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那拉提草原旅游与哈萨克民俗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2022-07-15 01:25李旭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

李旭

摘 要:在那拉提景区管委会的经营管理下,风景独特且民俗风情浓厚的那拉提草原景区,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虽然迅速发展,但景区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旅游方式单一、景区缺乏科学的规划、对草原内哈萨克民族民俗文化内涵发掘较浅等。基于新疆那拉提景区现状,从产业融合的视角,以景区旅游、民俗文化两个产业的融合为方向,分析那拉提的发展现状和周边环境,并提出相应的融合发展对策,推动那拉提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那拉提草原旅游;哈萨克民俗文化;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8-0050-03

一、研究背景

那拉提景区在新疆省伊犁地区沿天山一带延伸到哈萨克斯坦等三个邻国,周边的景区以其为中心形成环状布局。2011年,其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风景区。如今,那拉提草原景区飞速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依旧有以下问题:一是旅游方式单一。景区游玩多为观光性的旅游项目,游客参与的程度低。二是景区缺乏科学的规划。景区发展初期只求大量客源,而硬件设施无法承受巨大的游客量,所以景区开发中心无力科学规划。三是对草原哈萨克民族民俗文化内涵发掘较浅。

针对那拉提的发展现状和周边地域环境,本文分析了以那拉提景区为基础、以结合当地哈萨克民族民俗文化为方向的可行性研究,并着重针对草原哈萨克民俗旅游与景区产业融合进行分析,研究有哪些因素在本质上影响那拉提草原民俗旅游的发展,并提出对策。

二、那拉提景区以及周边地域现状分析

1.地理环境分析。那拉提风景区地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内,是著名草原巩乃斯的组成部分,景区占地面积辽阔,东至巩乃斯镇、西近新源县、南至巴音布鲁克风景区仅两小时车程、北能延长至阿吾热勒山,主要由自然保护区、天然景观保护区、风景观光区和旅游发展规划区组成[1]。那拉提景区不仅草质优良,而且面积广阔,非常具有发展潜力。

2.社会经济分析。一是新源县社会经济分析。伊犁州政府也高度重视实现社会环境的长治久安和地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和地理位置优势不断将疆内的旅游产品推向国际化并坚持走可持续绿色发展的生态之路[2]。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新源县是新疆省内的牧业大县,被称为“全国最好的天然草场”[3]。其中,新疆新源县的哈萨克族人口最密集时是全国哈萨克族的1/10。相关数据显示,最近十年在新疆旅游旺季期间,新源县城内不论是度假村还是住宿酒店客房出租率都达百分之百[4]。二是那拉提草原社会经济分析。新疆自治区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要重点发展那拉提景区,同時将游牧民族的草原民俗文化与景区融合发展[5]。2013年“中国那拉提草原文化旅游节”“雪之恋”等活动在景区内如期举办并取得热烈反响,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也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去年,那拉提旅游风景区的各项经济指标有所增长,同时将达到每年150万人次的接待量,旅游经济收入突破4亿元。那拉提景区利用哈萨克民族民俗文化,一方面丰富了草原特色、突出了民俗风情,另一方面也让其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传播[6]。

三、那拉提草原哈萨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2008年文化部确定了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由国家国务院批准。其中,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下编制。项目名称:哈萨克族达斯坦、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哈萨克族铁尔麦、哈萨克毡绣和布绣、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哈萨克族服饰。其分别属于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自治区级名录中,哈萨克族的有23项,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别中有哈萨克族多依布、哈萨克族赛马、哈萨克族叼羊、哈萨克族姑娘追;传统手艺类别中有哈萨克族木质器具制作技艺、哈萨克族乳制品加工技艺。

简而言之,这些能够代表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时间的沉淀和旅游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哈萨克民族民俗旅游文化类型。根据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得出,哈萨克民族以下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一)草原文化

阿肯阿依特斯文化节每年都会在哈萨克草原举行,在草原文化节的开放时期,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哈萨克人民的文化。民俗文化的体验和草原旅游联系密不可分并成为互补性产业,可以说,文化节的开展是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良好契机。

(二)工艺文化

哈萨克民族的一大特色就是充满民族风情的工艺品。游牧民族喜好以毛毡、彩带、兽骨等为材料,通过手工艺人的智慧制成精妙绝伦的工艺品。在产品售出的客户及市场方面,很多非哈萨克族的游客对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兴趣浓厚,这些游客成为了手工艺品最大客户群。从出售手工工艺品的经济收益来看,哈萨克草原牧区的经济发展可以哈萨克民俗工艺产品的出售作为一种推进方式。

