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数据”理念及其实现

2022-07-14 09:49陈仕伟郭霞
创新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理念思想政治教育

陈仕伟 郭霞

[摘 要] 大数据时代,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全数据”理念贯彻于思想政治教育全程,用定量思维、整体思维、关联思维、共享思维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正确地处理可能出现的唯数据主义、分析结果不确定性、忽视因果必然性、违背共享的初衷等问题,进而摆脱在“全数据”理念的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境,不断提升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全数据”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2)03-0108-09

大数据时代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数据化的世界,随之而来的是生活、工作及思维的巨大变革。大数据时代体现出“一切事物的数据化”[1]121的特征,即物质世界可以转化为数据的形式,人们从全部数据或者整体数据中获取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图景,“全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诚如《大数据时代》一书所言:“将世界看做信息,看做可以理解的数据的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审视现实的视角。它是一种可以渗透到所有生活领域的世界观。”[1]125这是在大数据时代之前根本无法想象的观念。虽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我们并不能完全实现“全数据”,但是努力适应“全数据”的发展趋势则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在不久的将来,小数据、大数据的界限或将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全数据’或全量数据。”[2]由此分析,“全数据”理念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和科学的方法,因而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好大数据技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现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将“全数据”理念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适应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求。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免存在对“全数据”理念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而可能会产生认知偏差,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我们必须在正确认识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引起的思维变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全数据”的思维方式的作用,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大数据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全数据”理念的必然性

在大数据时代,由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以实现大数据时代的更优生存。毫无疑问,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同样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要在充分认识一切皆可数据化的独特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全数据”理念。

(一)贯彻“全数据”理念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任何复杂的现实都可以通过数据化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人们可以便捷地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取准确的数据信息。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诠释物质世界的崭新视角,而在大数据时代要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然要求我们把握“全数据”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贯彻“全数据”理念。

相比于过去,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大数据具有“4V”的特征。一是volume(海量化),即数据规模庞大,数据计量单位发展为太字节甚至拍字节。二是variety(多样化),即数据形式多样化且非结构化数据占比远超结构化数据。三是velocity(时效性),即处理速度快,无论是数据的变化速率,还是处理数据的速度,都在按秒甚至毫秒发生变化。四是value(价值性),即数据蕴含的价值大[4]。正因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具有“4V”特征,促使我们对大数据的认知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要想全面地了解和运用大数据,必须把握“全数据”的思维方式,最终使用大数据技术来开展相应的认知活动,在实践中贯彻“全数据”理念。

在大数据时代,人类生存已经与大数据密不可分,思维方式也必须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毋庸置疑,大数据的广泛运用给教育、商业、管理、医疗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深刻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由于在大数据时代一切皆可“量化”[1]97,可被认知到的事物皆能转化为数据,大数据技术帮助人们从数据化的物质世界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而使其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标。人们必须改变过去希望通过样本来获取世界知识图景的思维方式,而在总体数据中来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过去所惯有的样本思维存在局限性,从样本中获取的信息“无论如何科学抽样,都有可能走样,部分都未必能够代表整体”[4],加上选取样本时容易受到個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保证抽样分析结果的代表性和有效性。而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整体思维从实践对象的整体出发,能够掌握实践对象的总体数据信息,避免了样本思维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整体思维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掌握物质世界的“全数据”,进而更加客观地帮助人们看待和分析实践对象,使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图景更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

因此,大数据时代必然会要求我们从过去的样本思维中解放出来,用整体数据的方式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即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贯彻“全数据”理念。

(二)贯彻“全数据”理念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大数据时代促使我们从传统的样本思维中走出来,实现思想观念向“全数据”理念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能例外。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大数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深远影响的基础上把握“全数据”的思维方式,贯彻“全数据”理念,以适应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新要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全数据”理念体现在教育者量化受教育者即学生的信息,并且利用学生留下的数据足迹,通过采集和分析这些数据足迹来挖掘数据背后潜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教育者可运用大数据技术记录学生的言行举止,将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量化,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因此,大数据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巨大便利,促使教育者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向“全数据”理念转变。

一方面,实现向“全数据”理念的转变要求教育者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以有效地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过去,教育者通常只能从学生的家庭作业、课堂参与和测验成绩等方面获得教学反馈,收集到的数据信息的数量和准确度都远远不够,特别是不能完全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状况。而在大数据时代,“全数据”理念就要求教育者运用大数据技术来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信息,进而能够有效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因为相比于“小数据时代单向度的反馈”[5],大数据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表现全面动态地反馈给教育者,进而改进工作方法。

