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问题初探

2022-07-14 05:20王福兵
学周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学困生学科语文

王福兵

(甘肃省临泽县平川中心小学,甘肃临泽 734205)

语文被认为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进行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基础阶段,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力争使学生都能够在小学阶段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将来语文学科的学习和其他各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中逐渐出现各种问题,成为小学语文学科的“学困生”,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也会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小学语文学科“学困生”问题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对策来逐渐帮助学生解决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对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小学语文学科“学困生”的成因

所谓“学困生”是指在学科学习中暂时落后的学生,从教育教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学困生”问题的产生一般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关联不大,主要受到学生的情感认知、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与态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学科学“学困生”问题的成因,从内外因的角度来说,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内部原因

1.缺乏学习目标

现在的小学生家庭条件都相对较好,很多学生在上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因为家长要求学习,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没有目标,所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也就缺乏动力,在课上积极性不高,而对课后作业也不够认真,普遍存在学习过程中的应付行为,导致学习过程中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掉队。

2.缺乏耐心与独立性

语文学科的学习是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够逐渐有进步,特别是像字词的积累、古诗文的背诵、写作能力的训练等,更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和反复的训练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在语文学习的耐力和毅力,经常是“三分钟的热度”。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需要老师或者家长的督促,尤其是在课后训练中,基本上是完成程式化的作业,如抄写字词,而对于需要个人能力独立完成的任务,如阅读理解的学习内容等则是依赖老师或者同学,存在学习过程中“等”的思想,久而久之则会在语文学习中掉队。

3.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当前“双减”大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作为主要的学科,在课堂上学习内容更多,教学容量较大,这需要小学生在课前要进行较为充分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则要积极参与课堂,课后要做好巩固训练及复习工作,做到这些则需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保障。但是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完全是依赖课上听,对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则投入很少,学习过程中经常是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学不得法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效率较低。同时,这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缺乏深度,经常是游离于问题的表面,导致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问题较多,这就导致学生很难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在语文学习中出现困难,在语文学习中掉队。

(二)外部原因

1.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他们不仅需要关注如何设计、组织教学,还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但是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较为落后,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不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语文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抓不住方向或者学习被动,还有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或者对教师不适应,逐渐出现语文学习上的困难。

2.课程改革的影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在发生着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已经由原来的三维教学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这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要求在提升。同时,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应用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部分学生对此缺乏合理的应对,导致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是非分辨能力较弱,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手机和网络游戏的影响较大,一些学生甚至沉迷其中,而家长对此并未真正重视,导致学生在课下学习中投入较少,没有扎实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导致在语文学习中掉队。

二、解决小学语文学科“学困生”问题的策略

学生的成长与变化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外部原因是变化的条件,而内部原因则是变化的根源,并且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在解决小学语文学科“学困生”的问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困生”问题出现的原因,根据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来进行“学困生”转化工作,具体来说,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

(一)思想上重视,充分了解学情

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但是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现实,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针对“学困生”问题要充分重视,而不是放任其发展;要对学生有信心、有耐心,只有教师直面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帮助学生逐渐解决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深入了解“学困生”问题的成因,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才能够帮助“学困生”制订相应的改变现状的方案。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可以通过课下与“学困生”进行谈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其心理感受以及问题的成因,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打消其内心存在的顾虑,鼓励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在共同查找原因的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教师也要与这些学生的同桌同学或者是好朋友进行沟通,了解这些学生在课上以及课下的表现,进一步寻找问题的源头;也要与学生家长进行相关的沟通交流,了解这部分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学习习惯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制订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与学生进行交流,达成学习态度上的一致,为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做好准备,也能够使“后进生”转化工作有的放矢。

(二)生活中关怀,挖掘学生潜能

亲其师信其道,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学困生”转化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非智力因素的功能,通过情感上的引导与关注和兴趣上的培养,帮助学生转变对语文学科的态度。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生活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关怀,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挖掘其自身潜能,逐渐改变在语文学习中的困境。

具体来说,语文教师要注意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在教书和育人的能力上下功夫。要注重在课下与学生的亲近,在生活中关心、关注“学困生”。因为从这些学生的角度来说,语文学科学习成绩不佳往往会使他们感觉老师可能会“不喜欢”他们,因此这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可能就会有一些“自卑感”,不敢去面对或者接近老师,有时候甚至会刻意逃避老师。这时,语文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打破这样的不正确的认识,不仅要在课上关注这些学生,也给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教师在课下也要关心这些学生,用教师的微笑打破学生心中的“芥蒂”,用教师的“爱”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经常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特别是对学生点滴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信心,从而逐渐帮助学生改变现状。

(三)方法上指导,帮助学生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从小学语文学科“学困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来看,缺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而帮助学生解决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提醒并且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能够高效听课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路径之一。语文教师要针对“学困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应付的问题,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如生字的组词、造句、段落划分等,并且要及时进行检查,及时给学生提出相关的学习建议。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仅要专注、遵守纪律,还要积极参与,即把动脑、动口、动手结合起来,敢于参与课堂,在课堂上“追着老师的要求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多关注这些学生,当他们出现小问题时一定要及时提醒,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升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

再次,课下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现在的小学语文学习,更加强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的能力培养,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因此,教师要督促“学困生”认真完成相关的巩固性作业,特别要注意作业的质量。同时,在学生精力允许的情况下,给他们单独布置一些提升性的作业,用“开小灶”的方式尽快弥补学生的短板,促进学生更大的进步。

最后,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来说,通过阅读不仅能够积累语文知识、开拓视野,还能够增加写作方面的积累,对于提升学生认识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阅读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困生”来说,通过阅读还能够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提升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路径。教师可以结合他们的学习需求给他们提供一些阅读书目以及阅读建议,并且经常去了解他们在阅读中的收获,及时给予引导和鼓励性评价,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督促与鼓励,在长期的坚持中会增加其语文积累,从而逐步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

(四)教学中分层,调动学习热情

课堂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如此。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重视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其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改变全体学生吃“大锅饭”的做法,要针对学生层次的差异性,适当地开展分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是统一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也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逐渐树立对小学语文学科学习的信心,慢慢地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就会逐渐提高,这实际上就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学科的内驱力,强化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困生”逐渐改变现状。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学困生”问题是需要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分析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策略帮助学生逐渐改变现状,才能够解决“学困生”问题。

猜你喜欢
学困生学科语文
【学科新书导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