(三)饮食文化

哈萨克人常年生活在草原牧区,所以通常以畜牧的肉和奶为其身体抗寒补充热量,不过哈萨克人有时也会制作一些面食,如我们知道的馕、拉面条等等。从奶制品、面制品以及肉制品等方面来看,冷加工食品可以作为走亲访友的佳礼,因为其兼具保存时效、特色风味、营养价值高等特点。

(四)建筑文化

哈萨克人房屋内装饰精美,墙上挂着精美刺绣而成的具有哈萨克民族传统图腾的绸缎,有些木板房甚至会悬挂着狼皮、猎枪,这样的室内毡房设计可谓是十分精美且极具民族特点。商家可以建筑以哈萨克民族文化为特色的主题酒店、主题民俗农家乐给广大游客体验和聚会使用。此举在扩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深挖了哈萨克民族民俗风情的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

四、景区中哈萨克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发展优势

那拉提景区还没有正式规划开发前,很多的疆内游客就因为其风景秀丽而前来游玩,因此景区初期已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后期,在景区管理委员会的带领和旅游界人士的帮助下,景区取得飞速发展,由于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所以自治区旅游管理部门把它纳入了重点规划发展的景区之一。

凭借自身的优势和政府政策的支持,那拉提景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经过不断的成长,那拉提景区的观光旅游的方式逐渐过渡到了平稳阶段。加拿大学者巴特勒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提出了如下观点,他认为一个旅游地在经过上升发展阶段后会进入稳定时期,一旦稳定阶段发展到后期就会出现下降趋势或停滞表现[7]。一旦出现衰退的走向,如何将文化资源开发并且加以利用就成为了关键问题。

将哈萨克民俗文化资源元素与那拉提景区进行规划融合,能够很好地促进景区发展。近些年,这种设想也落实到了现实中,如那拉提景区近年来以民族风情为特色点开发有关少数民族民俗体验、草原风光的旅游模式,打造生态体验式旅游产品。“首届中国那拉提草原文化旅游節”在那拉提大草原拉开帷幕,在这场主题盛宴上,不仅有哈萨克民族载歌载舞的传统表演,还有运动竞赛,还以“相约大草原、狂欢那拉提”为主题举办了一场篝火晚会。这些直观的活动能有效直接地让游客体验到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草原文化。这种哈萨克节庆活动的举办让哈萨克民族文化得到开发,也对传统的哈萨克民俗文化底蕴进行了挖掘,在有效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影响了民族品牌的传播,也使那拉提草原景区的文化得以升华[8]。

五、那拉提草原与哈萨克民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策

结合上述的开发情况、在了解哈萨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之上,本文提出那拉提景区重点发展方向;对那拉提景区以及其所属地区地域环境进行分析、提出那拉提草原哈萨克民俗文化旅游市场定位策略;根据大量文献参考,从宏观上提出有关那拉提草原哈萨克民俗文化旅游促销策略,打造以哈萨克民族民俗为主题的草原民族文化旅游基地。

(一)那拉提草原哈萨克民俗文化旅游重点发展方向策略

1.那拉提草原重点开发民俗旅游活动项目。那拉提草原草质优良、风景如画,所以那拉提的重点项目在于打造一个以哈萨克民族民俗为主题的草原文化民俗旅游胜地。其中最有特点的旅游活动项目就是与草场马术有关的,这样的民俗旅游资源可以让游客充分参与并体验,亲身感受到民族特色[9]。而且伊犁地区政府以节庆体育活动为沟通桥梁,与各省和邻国先后多次进行文化友好交流会和经济商业往来会等,这不仅让哈萨克族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而且促进了伊犁地州经济的发展[10]。

2.那拉提草原重点开发物质文化旅游产品。一是建筑文化。哈萨克民族最有特色的建筑莫过于哈萨克毡房。现在所呈现出的哈萨克民族毡房,很好地吸纳了现代文化的精髓,并且结合了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在日常功能的使用体验感上达到了人们的期望。二是饮食文化。哈萨克族牧民有着本民族特色的饮食习惯,如饮奶茶、吃风干肉、吃馕饼;游客可以通过去牧民家参与奶茶制作并品味奶茶等方式来体验牧民生活。除此之外,售卖传统风味小吃、让游客亲口品尝特色美食也是使其体验牧民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二)那拉提草原哈萨克民俗文化旅游市场定位策略

