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2-07-15 15:36傅规玉
新农民 2022年1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乡村振兴

傅规玉

摘要:“十四五”期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五年;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乡村振兴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要把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发展要素向农村倾斜,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高校作为人才资源的储备库和供应地,必须充分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真正需求,将农村发展需求、产业转型需求融入到办学理念中,研究乡村振兴教学新模式。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高校应主动作为,对接现代化、智能化畜牧产业的发展需求,从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模式等方面着手,进行人才培养方式革新,着力为补齐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短板服务。

关键词:乡村振兴;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乡村畜牧产业作为产业兴旺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其转型升级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但是在乡村畜牧产业规模化、现代化、智慧化发展的背后,是人才匮乏的困境。因此,面临乡村振兴中对动物医学人才求贤若渴的现状,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文教优势,通过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教学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等途径培养复合型、专业型、创新型“三农”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1 乡村振兴战略与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耦合联系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导方向

“大业欲成,人才为重”,纵观乡村振兴战略2020-2050期间“初步进展——决定性进展——全面振兴”的三步走计划,其不仅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方向性的引导,而且能够为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诸多可借鉴的地方。例如,高校以“十四五”期間,乡村振兴战略中现代化农业、智慧化农业建设的细节性目标为引领,瞄准地方经济结构的细微变化,深入结合农村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在专业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动态调整,培养出一批技术型、复合型、创新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来推动智慧畜牧的发展。

1.2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广大村民的广泛关注,传统农业的生态方式和固化的农村建设方式已经不再满足新时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但是在乡村战略提出之后,很多人走进了认知的误区:一是,将乡村振兴战略简单地等同于加速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忽视农村畜牧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忽视畜牧系统人才建设。但是,不可否认,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畜牧产业专业人才少、缺乏防疫知识和现代管理技术等一直是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高校作为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科技支撑,只有以“人才”为支点,才能有效带动乡村市场、资金、技术、理念等方面的革新,才能有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2 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与动物医学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要更加积极地实施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产业振兴,让各类人才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显身手、大展才能;要加强涉农类高校学科建设,大力培育涵盖农村生产经营所需的种、养、管、加、服务五大类专业领域知识,适应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充分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大批各类、各级别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我国农业类高校一直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农业人才的重任,根据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共有95所农业类大学,这些高校不仅是农业现代化、智慧化发展的依托,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的输送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农村畜牧业发展向产业化、自动化、规模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在数量、质量上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对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急剧增加,尤其是随着农村养殖类企业的发展,更是需要一批懂得动物医学、动物药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成长环境、家长认知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类高校毕业生对新型动物医学的认知存在偏差,不能充分了解相关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

根据调查显示,动物医学专业有将近40%的毕业生会选择转行,只有35%左右的学生会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进行就业。而在本行业就业的学生中,只有20%的动物医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县城工作,而仅有不到5.6%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而导致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各方面偏低,导致很多毕业生不愿意下基层。二是,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与农村养殖企业、畜牧产业的发展对接不紧密,高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强但实践能力不足,到了农村自身的知识“无用武之地”,与国家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人才不匹配,进而导致农业类高校人才的供给质量与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标准不符的种种矛盾。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高校动物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理论知识扎实、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符合乡村战略需求的卓越人才。但是受常规高等教学模式的影响,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教学内容滞后、育人模式固化等问题,导致人才成为阻碍乡村发展的“痼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受市场需求、学生基础、全面发展要求等要素的共同制约。在乡村战略背景之下,乡村的家庭农场、畜牧养殖企业发展迅速,对于懂得养殖技术、管理技术、有丰富乡土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但是,现阶段动物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还不能准确定位市场需求:一方面,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家庭式或者小型经营生产方式对动物医学人才的新需求,没有有效对接现代化、规模化、智慧化畜牧产业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设置不合理;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游离在科技型和技术性人才之间,与现阶段乡村振兴对专业化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

