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红色影视作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2022-07-16 05:11卜南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影视作品大思政红色文化

摘要: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文艺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红色影视作品基于奋斗历史和传统文化,近年来呈现出民族性、现实性和青春化叙事特点,提高了红色文化感染力。红色影视作品具有厚植爱国情怀与理想信念、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认识与历史时代价值的教育价值,其精神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要把握好红色影视作品在“大思政”格局下的育人的价值,需要从根本动向、实施主体、实现手段三方面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

关键词:红色文化;影视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格局

广大青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支柱,通过党史、国史教育,引导树立正确历史观,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红色”代表着一种与中国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的内涵精神,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红色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资源,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过程中,对于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为“课程思政”提供新路径、新思路、新方法。

一、新时代红色影视作品呈现特点

(一)高扬民族性旗帜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红色影视作品基于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国情,从对象塑造和内涵特点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性。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曾提出“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一方面,红色影视作品来源于中国人民一系列斗争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实践和伟大精神。无论是形象的塑造还是产生环境都是基于独特发展情况,将我国的民族属性深刻烙印于影视作品的风格特点之中。红色影视作品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构建“大历史观”,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有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在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性。

红色精神诞生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前进路上的敢于牺牲,勇于奋斗的中国人,五千年的民族气韵坚定精神信仰。从上世界40年代以后的《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到改革开放时期以来的《亮剑》、《大决战》系列,再到时下正热的《长津湖》、《觉醒年代》等作品,将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积淀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价值追求通过红色作品中得以生动展现。离开了民族文化的滋养,文艺作品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凸显现实性关怀

艺术源于生活,社会主义的文艺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红色影视作品追求对社会现实内容完整表现的效果,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代表人物、重大事件、时代背景生动表现出来,从而反映所处时代的精神特质。现实性的特点意味着在现场感与震撼力,相较于停留在书本上的历史内容,影视作品通过视觉与听觉,多维度作用于受众的直观感受,让人深度参与其中。此外,文艺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政治导向,需要以当下社会需要为出发點,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文化内涵为内核,塑造出讴歌国家、讴歌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乐见的精品。

艺术又高于生活,时代精神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含义与精神。真实性不是简单将历史的内容简单改造,而应体现出对历史的尊重。社会主义文艺作品要以艺术化的形式将时代性表现出来,想要理解优秀的文艺作品就不仅要观察其本体,更要深入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把握。违背客观现实的剧情内容不仅无法实现陈述历史,加强教育的效果,更会造成受众对故事内容的排斥心理。经典的历史作品不管经历怎样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其根本的现实属性始终无法改变,其传递的思想精神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给观众以教育和思考,实现“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双重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开拓青春化叙事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红色影视作品往往采用宏大的历史观开展叙事以突出群像式的壮阔气势,但近年来逐渐呈现出从“英雄叙事”向“青春叙事”的转变。红色影视作品是特定时代,文化历史的艺术化呈现,将党和国家的历史厚重感安置于历史性叙事结构之上,故事视角倾向于群像式描绘,从而彰显出钢铁洪流般的奋斗精神。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文化事业的愈加繁荣,红色影视作品逐渐在“市场生态”中呈现出青春化的特点,以“寓教”服从“于乐”的方式,实现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双重肯定,为新时代的英雄叙事开拓了新的境界。

青春化叙事不是单纯的年轻面孔演绎历史故事,而是将艺术镜头对准青年群体,关注青年主体在历史发展中的转变与发展,以青春之歌实现集体感召,展示生命力量。正如在《觉醒年代》艺术地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一大批等有志青年,为了国家的发展坚定自身立场,以细腻的情感信仰、鲜明的爱国行动、坚定地价值观念,塑造出青春化的人物形象。数据显示《觉醒年代》30岁以下受众参与讨论占据百分之九十五,00后成为了热衷讨论的主力军,“信仰”、“历史”、“峥嵘岁月”成为热门关键词,该剧在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中成为现象级的“榜样”。