市场定位意味着利用市场调研和调查为基础选定客户市场,并打开潜在客户市场[11]。首先,一级客源市场。即基础市场,也是那拉提景区旅游市场份额占比较大的起步市场。根据那拉提景区旅游官方网站显示,那拉提旅游的主要客源是省外游客。根据该提示,那拉提景区规划开发的一级目标市场应该设定为除新疆之外的全国其他地区的省份。其次,二级客源市场。上文提到,那拉提景区所处的地域位置是一个中心环抱格局,其是由其他景区围绕着的,所以应充分发挥其中心传播的能力,如向邻近的伊犁、吐鲁番、乌鲁木齐各市的景区市场发展。

(三)那拉提草原哈萨克民俗文化旅游促销策略

那拉提草原哈萨克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对旅游地的规划和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营销要对与文化旅游所关联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并纳入战略策略,打造旅游品牌的整体形象[8]。

1.产品策略营销。那拉提风景区哈萨克民族民俗的品牌传播的关键点在于对于产品和营销手段的研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要想将民族特色充分展示、对民族内涵深入挖掘,民族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就是关键。根据上文汇总的文化资源类型,应针对民族食品、建筑住房、特色购物、风俗娱乐进行深入开发,实现那拉提景区民族特色旅游的资源与民族旅游相关的产品开发完美协调。

2.那拉提草原哈萨克民俗文化旅游经营管理模式。近年来,我国的景区管理模式随着市场潮流所趋和国家指导计划,由传统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管理模式转变成以市场为主导的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化经营模式也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景区管理当中[12]。比如,位于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以及位于西双版纳的傣族园都运用了公司联合农户的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13]。那拉提景区的哈萨克民族文化旅游,由于受到当地政府和旅游局的重视,也可采用公司联合牧民和政府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3.搭建新疆少数民族民俗旅游链条,联合促销。为了促进新疆那拉提草原地区的开发,应使不同地域、位于同一旅游线路上的景区加强合作,以那拉缇草原为纽带连成一条或多条旅游线路,通过市场调节作用,互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实现区域旅游业联合开发。通过对哈萨克民俗旅游项目产品的整合促销,形成一条有关民族活动的产品链,带动周边旅游发展,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并打造民族品牌[14]。利用那拉提草原的地理位置优势,伊犁州当地政府可以同与其形成环抱状格局的景区,如喀纳斯湖、吐鲁番火焰山等市政府合作,推出民俗旅游。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加之景区众多,旅行旺季时段集中游客量大,这能够形成一条以民俗风情为主的旅游产业链,如此联合营销,无疑能使多方受益。

参考文献:

[1]  马芳.哈萨克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那拉提草原为例[J].新疆艺术学院报,2015,(3):5-7.

[2]  罗曼.促进伊犁州直属县(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3]  梁可军.新源县牧民定居形势分析[J].经贸实践,2015,(9):264.

[4]  常静.浅析新源县实施退牧还草项目工程取得的成效和发展建议[J].新疆畜牧业,2018,(10):43-45.

[5]  于阳.那拉提草原旅游地营销策分析探究[J].新疆农业科技,2018,(4):22-25.

[6]  王权.新疆那拉提景区旅游现状分析[J].合作及经济与科技,2019,(1):32-34.

[7]  维文.旅游演艺新时代的“精神桑拿”[N].中国旅游报,2008-01-12(001).

[8]  周洋.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J].文化品牌,2015,(7):269-271.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汇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0]  别刊·哈纳哈提.伊犁河谷旅游业中哈萨克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思路和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13):285-286.

[11]  万绪才.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人文地理,1998,(3):70-75.

[12]  吴殿廷.西部旅游开发战略模式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3,(1):9-13.

[13]  王瑟.电子商务串起脱贫一条线——新疆伊犁新源县推进“电商+旅游+农特产品+脱贫”发展[N].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2-28(002).

[14]  谭燕瑜.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的良性互动研究[J].现代商业,2020,(20):43-44.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
电视新闻传播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
以“融”为本发展文化产业之我见
成品油零售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