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的系统路径探析

2022-07-14 09:43华见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微时代红色文化思政教育

华见

摘  要: 随着教育融媒体环境的微端接触面深化,作为高职思政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出新的教育和媒体生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自身校情、学生学情、教师教情、平台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的特殊复杂性,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也表现出相应的困境。针对这些困境,还需进一步加强系统建设:推进“主渠”“段渠”协同、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育平台融合、加强评估与保障机制建设。

关键词: “微时代”; 红色文化; 思政教育;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2)03-0075-05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成为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得和输出的主要载体,以“微”为特色的新型传播媒介,如微博、微信、微课等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高职思政教育无疑进入了“微时代”。红色文化是高职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资源,也是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和“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高职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面临着频繁的社会媒体生态更迭问题,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手机网民规模为10.0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60亿,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3.25亿[1],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的微媒体化特征更加明显。适应新的微媒生态成为红色资源融入高职思政、推进思政教育提质工程的重要时代任务。

一、“微时代”红色文化创新融入高职思政的时代意义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包括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碑等物质文化层、政策与法规等制度文化层和革命精神与革命文艺等精神文化层”[2],“对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文化自信、标识中国特色、提升国家认同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3]。对职业教育来说,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有着充分的时代意义和内外部动力。

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是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科学文化、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红色文化资源中体现的历史规律和先进认识内化为学生内心的准则指引,以“工匠精神”为锚点,培育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时代新人。

“微时代”背景下的融媒体和高职思政具有强烈的内部黏性。“融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思维上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的产物”,“具有全媒体、全覆盖、全功能、全时空的特点”[4],这也是“微时代”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信息传递的高度开放性和包容性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和文化传播活动,高职思政是面向职业教育大学生的特殊信息传播活动。具有传播本质的媒体和作为传播活动的高职思政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和强烈的黏性,体现为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代表的“媒介融合改变了大学生对信息的处理模式, 包括定位认知、交互渠道和行为方式”[5],并最终在价值指向上趋于一致——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协同进步和全面发展。

“微时代”背景下“信息碎片化”和“价值多元化”对红色文化的外部呼唤。媒体和媒介的融合与“微端化”意味着知识获取途径的高度便捷化,网络信息的泛化导致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年一代面临着从庞杂信息中甄别出有利、有害信息的挑战,并最终体现为对“媒体内容”的呼唤上。“媒体内容”是融媒体价值的主要核心——引导社会主义主旋律、宣扬社会主义价值观,而这正是红色资源本身所代表的时代意义和精神内涵。

总而言之,在内部契合和外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微时代”红色资源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具有高度的价值性和互动性,体现了“网络育人质量体系”和“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相互融合的价值理路,是“融媒微阵地”“文化宣传地”以及“课堂主阵地”的结合。

二、“微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的现实困境

高职教育具有自身校情、学情、教情的特殊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在“微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展方面更明显,并在课程协同、学生学情、教师教情、平台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呈现出相应的困境。

(一)课程协同: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思政要素联动不充分

高职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这些课程里面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政要素。但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具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定位,突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育本身往往强调“在做中学”,强调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体系的设计方面往往忽视公共课程的建设,导致思政课程未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专业课和实践课中的红色文化思政要素开发更加不充分,最终“偏重知识化和技能化知識点学习和练习无形中弱化了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功能”[6],在整个“思政大格局”中呈现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张皮的现象。

(二)学生学情:红色文化价值认知模糊与网络利用娱乐化

从学生来源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复杂,普高、对口单招和单招生源各占相当比例,综合体现为文化基础较差。在具体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以“有用”和“无用”为评价标准,对专业课程和公共思政课程区别对待明显;同时伴随着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导性被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消解,“海量性信息传播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虚无化”[7],学生系统性的红色文化资源价值认知难以形成。此外,融媒体时代信息的高度便利化,各种媒体深入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但当前对于网络的利用呈现出娱乐化倾向,网络时间和空间安排常见于游戏、追剧、听歌和刷短视频等娱乐用途,学生利用便捷网络资源学习红色资源的空间与时间事实上被压缩。

