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设计

2022-07-14 03:12余中浩姚金涛魏善斌
山东煤炭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风巷软岩测站

余中浩 姚金涛 魏善斌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宿州朱仙庄煤矿Ⅱ836 工作面风巷属于深埋软岩巷道,容易产生顶板下沉、片帮、底鼓等变形破坏,所以其支护工作相对困难。为了保证巷道围岩在工作时不发生失稳破坏,必须对深埋软岩巷道工作面开展支护设计可行性研究,研究其围岩受到外力影响时失稳破坏的内在因素,并为巷道支护设计合理的方案[1-5],以达到满足安全使用的要求。

1 工程概况

Ⅱ836 工作面回采煤层为8 煤层,回采上限为-500.3 m,下限为-613.3 m,走向长476.3 m,可采走向长380 m,倾斜宽为168 m(平)。煤层走向135° ~155°,倾向45° ~65°,倾角15°~25°。煤层厚度8.1~12.2 m,平均厚度为10.0 m。煤层顶底板情况见表1。

表1 煤层顶底板物理力学参数

2 深埋软岩巷道破坏机理

2.1 深埋软岩巷道变形主要因素

埋深较大是深埋软岩巷道较易发生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之一。Ⅱ836 工作面埋深500.3~613.3 m,属于深埋巷道,巷道受上覆岩层重力、侧向应力的影响较大,使得巷道更易发生较大变形而失稳破坏。巷道直接顶(粉砂岩)和直接底(泥岩)的抗压强度较低,符合软岩特征,其自身强度低,导致巷道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形变,从而大大增加了巷道变形破坏程度。

2.2 深埋软岩巷道破坏特征

深埋软岩巷道由于其埋深较大,围岩强度低,支护难度较大,其巷道破坏具有以下特征:

(1)深埋软岩巷道能够接受的应力上限较低,但由于埋深过大,在高地应力下,巷道出现了变形速率较快和变形量大的特征。通常当深埋软岩巷道被挖掘出后要及时对其进行支护,避免出现两帮收敛、顶板下沉、底鼓等问题。

(2)软岩巷道底部出现底鼓时表明其围岩遭到了破坏,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因为软岩承压能力低,巷道在垂直方向上变化较大,容易出现底鼓。

3 巷道支护设计

3.1 巷道断面设计

3.1.1 按工作面进风量计算

(1)工作面风量计

按瓦斯涌出量计算:

以Ⅱ836 工作面为基础,在测量瓦斯涌出量时,通过方程式计算得出瓦斯涌出量为q=5.6 m3/min,在此基础上的瓦斯涌出出现了不均衡,其系数值为K=1.6,则:

按温度计算:

工作面预计温度为24°,风速应为1.6 m/s,则:

以S为工作面的平均断面积进行分析时,其最大(Smax)和最小(Smin)分别为9.5 m2和 6.5 m2。

按人数计算:

其中,N为工作面同时工作最多人数,取40 人。

根据上述计算,初选风量为Q=1200 m3/min。

风速验算:

依据以上计算,确定Q=1200 m3/min。

(2)确定工作面巷道断面积

按经济风速3.0 m/s 计算:

由于需要考虑巷道收缩量为10%,则巷道断面不小于7.4 m2,就可以满足通风要求。

3.1.2 根据设备运输需要计

Ⅱ836 工作面风巷最大运输设备为组装后的综放支架,外形尺寸为长×宽=6304 mm×1430 mm,考虑两侧安全间隙各500 mm,则巷道宽度为2430 mm。

3.1.3 按巷道变形计算

根据矿压观测,巷道收缩量为总长、宽的10%,风巷断面为宽×高=4.8 m×3.5 m,巷道宽度收缩量480 mm,高度收缩量350 mm。

3.1.4 风巷断面确定

根据以上计算、校核以及优化处理,确定风巷尺寸为宽×高=4.8 m ×3.5 m。

3.2 巷道支护设计

8 煤层倾角15°~25°,一般巷道的一帮生根在岩石中,用以提高巷帮的稳定性。同时,8 煤层是极软特厚煤层,普氏硬度仅0.3 左右,煤层可锚性差。通过支护工艺优化比较,决定采用36U 三心拱U 型棚支护配合锁梁锚索、锁腿锚索、注浆锚索支护。

3.3 巷道支护设计参数

风巷断面为净宽×净高=4800 mm×3500 mm,风巷采用36U 三心拱U 型棚支护,棚距550 mm(中-中),支架间距误差≤50 mm。在实际搭接时,可以通过两副限位卡缆进行固定,用于固定的卡缆螺母选择300 N·m 的扭矩。壁后固定时,可以选择运用10#金属网,再通过300 mm 的铁背板进行配合固定。在顶端敷设双抗网,用12#铁丝隔扣链接。为了让支护效果更好,通过采用22 mm×3100 mm 锚索锁腿梁予以加固。在最上方利用两道规格为Φ22 mm×8200 mm 锚索和一道规格为Φ25 mm×8000 mm 的注浆索来加固支护,注浆索排距为1100 mm。

风巷沿空侧采用喷浆+注浆的加固方式,利用规格2500 mm 的自钻式注浆锚杆,间排距1500 mm×1500 mm,喷厚100 mm 以上。巷道支护方案如图1。

图1 Ⅱ836 风巷支护断面图(mm)

4 支护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工作面巷道支护效果,在Ⅱ836 工作面风巷内布置2 个测站(1#测站和2#测站,两测站之间的间距为50 m)。对巷道两帮和顶底板的移动距离采用 “十字布点法”进行观察与记录。如图2。

图2 十字布点法

由图3、图4 可知,1#测站和2#测站所观测到的巷道位移变化规律大致相同,都呈现出先快速增大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40 d 左右巷道两帮及顶底板变形速率相较于之前有所减少,巷道变形在60 d 左右达到稳定状态。其中,顶板变形量在140 mm 左右,两帮收敛量在90 mm 左右,围岩整体变形量较小,巷道支护效果良好,可以满足巷道安全使用要求。

图3 1#测站巷道位移变形观测结果

图4 2#测站巷道位移变形观测结果

5 结论

(1)深埋软岩巷道工作面支护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作面埋深较大,垂直应力高,软岩巷道围岩自身强度低。

(2)采用36U 三心拱U 型棚支护配合锁梁锚索、锁腿锚索、注浆锚索支护,顶底板变形量140 mm左右,两帮收敛量90 mm左右,巷道变形量较小,可以满足巷道安全使用要求。

猜你喜欢
风巷软岩测站
WiFi室内定位测站布设优化的DOP数值分析
爆破振动影响下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隧道浅埋穿越松散破碎结构软岩设计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
利用探空产品评估GNSS-PPP估计ZTD精度
综放工作面过空巷期间通风系统调整技术实践
在相同埋深条件下软岩隧道围岩变形结构分析
美伊冲突中的GPS信号增强分析
顶板裂隙带与上隅角瓦斯抽采实践研究
Y型通风综采面运巷与风巷合理配风比研究
公路隧道软岩非线性力学变形特征及优化控制支护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