另一方面,“全数据”理念下的工作方法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個性化。教育者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数据进行个性化教育。传统的教育理念主张用统一化的教学方式来展开教育,但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学生。而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教育者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整体情况并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制订教育方案。因此,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真正贯彻“全数据”理念,教育者就能够运用大数据将学生的所有信息量化成数据,进而获得更全面的视角,即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学生的整体状况。

相比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大数据时代“全数据”理念指引下的思维方式更具有优越性,强调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满足其个性化成长需求,准确地预测分析思想和行为的趋势,进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诚如季惠斌所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制、内容手段的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而观念的现代化是前提条件,这也契合了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实际需要。”[6]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贯彻“全数据”理念,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

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数据”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大数据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全数据”理念必须坚持定量思维

大数据时代的万千事物都可以转化为数据,不仅语言文字等可以转化成数据,而且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可以以数据化的形式呈现在云端。由于一切皆可数据化,“全数据”理念中的定量思维就是要充分利用数据信息来进行定量分析以解决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往教育者在研究问题时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展开,即定性分析。定性分析由于无法以充足的数据信息为基础,容易受到个人经验和思维习惯的影响而导致分析结果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定量分析对大数据资源与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本人以为’的经验分析,实现了研究逻辑起点由理论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7]。定量分析更强调数据的精确及分析的客观。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更需要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与技术,以定量思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细化、深化和精确化,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二)大数据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全数据”理念必须坚持整体思维

在大数据时代之前,由于无法获得整体数据,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样本来获取整体认知,形成了样本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样本思维的限制下,教育者并不收集学生的所有信息,而是采用随机采样和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部分信息,片面地认识这个复杂的群体。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会出现用部分来替代整体的情况,教育者只关注部分学生的部分信息,所获得的结果也并不能覆盖全体,因而有相当部分学生处于“被代表”状态。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的“全数据”模式下,样本数据等同于总体数据,即在数据全覆盖的技术条件下样本已不复存在[1]37。这就意味着,大数据时代的整体思维不再局限于样本分析,因而就能够掌握学生的总体数据,对他们进行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分析。诚如黄欣荣所言:“大数据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真正全面把握大学生整体思想、行为的有效工具,而且用完整的数据来反映细节,把握整体。”[8]因此,只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全数据”理念,就能够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这一工具掌握受教育者整体数据信息,关注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成长状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数据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全数据”理念必须坚持关联思维

在大数据时代,并不是实现了数据全覆盖就是实现“全数据”,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强大预测功能。因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这些预测系统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它们是建立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之上的”[1]16。并且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大的预测功能,不仅要让大数据技术的预测建立在“海量数据”即“全数据”的基础上,还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将关注的重点从因果关系转向其中的相关关系,形成一种关联思维。大数据时代的关联思维就是要求关注“是什么”而非“为什么”,通过寻找关联物来了解事物的相关关系。这样就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准确地把握和预测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趋向。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只注重因果关系,通过刨根问底的方式来找到原因。而这种方式往往会受经验主义影响而导致错误的分析结果,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1]75,我们并不能仅仅通过学生某一行为举止来形成对学生的思想状态的完整认识,但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记录下学生的每一言行,从而找到关联物来分析学生思想的动态变化,并准确地预测出其变化趋向,进而帮助教育者及时采取未雨绸缪的措施。学生的思想状态出现异常往往是逐步发展的结果,当其发生改变时必然会出现某种征兆。教育者则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前捕捉到这些信息,及时采取预警措施,避免问题的出现。相比之下,“建立在相关关系基础上的预测永远比事情发生后寻找因果关系更加重要,也愈加有价值”[6]。因此,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积极地运用大数据技术和关联思维,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准预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全数据”理念。

(四)大数据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全数据”理念必须坚持共享思维

大数据平台将人们的信息共享在云端,人人都可以通過平台获取自己所需的数据信息。“大数据活在‘云端’,云计算让大数据找到自己的轨迹和存在的真正价值。共享是大数据的‘根’,没有数据的共享,云计算也是‘无米之炊’。”[9]因此,我们能够获得规模庞大的数据,关键在于信息共享。一方面,大数据的生命在于共享,如果没有数据的共享,就不会有大数据时代的“云计算”,正是由于数据共享,数据信息才会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能够实现信息全面共享。与一般物品不同的是,“数据可以授权但是不能被占有”[1]187,也就是说数据拥有者不会因为数据而展开竞争,其关注点更多的是将最初收集的数据信息通过共享发挥其最大价值。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教育者在采集学生的数据信息后,可以通过共享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到学校内外,广泛挖掘数据信息的育人价值,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积极将共享思维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全数据”理念。

