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悬念的研究

2022-07-14 05:20桑崇德
学周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悬念创设信息技术

桑崇德

(甘肃省武威第十七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感到困惑时会产生一种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能够产生巨大的学习潜能,活跃自身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基于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实时设置“悬念”,使其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进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中,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契合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已经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制约,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仍然暴露出诸多弊端。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价值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旨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但在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解读不够全面、不够正确,致使教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就是电脑技能教学,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片面地认为信息技术学习就是“电脑技能学习”,只要学会上网和操作电脑即可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部分学校常常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中考的文化科目中,而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却安排得非常少,基本上都是一周一节课或一周两节课,有限的课时难以真正满足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另外,信息技术课经常被其他文化课所占用,致使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空有其名、流于形式。

(二)教学方式单一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们对其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教师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最终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但在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开展的时间比较短,还存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不够完善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自身的经验,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单纯地进行知识讲解。如此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逐渐丧失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想法,最终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操作性相对不足

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和空间,使得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经验等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教师常常局限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将大量的精力都集中在教材内容讲解中,没有经常性地展开实践练习。长此以往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悬念的主要策略分析

悬念法又被称之为问题教学法,建立在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旨在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求知欲望的推动下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的探究学习中。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真正增强悬念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具体的教学中以最佳的位置创设悬念,充分发挥悬念的价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信息技术探究学习中。具体来说,教师可在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悬念。

(一)设置导入悬念

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悬念的时候要想真正达到既定的教学导入目标,必须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在具体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尤为重要,直接决定了整节课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教学导入悬念时还应确保创设的悬念内容多样性,内容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是新知识的起点、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交汇点等;创设悬念的素材可以由教师收集整理,也可以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既可以采用语言叙述,也可以通过故事或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要想真正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知识探究学习中。而要实现这一点,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课前导入的时候,就可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已有认知发展区,科学创设多样化的导入悬念,促使学生在悬念的引导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促使学生在求知欲望的引领下更好地参与到知识探究中。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悬念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知识探究学习中,教师还可借助问题悬念的模式引领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参与到知识探究学习中,确保设计的悬念有效果,能够和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还应保证悬念的有效性,确保创设悬念之后取得的教学效果远远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取得的效果;还应保证创设悬念后能够取得较大的教学收益。而要实现这一点,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悬念的时候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区,立足于信息技术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创设出具有悬念的问题,引领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激活自身的思维,最终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创设悬念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关注问题的层次性,应坚持“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计出具有层次化的问题,以便于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悬念中进入课堂知识的探究学习中。

(三)借助突发情况创设悬念

在长期以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过于依靠预设性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教学过程过于刻板僵化,从而对教学悬念的创设产生不利影响。教育活动的技巧不在于预见所有的细节,而是可以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巧妙地进行相应改变,从而突显出教学活动的过程性,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发现与应用中进行探索。因此,为了改变教学现状,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应用生成性教学模式。简单来说,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依据课堂互动状态及时对教学行为与教学思路进行调整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教学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增强教学弹性,充分重视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毋庸置疑,无论进行多么完善的教学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可能出现一些突发性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当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教师不应该回避,而是需要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妥善处理,将其转化为悬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攻克难关,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强的创新意识。

(四)故意创设错误型悬念

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悬念的时候应立足于初中学生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遵循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等,结合其心理特点科学设计悬念,确保设计的悬念能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促使所有学生均可积极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在信息技术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且这些错误学生自身难以意识到。面对这一情况,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悬念的时候还应在学生易于犯错的地方搜集一些错误结论和方法。这些错误资源与学生原本的认知产生冲突,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围绕这些错误资源展开讨论和分析,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此一来,教师通过故意设计错误悬念不仅能唤醒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促使学生在错误悬念的引导下完成相关知识的深化理解,最终完成高效学习。

(五)在关键之处创设悬念

在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反复讲解的模式进行重难点深化。如此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种情况,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深化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就应以此作为切入点,灵活借助创设悬念的方式,促使学生在悬念的引导下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探究。具体来说,在围绕教学重难点创设悬念的时候,教师可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知识,依托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创设出具有悬念的问题或项目等,最终引领学生在悬念探究的过程中完成重难点的深化理解,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六)创设多变的悬念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悬念的时候还应立足于“变”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中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其进行演变,促使学生在多变的悬念中完成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掌握一般规律,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而要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具体的问题和内容,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原则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使其成为全新的学习悬念。接着,指导学生在多变的悬念中完成知识的探究学习。另外,学生在多变的悬念中也促进了思维的灵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自身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

(七)在变式练习中创设悬念

从学科特点来看,信息技术的知识类型十分丰富,且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基于此,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并在变式练习中进行悬念的创设。一般来说,利用悬念组织学生进行变式练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比较常用的方法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利用这种方式设置悬念,使学生思考其他解决问题方法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题多变,适当改变问题的条件,并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从实际效果来看,在练习活动中创设悬念能够有效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八)课堂结尾处创设悬念

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发现,教师在课堂结尾之处恰当地设置悬念可以在学生的内心留下悬念,为下一节课知识的学习增添一抹神秘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充满期待,并在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下参与到新知识的预习中。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前应立足于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巧妙地创设悬念,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并在悬念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预习中。

(九)在评价阶段插入悬念

在完整的教学活动中,评价环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通常会利用批阅或者等级评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种单调的评价方式会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产生一定的阻碍。为此,教师可以将创设悬念的方法应用于评价环节,设计一些悬念性的评语,通过诸如“你的作业内容是否还可以更加完善,哪个网站对你的作业有更好的帮助”之类的评语促使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反思。除了教师设置悬念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相互提问的方式进行悬念的设置。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薄弱环节,针对悬念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深入的探究。相对于教师的直接评价,悬念性的评价方式无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给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制约,信息基础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学习积极性,难以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面对这种情况,初中信息教师唯有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巧妙创设悬念,才能唤醒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望,最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中。

猜你喜欢
悬念创设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