二、红色影视作品对“大思政”格局下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价值

(一)教育主体: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增强理想信念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把文艺当做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认为“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当下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传统主流观念逐渐被削弱,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观念借助消费主义和新兴的大众媒介传播,对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念不断冲击。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现象之所以出现,直接原因便是精神文明观念教育的缺失,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消解不良社会风气的文化土壤,进而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效果。以艺术化的形式将宝贵精财富展现在荧幕上,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使自己的理想信念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环境和行为规范对受众思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生成-传播-接受-实现”的内化机制。红色影视作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通过艺术再现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传统的教育手段相比,影视作品结合了视觉和听觉,以及戏剧化的内容设计,更加能突出主题,调动观众情绪,带来直观的心灵感受。随着互动式传播快速发展,好的影视作品把受众聚集起来形成带有情感认同的圈层,同样也会将爱国情怀、主流价值观念融入其中,形成正能量的氛围环境。新时代的青年无法经历枪林弹雨的年代,也很难体会艰苦卓绝的岁月,通过红色影视作品艺术化的历史演绎,将历史“可视化”,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二)教学实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只有“现实性内容”与“呈现方式”有机结合,故事才会动人,情感才会完整。现有的教学形式主要依靠理论学习实现教育目的,影响到课程的趣味性和实际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近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沿着“一条主线”、“两个了解”、“三个选择”开展教学活动:在教育内容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也存在内容形式化的问题,不同地域的学生文化背景、教育基础差别较大,势必让高校学生在文化接受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实际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在教育形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以理论学习为主,历史与当下现实生活产生距离感,单纯的理论灌输在实践性和体验性上学生抬头率不够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要求不断探索和调整内容与形式,而红色影视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着内在融合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明产品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红色影视作品将价值观念的判断、理论与思想的碰撞呈现于每一位受众面前,激发个体的主体自觉性,达到深度思考和揣摩之后的理解和认同。近年来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内容,改变单纯的理论教育形式,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化意义:加强党史教育,发掘时代价值

正确的历史定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将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红色基因育人,也是全面认识国家发展史的需要。当下教育体系中,正在把学习党史、国史,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肯定了关于党史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价值。近代以来的奋斗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大,前所未有,正因如此,红色文化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还亟待发掘。

红色文艺作品代表着社会主义新时期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内容和形式,将红色影视作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鼓舞青年一代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从党的历史中寻找精神支柱,将历史经验与生活学习对照起来,防止学与做“两张皮”;通过了解历史故事,认识百年党史,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消除“历史虚无主义”,达到“正本清源”的教育效果;用甘于奉献,开拓前进的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未知领域,克服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

三、新时代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

(一)根本动向:发掘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要注重精神内涵的升华与提炼,在继承红色文化的基础上,赋予更多时代价值内涵,凸显新时期社会主义理论价值观念。红色文化教育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存在直接联系,通过精神内核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深度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规范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差异问题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外势力利用我国民族差异,激化民族问题,制造民族冲突,这些问题进一步拉大民族心理差异的同时直接影响我国国家安全问题。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意识形态性学科,应当明确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原则,坚定正确价值导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寻找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的关联性,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孕育出新的果实,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二)实施主体:关注作品“质量”

“要把提高質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影像的形式向受众传播主流价值观念,这就要求作品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导向,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功能,也是教育教学资源使用的首要原则。红色影视作品是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象化解读、渗透以及展示,是对这一价值体系的大众化阐释。要坚持不懈抓好红色影视作品的“质”和“量”。一方面要抓好“质”,即把握好作品内容质量,确保作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确保作品正确的价值取向,运用艺术手法向我们传达厚重的红色精神和历史文化,对大学生起到引导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要抓好“量”,即注重优秀红色影视作品的数量增长,既为我国学生和民众提供教育资源,同时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向国际展示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成果。

(三)实现手段:媒介灵活运用

教学媒介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是动态且不断变化的,要想实现教学资源像盐一样渗透与教学环节之中,需要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和技巧性。艺术类教学资源区别于理论教学的首要特征就是教育关注情感本身,以影视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多感官作用过程中消化吸收,实现“内化”。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各种思想潮流不断涌入,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党史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以艺术化形式捍卫理想信念的故事。日常生活中人们一方面认知着世界,自己的主观世界也会在过程中被改造,受教育者“内化”的过程便是被教育对象有目的的规范其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过程。以红色影视作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传播媒介,能够将课前导入、课上例证、课后延伸相融合,使教育过程更具整体性。让学生在参观、接触的过程中,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持续的、双向的交互过程,这正是符合了教育的目的,即在过程中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进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使自身的行为和思想逐渐符合时代主旋律的动向与要求。

四、结语

红色影视作品因其民族性、现实性、青春性的特点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以时代精神鼓舞艺术创作,实现美育与德育并进,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为“大思政”教育格局发展提供新思路,二者的结合有助于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根本动向、实现手段、实施主体三者有机关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

[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2-15(0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5]黄煌华.红色记忆的赓续逻辑:唤起、建构与刻写[J].思想理论教育,2022,516(04):78-83.

[6]项久雨,范海群.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百年回顾与新时代推进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1,507(07):47-53.

[7]李先伦,牛婷娴.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微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5):42-44.

作者简介:

卜南(1996.9—),男,汉族,籍贯:山东泰安人,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影视作品大思政红色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浅析中国影视戏剧与曲艺艺术的融合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视频剪辑技巧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