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推广及应用

2022-07-16 11:47吴永彦
高考·上 2022年2期
关键词:必要性应用策略高中数学

摘 要:在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兴趣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同,在教学实践探索中具有重要价值。而“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作为兴趣导向的典型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大幅度降低了课程学习难度系数,增强了学生理解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将在简要分析“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该教学模式的推广及应用举措。

关键词:“情境—问题”;教学模式;高中数学;必要性;应用策略

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如火如荼推进,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高中数学学科具有抽象、复杂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而产生厌学现象。针对这一问题,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根据班级基本学情,制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确保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保持良好的接受度,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推广“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符合教育理念发展要求

在新型教育理念下,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教师必须对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全新的认识。首先,在高中教学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侧重学生的课程知识能力发展,同时要综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能力素质均衡发展。而应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学生将会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思考,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而得到锻炼,这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相一致。其次,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建能够辅助教师营造活跃而融洽的课程氛围,为学生主观能动的课堂参与提供动力,推动教学发展。最后,在综合性、多元化的现代高中数学课堂中,“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更能有效促进师生沟通,以便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指点迷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

(二)满足实践教学开展需要

在漫长的教育体系探索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几乎在高中课堂中形成了稳固而扎实的根系,教学创新面临重重压力与困难,如果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师依旧按照这种老旧的教学方法展开数学教学,那么不仅不会最大限度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会使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产生错误的认知,使他们逐渐对数学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应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等新型教学手段打开局面,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遗留问题。首先,数学学科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在数学学科方面很难跟上班级整体进度,因此会逐渐形成厌学心理,自暴自弃,在课堂学习中得过且过,积极性不高。但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令学生在发现问题攻克问题的过程中找回自信心,积极地为教学效率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会提出“学习数学学科是否有价值”的困惑,这也间接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不足的问题[1]。但是,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需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接触生活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优化课程整体水平,这不仅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目前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伟大创新。由此可见,“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学科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以及较高的推广价值。

(三)充分保证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数学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并不能从根本上注重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感受,部分教师将自己作为数学课程教学的中心,围绕自身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更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了。要知道,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环节,是围绕学生让学生通过发动数学思维发现数学问题并且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逐渐使学生形成了不思考的听课习惯,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情境—问题”的教学理念出现,极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在高中阶段的数学课堂中积极推广“情境问题”的教学模式,能够做到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数学教师能夠围绕学生展开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中发现和寻找数学问题,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应用举措

(一)建构悬念,新课导入

在高中数学新课导入阶段,生动趣味而又充满悬念地导入情境能够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令学生对情境相对应的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必须将教学导入作为“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应用的切入点。首先,教师要明确情境悬念的构建思路,让学生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对新课程产生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新内容的认知。以“对数函数”教学为例,考虑到部分学生在函数概念理解方面存在困惑,因此,教师不妨为学生设置简单直白的情境: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计算出一张作业纸的厚度,在此基础上令学生进行对折,分别记录下每次对折后的纸片厚度,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并要求学生预测对折10次后作业纸的厚度。在情境引导下,学生就会产生必要的思考,同时也会形成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自然而然地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2]。其次,问题情境的创设绝对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尽可能保证课堂情境与生活实际问题的对应性,确保场景创设的可实现性,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保持高涨的热情和集中的注意力。