(三)教师教情: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理念和能力偏差

“教师作为思政教育过程的重要主体,对思政教育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8],而高职教师负有培养技德双馨、专业人才的社会使命。红色文化是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和价值标引,但当前部分高职思政教师对此还未有真正深刻认识,对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红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方法有待加强”“融入思政课程育人的方法缺乏灵活多样”[9]。尤其是在利用网络开发红色资源方面,思政课教师往往缺乏系统的资源案例库,并且缺乏通过媒体手段生动展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能力;其他专业课教师则往往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责任,自己教好专业课就足够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主体出现割裂和偏差”[10],从而导致教师的责任淡薄和能力不足。

(四)平台建设:网络教育和思政教育平台的协同度有待提高

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虽然丰富了课程的展开方式,但是在思政教育平台价值功能方面发挥不充分。思政教育除了要立足课堂主阵地以外,往往要依托一定的网络平台“微阵地”,但当前的“思政网站的封闭单一无法适应微时代跨媒体融合的趋势”[11],课堂上对于网络媒体的利用也不充分,即往往只發挥了网络媒体平台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单向传递的功能。例如,虽然部分高职院校采用了“学习通”“职教云”等网络教学平台,但往往是以课程任务分发给学生,并未从学习氛围和学习内容上进行引导和创新,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学习红色文化积极性明显不够,相应的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五)机制建设:评估体系与保障机制建设滞后

红色文化资源学习的融媒体化和微端化强调技术和价值的常态化融合,而这需要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功能的充分发挥。思政课程本身具有内部的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其内部红色文化的融入评估不够具体,并由此缺乏相应的积极反馈调节机制。具体而言,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体现为评估标准的模糊化,一般专业课的考核是以过程与结果的组合考核,学生的培养是以就业为最终靶向,而对偏理论化和抽象化课程的教师红色资源利用程度、学生红色文化掌握程度方面往往难以顾及与重视,相应的评估体系难以完善。此外,由于缺乏常态化的财政保障,红色文化活动开展、网站建设和更新等方面往往滞后,导致红色文化的常态宣传效果受限。

三、“微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的路径探索

针对高职思政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和相应建设困境,扎实推进高校“大思政”格局,既要实现课程之间思政要素联动、强化多元教育主体和客体协同,也要在平台和机制建设方面进行相应的融合与保障。

(一)深化“大格局”意识,强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联动

高职思政教育中红色资文化源融入的充分性要基于稳定长效的课程体系和联动体系。高校要在网络阵地和新媒体阵地上旗帜鲜明地高唱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具体来说,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兼顾学生实用性认知,在思政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增加与其专业相接的内容,增强与专业课思政要素的媒体链接,运用融媒体覆盖面广且可持续的特点扩大思政课程的引导力,从而弘扬相应的工匠精神,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技能型时代新人。二是要扎实发挥“课程思政”“段渠”功能,“要把专业课教育融入思政元素, 重点要做到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树人教育相结合、课程改革与思政元素相结合。”[12]三是要在顶层设计中加强红色文化体系建设,强化党委对于思政工作的统一领导,深化思政“一盘棋”思维,推动“思政课程主渠”和“课程思政段渠”之间的协同,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互补联动效应,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推进高校“大思政”格局建设。

(二)深化课堂多元融合,拓展学生红色文化学习空间

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前提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普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课后的生活和实践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因此,在推动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采用综合性教学策略,发挥融媒体的链接作用,即主体、空间和形态的统一。首先,充分发挥校内学生社团组织的带动作用,营造学生社团组织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以组织凝聚力和活力带动红色文化学习热潮。其次,优化校园网络媒体建设。开展高职院校红色文化网络学习和传播活动,需要学校拥有较为完备的媒体舆论系统。学校可以推出相应的红色文化资源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微端媒体,在统筹上构建媒体中央厨房,联动校园各类媒体,实现各种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共同营造出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最后,深化实践教学,深入推进实地考察型、学习研究型、寓教于乐型、实践创作型等类型的红色资源实践基地创设[13],切实推动红色资源和学生实践的融合,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乃至第三课堂的深度融合。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红色资源利用意识与能力