三、大数据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全数据”理念的主要困境

(一)过于依赖量化分析可能会导致唯数据主义

大数据技术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有可能让我们逐渐被这巨大便利所迷惑,陷入唯数据主义不能自拔。唯数据主义的典型表现就是只以量化的数据为评判的标准,只从数据中探寻因果,过分夸大了量化分析的有效性和准确程度,忽视现实状况的复杂多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将学生的思想行为以数据形式动态地记录下来,使他们的全部信息量化和可视化。通过大数据,教育者可以直观地获知学生的思想状态,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出来的数据结果并非代表学生思想状态的全貌。由于思维的潜在性,学生的一些隐性想法并不会直接流露出来,只有在与他们的深入交流中才能了解到他们内心隐而不露的真实想法。这需要教育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只有进一步深入受教育者的内心,才能全方位了解学生完整的思想状态。因此,大数据技术并非万能,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复杂问题时,大数据技术的量化处理方式并不能将人们的感性思维过程完全体现出来。毕竟一切问题并不是完全依靠大数据技术就能够获得解答,在大数据技术挖掘不到的领域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

(二)过度运用整体思维可能会导致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

整体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收集全体数据以关注学生整体。这种“全数据”的思维将造成数据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由于大数据时代信息庞杂,所收集的数据并不一定都有用,一些误导性的数据信息可能会迷惑教育者,进而导致错误的分析结果。“数据由量变到质变不可避免要加剧决策不确定性。因为数据过多,对一个个数据进行精确分析不但很难做到,而且分析结果在决策层面上的价值也不大。”[10]可见,大数据技术带来海量数据信息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数据信息处理带来了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相通的特点”[11],教育者就必须获取精准有效的数据信息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获取的数据信息越多就越难以保证其精准性,即会有很多不相干的数据甚至垃圾数据。虽然大数据为教育者提供学生全面完整的数据信息,但是并不能保证全部数据的有效性,对于教育者而言,辨别数据信息并从中获取准确的数据便成为难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过多的不相干数据甚至垃圾数据,显然会严重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过度运用相关思维有可能会忽视因果必然性

大数据使我们关注“是什么”而非“为什么”,即在数据分析中更注重相关关系而不再深究事物的因果关系。由于相关关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问题,且在海量的数据信息中获取因果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育者更加倾向于用关联思维来解决问题。教育者对于相关关系的过度运用,会陷入“大数据经验主义之中,不区分因果与相关,主张只要一般相关,不要因果”[12]。虽然相关关系能帮助人们更准确、客观地分析数据,但是“大数据却无法确切地建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时候甚至会导致虚假的因果关系”[13],从而导致人们被伪相关、虚假相关所迷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寻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因此不能停留在相关关系层面,要继续追寻因果关系,还要避免因不区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而产生误解。

(四)过度运用共享思维有可能会违背共享的初衷

思想政治教育者把各自收集的零散数据信息汇集整合并共同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以实现开放和共享,其初衷是打破彼此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但是,在数据的共享和挖掘过程中,数据使用者可能会在未获得数据拥有者授权的情况下滥用数据,进而侵犯学生的数据权益,引发隐私和安全问题。这便违背了教育者共享数据的初衷。思想政治教育者将学生数据信息共享给外界,然而,由于“科学数据使用者自我约束力低下、数据共享技术滥用和相关规约机制缺失”[14]等原因,造成数据再次使用时被污染、被破坏甚至引发违法行为。此外,数据的价值在于共享与挖掘,数据对公众的最大利益在于共享与开放,但是在数据共享过程中,数据的再利用可能背离了数据共享者的本意。原因在于数据持有者将数据授权给第三方,这些数据信息经过数据开发方多次加工处理使用后,数据的价值也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数据所有者所预想的数据信息加工处理后的结果。因此,无限制的数据开放和共享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数据的再利用很可能会违背数据共享的初衷,甚至引发数据方面的违法行为。