(二)创设疑点,深入学习

在完成新课导入环节之后,教师还需要就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疑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牢固掌握教学内容。具体来说,高中数学教师首先需要借助“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将疑点埋设在特定的情境中,刺激学生形成质疑意识,利用所学知识展开批判性思考,避免自己的思维被局限在给定的方法和答案中,从而促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在概率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三个臭皮匠”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付诸思考。情境创设如下:“众所周知,诸葛亮运筹帷幄,料事如神,倘若他正确预知未来的概率为0.8,而三个臭皮匠分别有0.4、0.3和0.2的概率能够正确预知未来,那么在这一假设下,三个臭皮匠是否能够抵得过一个诸葛亮呢?”此时,学生会自发根据概率的性质对问题展开思考,实现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需要在这一环节设置过于高深的问题,创设疑点并不是要刻意为难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斗志,放大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同时为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增添一份乐趣,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层层递进,培养探究意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难度系数会逐渐递增。因此,班级内的学生极有可能在前期学习情况良好,但是在后期却难以跟上进度。尤其是在接触空间几何知识、导数知识等重难点时,这部分学生会感受到挫败,从而对学科学习丧失自信心。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环节的层次性,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基本学情,以及自身的多年教学经验,对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进行总结,分别明确各个阶段应该创设什么类型的情境,确保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3]。比如:在均值不等式学习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超市促销打折的场景,分别为学生提出几种不同的促销方案,引导学生分情况讨论哪一种促销方案更加优惠,促使学生建立起实际生活与课程学习的联系,充分发挥“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优势。如此一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对数学问题保留质疑提问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四)遵循教学情境设计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是当前阶段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不排除有部分高中数学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改革,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导致情境创设不仅难以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实质性帮助,反而会喧宾夺主,过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为学生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教师必须在大量的生活化情境、教材情境中选择载体,避免为学生选择与他们学习和生活毫不相关的情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将以下几方面作为前进设置所需遵循的目标:其一,“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应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导向;其二,教学情境必须凸显学生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其三,“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情境材料,绝对不能出现偏离教学内容的问题,尽可能保证教学情境的发展性、探究性。而在问题设置环节,教师应侧重发展学生的解题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方法论,鼓励开放性与研究性学习,并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下几方面问题设置准则:其一,教师在情境中所埋设的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特征,确保全体学生均能参与;其二,提出的问题能够触发学生的兴趣;其三,问题具有思考和探究价值;其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学生设置发散性、延展性问题,如一题多解,加深学生对于基本数学思想的理解,避免学生思维局限。最后,“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推广需要经过漫长的探索与实践,因此需要教师始终遵循其基本应用原则,以此为基准制订客观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大量教学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利用教学情境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更加天衣无缝,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

(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情境—问题”教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途径,这也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当代数学教师在积极打造“情境—问题”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应当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教学辅助工具,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情境问题”教学的有效性作用。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数学知识,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都有所接触,但是还有一些知识需要学生重新开始掌握,这就需要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完全掌握。数列知识是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重点,这部分知识就是学生无论是在初中阶段还是小学阶段都没有接触过的新型数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就要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是数列,让学生对数列知识有大致的认知,只有有了最基础的理解才能够深入学习。数学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情境—问题”的数学课堂教学。高中阶段的数列知识就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符合“情境问题”教學的开展要求,因为数列知识能很好地同生活中的知识相结合,符合“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开展的具体要求。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找数列方面的电子教案,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找几张关于花朵的图片,要使图片能够清楚地展现出它的数量信息,比如:玫瑰的花瓣数量、向日葵种子数量等,这些图片要能够体现出特定的数学规律,这样才能让学生观察其中存在的数列问题。当学生对这些图片产生一定的思考时,数学教师就可以及时在教学白板上写出几组和图片规律相似的数列,这样就能够达到将数学知识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效果,也能充分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思考意识。学生经过二者的对比能够快速找到其中的数学规律,然后进行答案的推测[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在无形中掌握了数列的基本知识,然后数学教师再将数列的概念和特点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就能够极大程度上保证数列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

结束语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是高中数学教师在大量的课程改革探索中所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应用符合教育理念发展需求,以及实践教学开展需要。因此,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应合理把握教学进度,将教学情境设置贯穿课程导入、课上教学,以及实践探索中,在多元的前景中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在问题的引导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利用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会志.基于有效教学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分析:以教学情境、问题提问研究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9(3):18-19.

[2]黄世云.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问题”教学模式[J].中华少年,2018(13):135.

[3]王英志.新课改下“情境—问题”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7(18):68-69.

[4]池振忠.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6(77):55.

作者简介:吴永彦(1978— ),女,汉族,宁夏中宁人,宁夏中宁县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法推广。

猜你喜欢
必要性应用策略高中数学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