋练有词
“虎妈”最不快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