四、大数据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全数据”理念的对策

(一)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毫无疑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促使我们能够使用大数据技术将学生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量化成数据,但是过度使用量化手段会使我们陷入唯数据主义。“唯数据主义者并没有实现数据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而是以数据精神来取代人文精神。”[15]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过于关注数据,将导致受制于冰冷的数据,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人情味。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从人本身出发,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进而消除唯数据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最终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受教育者即学生的数据信息的同时,如果忽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就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向机械化。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本是培养人的活动,应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立德树人,而非教育者与数据之间。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应陷入唯数据主义,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守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实现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最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实现全体数据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整体思维关注的是全体数据,但我们使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更多数据的同时也增加了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在一切皆可数据化的大数据时代,获得全体数据总是相对的。我们所获得的数据是有限的,即使大数据技术能对过去和现在的事物进行量化处理,也不能对未来做出百分之百的精确预测。“数据化也存在着一个极限,即数据化只能对人或事物的过去以及现在进行数据化而不可能对人与事物的未来进行数据化。”[16]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获取学生的全体数据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即通过掌握大数据技术能够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数据化,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趋向做出预测,但这种预测并不完全准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充分发挥积极能动性,将全体数据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统一起来,进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实现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统一

关联思维强调相关关系的重要性,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过度运用相关思维,就有可能会造成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混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并不矛盾,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求教育者关注“是什么”,并不是要求他们完全舍弃“为什么”的追问。“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我们完成了对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而又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是什么时,我们就会继续向更深层次研究因果关系,找出背后的为什么。”[1]89因此,大数据时代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首先追问的是“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为什么”,充分利用相关关系来促进因果必然性的获得。同时,在研究受教育者即学生时,借助大数据技术能够追踪到学生的数据足迹,从而对其行为做出精准预测,准确发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根据具体问题,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预测功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准确预判。但是,充分运用相关关系仅仅只能够提供比较准确的分析和预判,至于如何具体地解决好这些问题,还必须在充分尊重因果关系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关关系不能完全取代因果关系,仍然需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即因果必然性来展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统一起来。

(四)实现共享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大数据共享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数据资源不管怎么分享,其使用价值都不会递减,而是保持永恒甚至会价值递增”[17]。而在数据开放和共享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者对共享理念的认识不足,缺乏相关制度规范的开放和共享使得学生的数据在再次利用过程中出现了与预期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必须牢固树立这样的共享理念:数据共享的初衷和目的都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任何违背这个初衷和目的的数据共享行为都必须制止,这是数据共享的底线。可见,在数据的共享中遵守这一底线就必须将学生的成长需求放在首位。如果教育者在共享数据时对学生的发展需求缺乏关注,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偏离,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达到此目标的数据信息就是无用的,会增加教育者分辨数据信息的难度,给教育者进一步了解学生造成干扰。因此,数据的共享不能随意地开放,而是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共享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五、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全数据”的视角来认知世界,“全数据”量化万物的形式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在大数据时代“全数据”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用大数据来预测、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技能;“全数据”的思维方式是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全数据”理念是大数据时代引导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要将“全数据”理念贯彻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首先,教育者在充分运用定量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如果教育者对量化结果过于依赖,就会陷入唯数据主义,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注重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情感交流,这就需要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其次,整体思维不仅要求教育者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在整体上关注学生,还必须意识到数据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育者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将数据的巨大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实现全体数据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再次,教育者在运用关联思维探寻相关关系时还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实现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18]遵循因果必然的客观规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开展对相关关系的探寻。最后,教育者在实现共享思维时必须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共享思维要求实现数据的开放与共享,但是必须是有限制的开放和有目标的共享,大数据的共享必须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 何希.大数据、小数据与全数据[N].人民日报,2019-04-04(5).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4] 黄欣荣.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18.

[5] 舍恩伯格,库克耶.与大数据同行:学习与教育的未来[M].赵中建,张燕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5.

[6] 季惠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50-155.

[7] 刘宏达,彭嘉琪.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定量分析方法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22-26.

[8] 黃欣荣.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变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94-101.

[9] 杨美新,黄丽.大数据思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五性”的助推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32-137.

[10] 谢新水.多元价值、大数据与决策不确定性的应对策略[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09-114.

[1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52.

[12] 齐磊磊.大数据经验主义:如何看待理论、因果与规律[J].哲学动态,2015(7):89-95.

[13] 唐文方.大数据与小数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41-146.

[14] 温亮明,张丽丽,黎建辉.大数据时代科学数据共享伦理问题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9(2):38-44.

[15] 陈仕伟.大数据主义的科学哲学反思[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5-21.

[16] 陈志伟.大数据方法论的新特征及其哲学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1):24-31.

[17] 黄欣荣.大数据技术的伦理反思[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6-53.

[18]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责任编辑:杨彧  见习编辑:李妍]

猜你喜欢
大数据时代理念思想政治教育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