教师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意识与能力是影响红色文化价值发挥的关键,虽然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在这方面呈现出差异性,但二者都具有提升红色文化利用意识与能力的责任必要性。对于高职思政课教师而言,既要主动优化教学内容,开发红色资源主题专题课件,充分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课讲授、合理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作业布置、结课复习,也要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网络工具建立翔实的红色文化资源案例库,“将叙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将现实体验和虚拟体验相结合”[14],以“微电影”“微课堂”进行”精包装”,将红色资源中的红色故事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意义特别是职业精神向学生进行生动展示。对于其他高职专业课程教师而言,则要消除“思政课开展只属于思政教师”的思想误区,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15],进行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教学评价,反思教学效果。而作为教师承载体和管理者的学校,则要对思政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开展定期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站位,“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熟练掌握和使用尽量多的音频、视频等信息编辑软件”[16]。

(四)激发红色文化活力,促进网络和教育平台融合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应该主动出击,坚持正确的方向引领,创新融媒体传播平台,构建与媒体融合发展相一致的‘大思政’格局。”[17]现阶段的高职院校都已在探索教育与网络媒体平台的结合,网络媒体平台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展现,也是教学内容和价值传播的载体。但当前这种结合还有较大潜力没有开发出来,尤其是在红色资源的网络活力方面。因此,高职类学校要赋予网络内容以活力,着手开发系列融媒体产品,“充分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虚拟技术、视频资源,优化教学过程”[16],对网络平台上的思政资源尤其是红色资源进行符合青年学生认知的精加工,促进网络平台和教育机制的融合,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网络化、趣味化、高效化的统一。

(五)推进评估体系建设,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保障机制

红色文化资源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者要通过制订量化的评价标准, 做到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既重视主观评价又重视客观评价。”[18]具体来说,学校和学院要定期对教师的授课计划和思政要素进行查验,保证课程中的红色文化比重;同时对学生进行查访,了解他们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分析红色文化的融入情况,进而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的相关机制进行针对性调节与完善。此外,推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常态化必须要有相应的财政保障。高校应设置专门用于红色资源教育的专项资金,对相应的红色文化活动进行定项资助[19],如思政课红色文化的智慧化教学往往需要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和资源库支持,因此需要定期的资金投入以保障设备和资源库的维护、更新和升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资源对高职思政“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具有很大影响,并在“微时代”呈现出职业教育和媒体融合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虽然带来了技术和传播上的教学便利,但同时也迫使高职思政教育在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上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和优化,这种转型和优化应符合思政格局和育人体系本身所蕴含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和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微时代”的高职思政教育的主体性和媒介性将会不断解构和重构,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仍需进一步深拓课程、教师、学生、平台与机制等主体相互协同的系统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R]. (2021-09-15)[2021-12-24]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

10915_71543.htm.

[2] 陈世润,李根寿. 论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15-17.

[3] 沈成飞,连文妹. 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 教学与研究,2018(1):97-104.

[4] 周鹍鹏. 试论媒介融合背景下国家品牌的融媒体塑造[J]. 傳媒,2015(16):59-61.

[5] 李厚锐,朱健.媒介融合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2018(2):71-75.

[6] 杨雪琴. 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1-43.

[7] 王华敏,张玄益. 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32-38.

[8] 闫帅.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 继续教育研究,2015(7):114-116.

[9] 雷文静.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育人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已被删)

[10] 刘清生. 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 江苏高教,2018(12):91-93.

[11] 吴小英. 微时代视阈中高校网络德育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84-86.

[12] 吴小英. 微时代视阈中高校网络德育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84-86.

[13] 张革英,乔湘平.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5):44-47.

[14] 胡杨,汪勇. 略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77-78.

[15]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16] 邓美茹.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发展探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8.

[17] 张宏天. 媒体融合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的影响研究[J]. 传媒,2018(15):75-78.

[18] 罗海英,乔湘平. 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7-9.

[19] 姚丹丹.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 石家庄:河北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微时代红色文化思政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