3.2 动物医学专业教学资源更新缓慢

教学基础设施、师资队伍、视频资源等是推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基础性保障。但是,目前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高校的科研经费少,动物医学专业的实践基地缺乏;二是,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转型,农村地区的畜牧业企业以及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户对专业养殖技术的需求日益明显,但是很多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师缺乏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且没有走到基层进行实地调研,导致理论知识难与行业实践结合起来,影响教学效果。三是,教学内容更新滞后。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亟需农村产业体系的支持,乡村建设不仅需要有知识、有技术的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一批敢于创新的创业者。但是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缺乏多学科教学的融合教育内容,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培养。

3.3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

动物医学专业包含动物解剖、动物病理、宠物疾病、动物疾病预防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只有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造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固化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制约动物医学人才培养的短板。首先,从理论教学方面看,在理論教学中,缺乏对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循守旧。其次,从实验教学方面,一直以来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受教学资源和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可用于实验的动物数量相对较少,临床病例建模不易,再加之缺乏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较弱。

4 乡村振兴战略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

4.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切合农村产业发展

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源头活水”,在乡村振兴战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亟需一大批懂技术、懂管理,能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高素质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既要顺应农村振兴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又要秉承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合理定制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要坚持普适性与特殊性的原则。从动物医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各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动物医学专业设置上,遵循专业特色,在充分尊重学生基础,考虑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型、实用型人才。

其次,满足时代性、前瞻性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近年来,对照乡村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村畜牧业有技术、有经验的行业经营者越来越多,而随着智慧农业时代的来临,高校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将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匮乏现代信息技术、落后的网络思维,已经不再适应智慧养殖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要坚持把宽厚基础、创新精神作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评判的基本标准,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懂技术、懂管理、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4.2 丰富资源建设,满足现代化农业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动物医学专业建设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限制,采取一系列新举措进行深度改革。但是无论怎么改,都绕不开课程、师资、资源等核心关键,因此,高校要从基础设置、师资建设和完善教学内容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完善动物医学专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畜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无论是动物健康还是动物保健,都离不开动物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创新,但是实训成本高一直是制约高校实验教学开展的瓶颈。因此,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引进虚拟仿真技术,将大量真实动物的标本数据信息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整合重建三维立体结构图,解决实验教学的困境。

其次,完善动物医学专业师资力量建设。坚持内培外引,加强动物医学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方面,选派动物医学专业教师到农村养殖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同时聘请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校作为兼职教师,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再次,完善动物医学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在完善动物医学特色通识教育体系,开发精品教材的基础之上,适度增加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建设开发电子教材、影音教材等新形态教材。例如,在校外实训基地或者校外合作的畜禽圈舍中安装监控录像设备,将不同的视频信息上传至资源共享平台之上,学生可以通过看视频、留言的方式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最终实现生产实践可视化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为动物医学专业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学习内容。

4.3 优化教学模式,练就服务乡村的本领

首先,课堂教学要科学应“变”。坚持以人才输出为导向,提升动物医学专业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着力打造动物医学专业“金课”。积极采用翻转课堂、微课、云班课教学模式,建立动物医学专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针对实践教学,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式,突出动物医学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练就学生服务乡村发展的综合实力。

其次,实践教学要聚焦提“能”,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意识不足一直是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育新人”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高校应秉承“学必期于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向,注重多学科交叉协同教育,按照动物医学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空间,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衔接,发挥协同效应。持续凝练实践教学特色,将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同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建设一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协同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认知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通过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生泰尔杯”“雄鹰杯”动物医学专业技能竞赛,引导学生研究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就业基本经验、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

5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对接国家战略,契合行业发展,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要从培养目标设定、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更新等方面入手,构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育体系,促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紧密衔接,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专业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瑞春,张丽,宋予震.新农科背景下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1(6):135-138.

[2] 解胜男,王宏娟,饶家辉,贺文琦.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动物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吉林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7):207-209.

[3] 董亚青,朱文斗,于敏,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实践探讨——以动物医学专业为例[J].中国兽医杂志,2020,56(9):111-113.

[4] 许文林,张明坤.浅析基于助力乡村振兴的广西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J].广西农学报,2020,35(2):65-68,78.

[5] 郑新添,范克伟,张敏,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12):21-24.

[6] 刘迎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牧高职教育专业分析及改革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9):232-23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校企互动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